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達人直播互動 文化大餐也能“零接觸配送”

2020年07月02日09:07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文化大餐也能“零接觸配送”

  八裡庄街道首場直播吸引眾多網友互動打賞。

  大柵欄街道品悅文化學堂線上開課。

  長時間宅在家裡,心裡難免憋悶發慌﹔想出門參加活動,無奈大多仍未恢復……

  疫情之下,不少居民格外向往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此,一些街道嘗試開直播、辦網課,將活動搬到“雲端”,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品味量身定制的文化大餐。

  試水

  居民看直播 主動點贊打賞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朝陽區八裡庄街道居民陳培英在家裡享受了一場期待已久的視聽盛宴。

  由八裡庄街道工委、辦事處主辦,八裡庄街道文聯承辦的“首屆社區文化達人秀”系列活動中,以“粽香飄滿八裡庄”為主題的首場直播不僅請來京胡演奏家姚利、北京國聲京劇團老生演員牛冬玲等名家與觀眾共話端午,演繹經典唱段,還有朝陽區詩書畫研究會的老師現場揮毫潑墨,為網友送去書畫作品。

  “疫情期間,不能像往常一樣在街道或社區裡搞活動,本來還覺得挺遺憾的,沒想到線上完全不耽誤。”在社區微信群裡看到活動通知后,陳培英早早報了名,當天下午准時守在手機前。

  直播開始沒多久,陳培英就在互動欄裡發了句“這個活動特別好”,為嘉賓們捧場打氣。熱愛京劇的她看到熟悉的大咖亮相,更是主動點贊和打賞,“大家伙都一個勁兒地在留言區加油叫好,氣氛跟過去在現場一樣熱烈。”

  除了受邀專程趕來的業內名家以外,參與直播的還有不少居民身邊的社區文化達人。

  “街道文化基礎比較好,本身就有很多京劇票友,所以一開始想到要從京劇入手。后來,又加入書畫項目。再結合端午節,把包粽子達人也請過來。”八裡庄街道市民活動中心副主任許薔表示,最初設想只是一期單機位的訪談直播,后來考慮到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索性以此為契機,將一系列活動都搬到線上,“我們跟第三方建立起伙伴關系,街道負責出場地,他們負責出技術,在現場架起三台攝像機,再加上一部手機,連音響和燈光都給配上了,這樣可以把活動辦得更專業。”

  驚喜

  最高在線人數突破兩萬七

  “過去現場辦活動,基本隻要記住台詞,按部就班走下來就行,現在要有更多的臨場發揮和即興調整,因為看直播的網友會隨時反饋意見和需求,挑戰也就更大一些。”第一次做直播,許薔心裡直打鼓,“我們開玩笑說,鏡頭面前饒過誰。那麼多攝像機同時對著,各種角度來回切換,任何一個小細節或者小動作都會被關注到,無形中肯定會有壓力。”

  在這方面,馮亞力深有同感。作為社區京劇達人,她在鏡頭前演唱了一段程派京劇代表作《鎖麟囊》,內心頗為忐忑。“過去演出,台下也就百八十人,好多還是熟臉兒,現在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雙眼睛在屏幕那邊盯著。”

  令她們感到驚喜的是,首場直播迎來開門紅。“最高在線人數超過27000人,大大超出我們的想象。”許薔還發現,活動的受眾遠比預期中要廣,“以往來參加的居民以轄區內的老年人為主,做成直播以后,不少年輕人加入進來,地域上也不再受局限。這樣一來,文化活動的覆蓋面、影響力都更大,確實是意外的收獲。”

  對於這項被疫情逼出來的新技能,馮亞力來了興致。“過去總覺得直播是年輕人才能玩的,我們這些上歲數的不懂,現在看來也要主動學習和適應。”下一步,“首屆社區文化達人秀”預計至少還有七場直播活動,內容將涵蓋舞蹈、廚藝等多個領域,而她也在琢磨或許可以自己來做主播,“我在基層工作了33年,單單是文教崗位就干了12年,這些經驗都能有幫助,今后需要多向年輕人學習直播的技巧,各方面准備也更充分些,標准提高一點。”

  挑戰

  開課前技術培訓成重頭戲

  在大柵欄街道,線上文化活動同樣受到居民歡迎。“品悅文化學堂可以說是我們街道的文化品牌,每年舉辦三期。”大柵欄街道市民服務中心副主任胡浩表示,今年春節過后,考慮到疫情防控需要,不適合繼續在線下開展,而居民悶在家裡,又不能沒有文化活動,於是開始跟第三方一起醞釀將課堂改到線上進行。

  “早在2月11日,第一期網上課程就正式推出,當時開有8門課,總共有200多位居民通過手機或電腦居家收看學習,課程累計瀏覽量超過21000次。”作為第三方負責人,首銘社區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李永文表示,開課以前,技術培訓成為重頭戲,“我們既要教老師怎麼使用手機進行直播授課,比如講課過程中如何切換鏡頭;還要教居民怎麼使用學習軟件看直播。”

  對於年過六旬的書法老師劉寶才來說,直播授課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之前連手機都玩不好,更別提直播軟件。”盡管愛人特意買來手機支架,但劉寶才還是有種種擔心和顧慮,“總算沒出大岔子,只是其間花絮不斷。”

  第一次上課時進行到一半,劉寶才突然接到學員電話。“這才知道原來畫面一直是反著的,他們從屏幕那邊看到我是左手握筆寫字。”由於沒有專人負責跟拍,劉寶才還常常遇到寫著寫著就不小心出鏡頭的尷尬經歷,“時間控制也是難題,因為台下沒有學員提醒,自己對著手機不太好把握節奏,激情一上來就容易超時。”

  雖說困難重重,但劉寶才一直在努力。除了不斷熟悉直播技術以外,他在細節上也頗為講究。“在家裡專門找出一塊場地,后面挂上書法作品當背景,這樣比較有文化氣息。”此外,考慮到直播時的動態畫面不便於學員掌握要領,劉寶才還將關鍵步驟分開來寫在紙上,拍成照片發到微信群裡供大家參考。

  升級

  課程從八門增加到十五門

  “第一期用的直播平台雖然也有連麥功能,但互動性還是比較有限,所以我們在6月15日開課的第二期裡引入新的直播軟件,類似視頻會議。每門課可以有20名學員進入,全程跟老師隨時交流。其他沒搶到學位的居民,也可以繼續在原有平台上看直播或回放。”李永文表示,應居民要求,第二期將課程增加到15門,“既有書法、朗讀、面塑、剪紙等文化類課程,也有空竹、舞蹈、瑜伽等體育類課程,從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安排。”

  作為資深學員,劉桂芬報名時沒少下功夫。“熱門課都很搶手,需要發動全家一起爭取。后來我報上了國畫和空竹,給老伴兒報了山水畫,外孫也報了少兒面塑,一家老小都能不出門就上網課,生活一下子充實起來。”

  66歲的宋燕也沒想到,自己還能趕了個時髦,連著用手機上了兩期朗讀課。“還別說,真挺喜歡的。特別是升級以后,跟老師互動起來更方便。”她發現,疫情期間大家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疫情期間宅在家裡,好不容易有這麼個機會,都很有積極性。”

  同時負責教面塑和剪紙兩門課程的老師羅秋英也被學員們的勁頭所感動。“學員中既有三十多歲的寶媽,也有六十多歲的老人,都會積極踴躍地提交作品。”在她看來,這樣的線上授課對學員來說方便又實用,值得繼續堅持和推廣。而胡浩也表示,下一步即使疫情過后,線上方式也會繼續保留下去,“到時候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讓更多居民長期受益。”(北京晚報記者 宗媛媛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