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探索“共享田園” 破解鄉村振興難題

記者 張 文

2020年07月02日18:58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夏風吹拂,柳條搖曳,一塘清波旁,白鷺翩翩起舞。在棋田村,小河蜿蜒而過,林田相融,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溝渠繞田分布,阡陌縱橫,河中溪水清澈見底。或近或遠的林盤散落分布在田間渠旁,時而傳來幾聲雞鳴犬吠——該村位於四川成都市郫都區,是多項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的試點區縣。2015年,全國人大授權開展農村“三塊地”改革。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城鄉統籌試點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郫都走出了一條改革發展之路。

農村發展要素分散 鄉村亟待振興

棋田村的冬水壩農場,是“共享田園”孵化之地,也是傳統農村嬗變發展的破題之處。然而,就在幾年前,棋田村還在為找不到出路而困惑。

“村民要求發展的意願非常強烈,村兩委班子也做出了很多嘗試,卻收效甚微。和川西平原上的普通村落一樣,棋田村沒有自己的產業,農業種植效益低。”說起過往,棋田村支書侯淘流露出些許感傷。

在一次改革調研中,四川省自然資源廳改革辦負責人了解到棋田村的困惑。在他看來,棋田村其實代表了四川更多普通鄉村的普遍形態。這些“二夾皮”村,既不是貧困村,沒有政策傾斜,也不是旅游名勝,沒有“網紅”優勢,隻能通過改革增強其內生動力。

隨著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誰來種地’成為突出問題。而與此同時,城裡人的田園夢想又無處安放,靠與村民聯建房等“打擦邊球”式的操作,缺乏政策保障。

“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破解‘錢從哪裡來,地從哪裡出,人往哪裡去,業從哪裡興’這四大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不能靠鄉村自說自話、自娛自樂,要讓有能力、有技術、有資金、有情懷的人加入進來,把農村閑置低效的土地資源盤活利用起來,人、地、錢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這裡的核心是‘三權分置’,要通過權利變活,換取村庄的發展。”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孫建軍對此有著深入的思考。

5月15日,成都市郫都區舉行“共享田園”網絡平台發布會,市民通過注冊登記“共享田園新農人”小程序,認養土地或訂購鄉村農特產品,就能成為共享田園新農人,進而獲得租賃土地、共享農房等入門權利。截至目前,已有上千人預約成為新農人。共享APP新推的土粽子一下就訂出了3000多份。

土地為媒,實現產權、產品、生活、生態四大共享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久居城市的人都有著陶淵明式的夢想,期冀擺脫城市喧囂,回歸山村寧靜,聽鳥語、聞花香,盡享恬淡風物。63歲的棋田村村民楊秀茹也有一個夢想,“像城裡人一樣,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遠處的村庄一角,合作社正在改造閑置農房,擬將其打造成共享民宿,楊秀茹說“我的房子也在裡面,改造后我可以自己做生意,也可以出租給新農人,每年可多掙幾萬元呢。”

郫都區搶抓改革機遇,在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的指導下制定了“共享田園”建設指導意見,以城市中高收入家庭及“候鳥”群體需求為市場,以農用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為抓手,以土地權利共享為核心,吸引城市居民下鄉,以新村民或新農人的身份與原住民共享產權、產品、生活和生態,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新業態。

侯淘介紹,“我們通過村集體,以保底收入的形式將村民承包的農用地進行集中,再分割給新農人認養。新農人認養土地之后,春夏秋冬種什麼、怎麼種,均按照村裡的產業規劃和技術標准進行,村裡統一提供種苗、技術和服務,這樣全村就能實現規模化、標准化種植,從而實現土地綜合效益最大化。”

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利用,棋田村十分慎重,要按照大農業思路用好建設用地。他們正以入市方式打造星級鄉村酒店的共享空間,同時將村裡的閑置農房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改造為共享民宿,實現村庄土地全要素利用。

在棋田村先行試水的基礎上,郫都區正進一步把“共享田園”引向深入,打造跨村、跨區域的“共享田園”產業聯盟。“共享田園”網絡APP已建成,耕種服務、鄉村民宿、鮮蔬配送等功能陸續上線,先鋒、安龍、廣福、戰旗等村陸續加入試點,雲橋村、石羊村又提出了加入申請。

對於融村,過另一種生活,安龍村新村民李星深有體會。“如果是來農村賺錢,我就會想著回報,急功近利。而我個人是厭倦了城裡的生活,為了體驗另一種人生,我來這裡打造我的耕讀空間,不看重短期效益。”她賣了城裡的所有房產,在安龍村利用閑置林盤和宅基地建設了安龍書院,免費為村民子女培訓國學。

與各地此前探索的“共享農庄”不同的是,郫都區是自然資源部確定的宅基地“三權分置”不動產登記試點區,新村民看重的是宅基地和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共享和保障。資源有限,點土成金,郫都新村民的准入條件很高,還有名額限制,需經過村民大會同意,還要履行村民義務,有完善的退出機制。

城鄉要素有序流動 “五個振興”齊頭並進

站在棋盤似的田埂上,看著綠意相連、生長茂盛的稻秧,阡陌縱橫,平疇如鏡。鄉村院落,薄霧裊裊。棋田未經開發的后發優勢正轉變成生態和空間價值。

55歲的楊曉鳳說,“我家裡有4畝地,過去種水稻、油菜,一年忙到頭,除去開銷所剩無幾。現在我拿3畝地入了股,保底收入4500元,去年我家按股份又分了4050元利潤。現在一有空,我還可以去共享田園打工,一天有100元收入。”更高興的是,隨著共享田園的推進,村裡景美了,田不荒了,城裡人越來越多了。

和楊曉鳳有著不一樣感受的是安龍村34歲的村民戴瑜,她告訴記者,自從安龍書院入駐后,自己8歲的兒子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改變。戴瑜說,“通過家門口的免費國學培訓,在鎮中學上學的兒子變得懂事了,對長輩、對兄弟也更有愛心了,整個人變化很大,說話也輕言細語。”這在過去,她是不敢想象的,郫都區城裡都沒有這麼高水平的國學館。

行走郫都,在“共享田園”的牽引下,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層出不窮。安龍村以文化和藝術共享為主導,發展川派盆景,村集體收入增加到30萬元﹔廣福村利用閑置院落發展共享院落,游人如織,家家都有轎車新房﹔先鋒村引進知名書畫家,舉辦公益培訓及“院壩故事會”。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