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把握國家戰略考量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突破

2020年07月06日08:57  來源:四川日報網
 
原標題:深刻理解把握國家戰略考量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突破

  年初,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專題部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使之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川渝兩地發展進程中迎來的最新最大的戰略機遇,也是廣大巴蜀人民熱切期盼、渴望已久的戰略決策,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川渝發展的關心關懷和殷切期望。中央推出此項重大戰略決策,正值奮力實現“十三五”圓滿收官、全力謀劃“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刻,恰逢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階段,凸顯了中央恢弘的戰略視野、深邃的政治考量、強烈的歷史擔當,極富深意、極含新意、極具意義。
□張偉 楊瀘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個大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基於對國內外發展大勢的敏銳洞察和深刻分析,提出並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代表了國家最高戰略決策,其中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大舉措﹔“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著眼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而謀劃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其中,“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根據流域通道進行規劃,涉及區域多、范圍廣、戰線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按照區域板塊進行布局,分別落在我國東南西北四個區域,形成巨大菱形地理空間,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的重心所在。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四大區域發展戰略與上世紀實施的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四大板塊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比較,其布局范圍、發展模式、戰略目標都呈現出新特點新內涵,充分體現了中央“形成幾個能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源”的戰略考量。
  首先,空間范圍縮小,由“一大片”變成“一個點”,即一個小區域,布局更加精准,各類要素容易形成集聚,有利於區域增長極的加速形成﹔其次,“協同”成為我國區域發展政策的主旋律,更加注重協同發展、一體化發展,區域內的互通融合與建設,是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再次,發展的目標既強調支撐性,更追求引領性,既立足國內,更瞄准全球,著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中央部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賦予“打造西部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戰略定位,成渝地區完全可望實現后發追趕,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中國經濟“第四極”,並擔當起向世界級城市群跨越的國家使命。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盤大棋局
  長期以來,中央對成渝地區發展高度重視,多次為其把脈定向、擘畫藍圖。早在2011年,國務院批復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明確要求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在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和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群。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內涵的變化體現了川渝地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分量。
  川渝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著獨特而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唐宋時期的“揚一益二”,還是“三線”建設時期的戰略大后方,再到今天的西部發展龍頭,其經濟影響、戰略地位、作用擔當都十分突出。從經濟影響看,川渝地區正在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2016年—2019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佔全國經濟總量比重達20.8%,而川渝兩地佔西部地區經濟總量的比重達34.2%、比2015年提高2.7個百分點,成為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與20年前西部大開發起步之時相比較,川渝地區在經濟總量、產業基礎、科技人才、開放平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躍升,具備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動力源的潛力。從國防安全看,川渝地區是國家戰略安全的縱深地。川渝地區從秦統一六國起就多次充當戰略大后方,抗戰時期重慶擔當陪都、為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作出巨大歷史性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成為“三線”建設重地、支撐西南邊疆最直接最重要的后方基地,如今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防科工基地。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聯系當年“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成渝地區作為維護國家國防安全、邊疆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的特殊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
  從當前形勢看,川渝地區是培育強大國內市場的主戰場。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極大挑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加快培育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川渝地區作為我國經濟循環和產業梯度分工的重要組成,已形成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新型顯示、5G示范應用、信息安全等領域躋身全國前列,汽車、電子信息等正在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航空、航天、核工業等發展強勁,這些有利於釋放巨大投資消費潛力、維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暢通國家經濟大循環,進而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可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中央著眼全局、科學精准布下的一盤大棋局,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在川渝地區歷史性重逢、疊加共振,對西部乃至全國將產生出“一子落全盤活”的巨大效應。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大使命
  落實國家戰略,完成國家任務,是川渝兩地廣大干部群眾的重大歷史使命。四川和重慶同根同源,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習俗相近,兩地攜手深化合作基礎良好、其勢已成,唱好“雙城記”、建設“經濟圈”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后,特別是3月川渝黨政聯席會第一次會議以來,兩地政府建立相互合作機制、統一設立工作機構、確定雙方合作重點,相關工作已有良好開局。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川渝兩地“過去是一家人”的先天優勢和“利益主體少”的現實優勢,隻要兩地牢固樹立一體化理念、一盤棋思想,主動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積極破除區域行政壁壘,齊心協力共建經濟圈,就能讓這一國家戰略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具體來講,需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關鍵是堅持一體規劃、一體布局。1997年重慶直轄之后,川渝兩地深度合作不夠甚至競爭大於合作的現象客觀存在。兩地需站在國家戰略和區域整體發展的層面,做到規劃一體布局、空間一體延伸、基礎設施一體對接、產業一體發展、公共服務一體優化,聯合向國家爭取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平台、重大改革舉措,努力走出一條基礎設施相聯相通、產業發展互補互促、資源要素對接對流、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控的路子。
  其次,重點是提升區域產業協同水平。川渝內部各地區之間產業定位不明晰和產業合作模式粗放是制約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原因。兩地需著眼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帶建設,著力延鏈、強鏈、補鏈,加大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招引力度,大力培育一批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大力促進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崛起,全面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產業關系,營造良好產業生態,不斷增強區域經濟支撐力、區域帶動力。
  再次,根本是打造要素集聚、創新協同的核心競爭力。盡管成渝地區后發優勢不斷顯現,但對人才、資本的吸引能力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仍有不小差距。兩地需以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一樣的勁頭來協同推進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開放平台建設。積極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大力推動互利共贏稅收分享等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飛地經濟”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加大金融、科技等領域開放力度,擴大港口、機場口岸開放,共同舉辦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展會活動。加強宣傳引導和氛圍營造,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凝聚最廣泛最深厚的智慧力量。(作者單位:省政府研究室)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