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風流》第三集《咫尺匠心難》播出

2020年07月02日07:03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幾百代蜀人匠心鑿就蜀道

僅擁有開放的思想,蜀道就得以建成嗎?答案是否定的。

7月1日晚,由四川廣播電視台、鳳凰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第三集《咫尺匠心難》播出,聚焦蜀人的工匠之心。

一千多年前,在描繪蜀道的施工難度時,李白曾用“地崩山摧壯士死”來形容。這個龐大的交通網絡,是歷代工匠在數千年的歲月中,千錘萬鑿建設出來的。對於這幾百代的蜀道工匠而言,他們一生隻夠做這一件事。

如今,四川高速公路裡程數位居全國第二,鐵路、航路、空中交通網,更是四通八達。即便今天開辟新蜀道借助了現代化的方法,但是面對“可以橫絕峨眉巔”的險惡環境,挑戰並不亞於當年。例如連接著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赤水河大橋,主纜採用平行鋼絲,每根主纜由169股鋼絲組成,鋼絲的長度加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半。僅固定鋼梁的鉚釘,就有80多萬顆。每一顆鉚釘和銷孔之間的縫隙都不能超過1毫米。80萬顆鉚釘、80萬個銷孔,每一組都必須做到零誤差。

蜀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星堆銅像領口、袖邊的花紋。東晉時期,蜀繡被稱為“蜀中瑰寶”。唐宋時期,蜀繡和蜀錦一起成為四川的支柱產業。

千年的漫長歲月裡,一代又一代的蜀繡工匠、大師,展現了他們無與倫比的技法。蜀繡大師孟德芝主持參與創作的作品《芙蓉鯉魚》《秋色高原》被陳列在人民大會堂中。

從過去到現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代代四川人耗盡畢生精力,保持謙卑、克服浮躁、追求極致,創造了豐富、燦爛的蜀地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他們沿著蜀道向外走,將附著在蜀道之上的技藝、文化傳承下去,並將其帶向了全世界。(記者 吳夢琳)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