亂碰接線板 遨游網絡中 現在的孩子急需安全教育

2020年07月07日09:12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現在的孩子急需安全教育

  孩子們將收集的可回收垃圾上交社區。

  疫情給即將到來的暑假增添了一點特殊的味道。少年宮、夏令營、旅行都摁下了暫停鍵,那些父母雙職,又沒有爺爺奶奶陪伴在身邊的小朋友要面臨獨自在家。對於他們來說,居家安全,無人陪伴成了最大的難題。

  這樣的一個暑假該如何度過?對此專家建議,既要確保居家安全,又要防止孤獨帶來的心理傷害,同時還可以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培養幼兒居家的生存能力。

  現場

  小區成了孩子放假后的樂園

  “都在家待了5個月了,我在家都膩了,無非就是不再上網課罷了,反正爸爸媽媽都說了,哪兒都不去了,他們也沒時間陪我。”12歲的寧寧說,我隻能在小區裡玩了。

  下午3時,寧寧和兩名小伙伴跑到小區裡玩滑板了。在他們附近的池塘內,三兩個穿著連體皮褲的孩子,將充氣玩具扔在水中嬉戲。

  岸邊的家長們時刻關注著他們,生怕自己的孩子一不小心被水嗆著……

  “現在,也就在小區裡玩玩,人太多的地方,不敢去。”寧寧的媽媽說,馬上就暑假了,孩子沒地兒去,可就把我們拴死了,可我們也不能整天陪著她。

  “我們不在家時,寧寧玩什麼,安全怎麼辦?有時我都不敢想。”寧寧的媽媽說著嘆了口氣,這也引起了幾位家長的共鳴。

  “我昨天帶女兒去少年宮門口轉了轉,沒開門。隔著門縫看見工作人員在消殺,看樣子暑假也不能去了。”張先生說,“女兒很失望,因為每年的大半時間,她都是在少年宮度過的,可今年是不行了。回家后,我和愛人商量半天,不能讓女兒過一個焦慮和孤獨的暑假,不行的話隻能輪流陪她了。”

  正議論著,寧寧滑過來停在了媽媽身邊說,“暑假我打算看看書,復習下功課,關注下線上藝術展覽,抽點時間再練練滑板。”

  隱患

  安全攻略難解孩子孤獨

  “我和爸爸不在家,你不許動煤氣灶﹔隻能在熱飯的時候才能使用微波爐﹔冰箱裡的水果和食物不要拿出來就吃,而且要先聞聞,壞了就扔掉……”黃珊女士說,從上周開始,我們就開始訓練9歲的女兒了,什麼是她可以用的,怎麼用,什麼不能動。天天都在教,就是為了暑假做准備。

  “一周下來,我們發現,微波爐、熱水器等小家電她已能用了,冰箱裡的食品,也能辨別好壞,但僅限於我們在家時看著她做。如果,哪一天,我們不在她身邊,還是擔心她會出差錯。損壞個電器倒是沒什麼,就怕傷了她。”黃珊心裡依然沒有底。

  黃珊說,女兒喜歡玩接線板,還喜歡上網,可網上很多視頻都不適合小孩。平時我們看得嚴,但是她一個人在家時,怎麼辦呀!為了這,我和她爸絞盡腦汁,專門購買了她喜歡的樂高積木、故事繪本,分散下女兒的注意力,也避免她沉迷到網絡中。我還和她約定,如果能完成積木或是講出繪本的故事,就獎勵她。我們也不知道這個方法能不能讓女兒安全度過一個暑假。

  此外,黃珊還給女兒列舉了很多注意事項,怕她記不住,就一條一條地寫在了女兒的寫字板上。擔心她看不懂,細心的黃女士,還畫上了圖示。不能亂碰接線板,不要獨自出門,有事兒就聯系家長和老師……竟然有十多條,滿滿涂寫了一塊小黑板。“就這,我都快能出本攻略了。”黃珊無奈地說,“這些能辦的都辦了,可這麼小的孩子一個人在家,用什麼方式解決心理孤獨的陰影,到現在我也沒想到方法。”

  問題

  長期居家的焦慮產生應激反應

  其實,安全是所有家長都會關注的問題。但在關注安全的同時,卻會忽視一個同樣重要的隱患——就是心理。

  “長時間的居家生活,連成年人都會產生煩躁、焦慮等應激反應,更何況心理並不成熟的孩子。”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名譽理事長宗春山認為,這個特殊的暑假,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放鬆,家長和學校應該更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

  一直在關注青少年心理變化的宗春山發現,前段時間復課的第一天,一位平時的好學生被請了家長,原因很簡單,僅在半天的課程中,這孩子總是嘮嘮叨叨的,可一說這個現象,孩子的話更多,還反駁道:老師更嘮叨。

  “這是青少年長期在單一環境中生活,由焦慮引發的應激反應的前兆。”宗春山說,此時他們需要其他的東西來緩解,“嘮叨”還是一種可控的現象。要是出現網癮、暴飲暴食,進而引發多動、情緒起伏大、肥胖等症狀,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嚴重時會影響孩子的學業。

  在前一段時間的調查中,已發現不少孩子出現了對線上授課並不適應及抵觸情緒,這就是過度上網帶來的危害。

  咋辦

  讓孩子識別危險學會求助

  “一些年齡偏小,或獨立能力差的孩子,是不適合獨自居家的。這一類的孩子,必須有人陪伴。”青少年安全防衛中心主任李恆說。

  李恆說,獨自居家的小孩子必須要有辨別安全與否的能力。當然,首先是需要父母給予安全教育的知識。那媽媽黃珊的做法就很好,用孩子能看得懂的圖示,一一列舉。經過一段的訓練,可以讓小孩達到一定的安全操作能力。

  但這並不夠,因為孩子就是孩子。所以,在其獨自居家之前,一些措施是必要的。比如,絕對不能讓15歲以下的小孩子接觸到酒精、強刺激性的消毒液,對不適宜孩子使用的電器進行硬隔離,對暴露在牆體表面的帶電插座進行密封等。以最大限度來達到掌控安全的效果。

  當然,即便是做到以上的措施,也不能對孩子的安全放任下去。家長必須要清楚,這些都是特殊時期的臨時性措施。因為,安全意識,以及把控安全的能力,都是隨著年齡增長,才會逐步認識和成熟起來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妨把這個暑假當做一次對安全教育和培訓他們在家庭生存能力的機會。

  通過獨自居家,讓孩子關注到家中的安全隱患。

  “懸挂在牆上的裝飾物,冰箱門內放置的飲料……這些看似安全物品,隻要操作不當都會帶來危險。飾物墜落,和開門過猛導致冰箱內物品砸傷孩子的案例早已屢見不鮮。

  對於獨自居家的孩子,安全逃生的知識也是必備的。發生火災,從哪裡逃生?遇到陌生人敲門該如何應對?這些都是必要的。

  此外,還要讓孩子學會求援的各種方法。撥打電話,大聲呼喊,通過網絡朋友圈發求助信息等。

  李恆建議,家長可以將自己的手機、辦公室座機電話、社區電話和物業電話貼在牆上,孩子有事兒也可以直接聯系。“這個暑假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都很特殊,但是積極應對,孩子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提高。”

  對於心理問題,宗春山建議,這個暑假不妨讓孩子們過得輕鬆一些,除必要的作業外,更應豐富一下他們的生活,從而以更放鬆的心態迎接下一個學期。

  針對已經發生心理變化的青少年,學校和老師應該仔細觀察,及時疏導,甚至採取必要的治療措施。

  援手

  社區組織孩子線上實踐

  青少年居家的問題也引起了一些社區的關注。上周六,酒仙橋街道發動大山子社區和南路社區開展“社區小管家”養成活動。獨自居家的30多名小志願者收集的可回收垃圾,被社工們依次回收。同時,這些小志願者還被邀請參與物業治理、文明促進和街道條例等線上暑期實踐。

  小朋友們的生活一下豐富起來,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孤獨感消失了,平時的生活也有了社工們的陪伴。大部分的安全和心理問題都解決了。

  經過10天的線上實踐,11歲的淞博學會了垃圾分類,如今他就是家中的垃圾分類指導員。

  “短短10天孩子就可以養成好習慣,這可以讓他度過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暑假。”淞博的媽媽說,希望學校和社會多在線上開展類似的活動,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漫長而豐富的暑期。(北京晚報記者 張群琛 文並攝)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