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南京雙城觀察

城市裡的硅巷:發展都市工業的新探索

2020年07月06日15:47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城市裡的硅巷:發展都市工業的新探索

  位於成華區的四川檢驗檢測創新科技園

  卡諾普整潔有序的機器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調試設備

  “硅巷”是現代創新創業載體的一種形態,南京在老城有機更新中創造出了新模式。南京白下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張仲金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硅巷”的特點是位於城市中心,是以存量空間更新為主的創新科技產業集聚新模式,現代科技、新興產業、創新人才、金融資本、先進管理等要素在這裡高度匯聚。

  成都提出要創新老城有機更新,以高品質科創空間為載體,在有條件的地區率先探索發展都市工業,吸引更多研發機構、創新企業集聚發展,積極構建特色消費場景、體驗場景,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讓市民生活更安逸。

  在2020年4月南京推出的新基建、新消費、新產業、新都市“四新”行動計劃中提出2020年南京新型都市工業產業規模要達到600億元。

  同處長三角的杭州,自2009年提出把服務業打造成為“首位經濟”后,十年后再提出“新制造業計劃”。杭州近日印發《2020年度杭州市經營性用地出讓、收儲和做地計劃》,專門新增了一項“工業用地與創新型產業用地”。

  “硅巷”為創新代表的老城有機更新蘊含了哪些空間組織、產業升級新思路?本期《成都經濟觀察》將對話成都、南京兩地的專家、企業,共同探討都市工業發展的新機遇。

  探訪成都企業

  城市地標:龍遠科技大廈

  行業邊界在模糊:

  大廈裡的“新租客”創造硬核價值

  整潔有序的機器生產車間內,卡諾普的工作人員們穿著工作服埋頭組裝,不時有機器手臂在空中揮舞的聲音。產線旁,身著深藍色衣服的工作人員在調試設備。他們中有人的衣領上有幾條彩色的標示線——穿著這樣工服的人隸屬於技術研發部門。這樣的變化,源於公司去年的一項戰略調整。

  “控制器被稱為機器人的‘大腦’,也是決定機器人性能的關鍵部件。而卡諾普所生產的弧焊控制器,在2018年就已佔據市場份額95%。”公司副總經理鄧世海告訴記者,得益於控制器的領先優勢,公司開始拓展產品線,開發了驅動器、傳感器等部件,推出機器人本體。“現在的我們既是研發機器人控制軟件的電子信息企業,也是機器人整機制造的企業。”如今的卡諾普,不少工程師們常常不在辦公室,而是一頭扎進樓下的車間。“在車間寫代碼”,是這群人的共同特征。

  邊界模糊,是現代產業的重要特征。在技術革命的迅猛浪潮之下,跨界融合催生出的黑科技一次次刷新世人認知,用中心城區內高品質的科創空間推動工業升級轉型,進而兌現創新的硬核價值。2019年卡諾普總收入達到1.2億,其中控制器3000萬﹔機器人銷量突破1500台,達到1567台。這家位於樓宇裡的機器人企業也成為業內首家機器人本體市場化后首年銷量破千台的生產廠家。今年上半年公司接到的銷售訂單已經和去年全年持平。

  與其他從事機器人行業的“高大上”相比,公司的車間略顯“安靜”:卡諾普的工廠位於成華區龍遠科技大廈的一、二樓,總面積不到8000平方米。這裡一年卻可以創造3億元的產值。“按照我們現在接訂單的速度,明年這裡的產能就無法滿足我們的訂單需求了。”鄧世海告訴記者,公司正在規劃一個3萬平方米的智能化生產基地,而在大廈中的辦公室則作為公司“總部”,針對研發、調試等進行小型生產。

  就鄧世海的經驗來看,公司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已不再偏好“硅谷模式”——遠離生活和娛樂區域,必須依靠開小汽車才能抵達。“我們的研發人才更加偏好的開放式辦公空間更多地在傳統老城區實現了。這些新型的辦公空間不僅開放、富有活力,而且不用跨越太多的物理距離,就能抵達可負擔的生活寓所、多元包容的娛樂場所、高質量的學習場地。”

  城市地標:龍潭街道

  產業范圍在擴大:

  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良性互動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在引入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企業的同時,以檢驗檢測、工業設計、工程研發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也開始在中心城區聚集,並形成與周邊先進制造業的良性互動。位於成華區的四川檢驗檢測創新科技園就是一個典型。

  新房交付,建筑質量如何?新房入住,怎麼知道甲醛、苯等空氣污染物含量是否已經適合入住?河水水質如何,要怎麼取樣分析並開展監控?……檢驗檢測機構接受產品生產商或產品用戶的委托,綜合運用科學方法及專業技術對某種產品的質量、安全、性能、環保等方面進行質量檢驗檢測,出具質量檢驗檢測報告,從而評定該種產品是否達到政府、行業和用戶要求的質量、安全、性能及法規等方面的標准。

  “可以說哪裡有生產,哪裡就有檢測﹔有什麼類型的產業結構,就會產生什麼類型的檢測服務企業。”四川檢驗檢測創新科技園總經理黃其說道,作為生產性服務業,檢測機構的發展布局與地區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息息相關。而以往,企業要進行產品檢測認証必須把產品送往分布在全市各地的檢測機構。成本高不說,還耗時耗力。“現在我們把檢驗檢測機構都聚集在一起,不僅方便快捷,而且極大縮減了成本。目前科技園已入駐38家檢驗檢測機構,投資額突破5億元。”

  走進科技園內四川力博檢測有限公司的檢測室,一台台先進的儀器正在有條不紊地運作著,幾個身著白衣的工作人員正在對剛採集到的一家工廠的廢水做成分分析,並進行數據記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都可以在這裡完成全面‘體檢’,每個檢測項目都有專人負責。”實驗室負責人王靜告訴記者,雖然入駐科技園的時間不長,但已經和科技園內其他的檢驗檢測企業有過多次的業務交流。“不僅可以進行行業交流和技術研討,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

  “我們所立足的成都市成華區有深厚的工業底蘊,希望能建設一個與產業鏈相配套的檢驗檢測園。”黃其說道,未來,希望將這裡打造成為一個為周邊工業企業提供生命周期的服務平台,將檢驗檢測、標准認証等質檢服務窗口與工商、稅務、社保等政務服務窗口和人力資源、法律、知識產權等企業服務窗口整合在一起,真正構建企業從工商注冊、稅務、人才、知識產權到產品生產檢驗、產品上市質量認証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名詞解釋

  生產性服務業: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依附於制造業企業而存在,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本身並不向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獨立的服務效用。

  城市地標:金泉街道

  發展賽道在更新:

  “老城區”搶灘新基建風口

  “新基建”是一個熱詞,但絕不是一個新詞。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便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的提法由此產生。

  雖然在全國層面目前尚未出台有關指導意見,但成都已將發力目標鎖定在基礎信息網、樞紐交通網、智慧能源網、科創產業網等“四張網”上。在國家新基建的戰略背景下,服務業佔比較高的成都中優區域也開始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在北斗+、人工智能等領域率先發力。

  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代表性企業。原子鐘是北斗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精度。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作為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天奧電子的產品歷次為航天發射工程“授時”。

  在公司的展廳內,記者看到一個三四十厘米長寬、十幾厘米高的“黑匣子”,外表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據公司總經理劉江介紹,這個銫原子鐘可以做到30萬年不差1秒。不僅如此,這也是國內首台實現商品化的激光抽運小型銫原子鐘。

  在劉江看來,基礎設施的帶動效應必然是涉及多領域的、輻射式的。“不能僅僅把‘北斗’歸為一個衛星導航系統,它的應用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它必將成為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之一,與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相互促進、協同推進。”劉江舉例道,原子鐘為數字通信網絡提供時間頻率同步,保証通信數據按特定的時序進行交換和傳輸及網絡的正常運行。例如金融証券交易提供統一的時間標准,它從技術上確保金融証券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安全。

  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人才。讓劉江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公司所在的園區各類生活配套已經比較完善:“工作上不用再花費兩三小時通勤,馬路對面就有一所小學在建。生活上,孩子上學、居家購物、日常休閑等未來都能就近解決……”成都正在建設的產業功能區將打破傳統工業園區產城脫節、職住分離的問題,以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作為“加分項”,實現引才、留才、聚才。

  在天奧電子所在的金牛區,北斗+產業園為全國第一家由原國家測繪局授牌的高科技地理信息產業園,定位為北斗產業的“西部新硅谷”。佔地約353畝,總規劃建筑面積約85萬平方米。目前已建成50萬平方米,在建8萬平方米,已引進視慧智圖、九洲北斗、南方測繪、易華錄等104家北斗產業鏈企業。

  這裡還集聚了以“北斗+”為細分領域的現代都市工業。目前,園區一期已建成,其北斗七星的建筑布局成為成都“坐北朝南”的城市封面地標建筑。園區一期已落地8項重大項目,即成都數據湖、測繪地理信息局創新基地、企業孵化基地及創客中心、信息化支撐體系、四川省測繪應急保障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中心、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備份中心等。

  對話南京經驗

  對話人物:南京白下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張仲金

  秦淮硅巷——

  “最小”主城區的城市創新“大文章”

  提到南京秦淮區,你可能會想到青磚黛瓦馬頭牆、夫子廟、 老門東、明城牆……如今,這裡又多了一個標簽:秦淮硅巷。“‘硅巷’是現代創新創業載體的一種形態,其特點是位於城市中心,是以存量空間更新為主的創新科技產業集聚新模式,現代科技、新興產業、創新人才、金融資本、先進管理等要素在這裡高度匯聚。”南京白下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張仲金介紹,作為秦淮區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主陣地,白下高新區特別組建了秦淮硅巷部,全力統籌推動秦淮硅巷實現新發展。

  為在人口集中、建筑密集、開發建設空間有限的老城區,推動科技創新、激發城市活力,2018年9月,秦淮區率先在南京啟動城市硅巷建設。作為江蘇省面積最小但特色最鮮明的主城區,秦淮區率先打造科創載體54萬平方米,引入科技型企業347家和新型研發機構11家,2019年底區域產值超258億元。秦淮硅巷變成了承載老城空間整合更新,創新力量匯聚,產業發展能級提升的創新載體。

  打造硅巷對當地產業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第一,打造硅巷,能使產業方向更加聚焦。”張仲金介紹道,秦淮硅巷所在的老城片區,不同於主導產業明確的開發區,產業方向較為分散,產業發展缺乏活力。“本著產業方向宜精不宜多的總體思路,我們緊緊圍繞秦淮硅巷高校院所的優勢專業及其關聯產業、龍頭企業,經科學謀劃、努力推動,目前已形成無人機、芯片應用、物聯網、智能制造等主導產業鏈,使得區域的產業方向更加聚焦。”

  第二,打造硅巷,能使產業主體更加協同。據介紹,秦淮硅巷規劃面積約6.6平方公裡,區域內集聚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55研究所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由於受到機制體制等影響,這些主體彼此之間缺乏聯動與合作。”張仲金表示,為了打破院牆隔閡,秦淮區會同駐區大院大所大企成立了秦淮硅巷黨建聯盟和工作推進委員會,通過明確各工作機構及成員單位職責,為這些產業主體筑起了一道合作的橋梁。

  同時,硅巷的打造使得產業分工更加細化。張仲金告訴記者,為了加快區域內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效率,秦淮硅巷構建了科創資源供給-創新加速網絡-成果輸出承載的三級產業鏈條。依托大院大所大企的優勢資源,形成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智力源泉、創新孵化的搖籃;依托創業孵化空間,緊跟產業發展前沿,構建企業成長的政產學研金介創新加速網絡;結合全域載體,通過技術需求拉動和推動成果擴散雙向推進,助力企業成熟,最終形成帶動和輻射效應,推動創新加速網絡向“智慧產出”轉變。

  同時,秦淮硅巷通過打造以創新創業為特質,兼顧商務、休閑、文化等功能的特色復合空間,全力推動城市更新與城市創新融合互促,讓老城區不斷煥發新活力,讓產業載體利用更加高效。在張仲金看來,硅巷的建設,是有機更新向“存量空間”要“增量價值”:“通過對現有老寫字樓、老廠房、棚戶區加以改造,釋放創新空間,嵌入式容納了大街小巷創新創業者,有效化解了老城區人口密集、可建設空間有限的發展難題,將創新的空間從開發區擴展到了城市社區。”

  對話企業:中航金城無人系統有限公司

  硅巷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人才支撐

  坐落於秦淮硅巷的中航金城無人系統有限公司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南京重點布局,批復設立的中小型及工業級高端無人機研發與制造平台。去年落戶秦淮硅巷后當年即實現盈利。公司聚焦政府及行業應用,圍繞應急管理、生態環保、巡查巡線、智慧安防等國家戰略細分領域,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致力於成為國內外領先的無人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在新冠疫情期間,深入硅巷及南京市30余社區、工業園區及中山陵、 梅花山、玄武湖等景區開展無人機“空中防疫”應用。

  “秦淮區有著多家大院大所以及高等院校,高科技產業聚集,這些豐富的科教科研資源為公司開展科研攻關和產學研合作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更多的選擇。”談及選擇落戶硅巷的原因時,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秦淮硅巷一直高度關心關注支持企業的發展,在人才引進、產業協同、市場對接等方面實行24小時動態精准服務。在秦淮硅巷的支持下,公司與區水利、環境等部門對接,在秦淮河、月牙湖選取河段開展無人機測流、 河道巡檢等應用;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就無人機相關應用技術開發進行對接。同時,秦淮硅巷內擁有完善的商業生活配套和便利的交通設施,高品質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更容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這些既對於公司吸引聚集人才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也是硅巷模式的優勢所在。

  (成都日報記者 程怡欣 攝影 張青青 特別致謝南京日報社對本次採訪提供支持)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