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風流》第五集《不可居無竹》播出

2020年07月04日07:18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和諧共生理念 影響蜀人生活方式

 

《蜀道風流》第五集劇照。四川廣播電視台供圖

  大文豪蘇東坡曾在詩作中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7月3日晚,由四川廣播電視台、鳳凰衛視聯合出品的十集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第五集《不可居無竹》播出,聚焦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蜀道,是人與自然不斷較量,同時又共生發展而誕生的。“和諧共生”的理念,一直深刻影響著蜀人的生活方式。

  例如川西林盤。這種農家院落和周邊林木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自然村落,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是四川農耕文明的獨特產物。它可以用循環的方式減少污染,將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

  曾深入研究林盤中所蘊含智慧的建筑設計師劉衛兵告訴記者,自己在為都江堰花溪村(現為花溪社區)進行災后重建農房設計時,就充分運用了林盤的原理。“水、田、院、林、山,這些元素構成了川西林盤完整的生態系統。”劉衛兵進一步解釋,山林保水,山的落差自然地將水引入田中,田裡的作物供養了院落,院落產生的廢料、排泄物,又增加了田地的肥力。“到了夏天,林盤之外和院子裡面的溫度可以相差5℃左右,這完全是利用小氣候來調節氣溫。”劉衛兵說。

  這種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古老智慧,在過去為四川人提供了安逸的生活。在今天,人們一邊享受著自然的饋贈,同時也盡力回饋自然。

  二郎山,海拔3437米。如今,新二郎山隧道建成通車,讓人們從成都平原到高原藏區更加方便快捷。但許多人不知道,這條隧道在規劃建設中,其實進行了重新選址,選擇了一個更為復雜、耗費更大的方案。

  為什麼?為了自然。“這條路,經過一個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區。如果沒有這個保護區,我肯定會選擇直接打一個規模為280米的豎井,但是為了避讓保護區,我設計了兩個斜井,而斜井的長度是2300米。”隧道設計負責人鄭建國說,隧道重新選址,成本增加了上千萬元,但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千米深處的轟鳴、噪音,傳到地表,已不足以將大熊貓從酣眠中喚醒。為了自然界的一夜安眠,這是值得花費的代價。(四川日報記者 吳夢琳)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