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文地標 濯水古鎮:歲月交融之地的守望

2020年07月01日09:47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原標題:重慶人文地標大揭秘·第九期|濯水古鎮:歲月交融之地的守望

  初夏,東入黔江,在阿蓬江畔的濯水古鎮,你經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幅畫面——

  明麗的陽光,照射在光滑的青石板上。

  路上,一群挑著扁擔的力夫,一邊扛著沉重的貨物,一邊用黝黑粗糙的大手擦拭著臉上的熱汗。

  “來咯、來咯!”

  齊整悠揚的吆喝聲中,力夫們下到江畔,在碼頭挑上貨,又拾級而上,把貨物分發到古鎮林立的店鋪。

  古鎮上,早已人聲鼎沸。老街兩側,小商小販吆喝叫賣,人聲鼎沸﹔來往行人熙熙攘攘,逛街購物、吃喝玩樂,好不鬧熱﹔茶鋪裡“咕咚咕咚”地煮著老鷹茶,或中式或西洋的糕點散發著糯米或小麥的香氣……

  這畫面,就是濯水古鎮的“清明上河圖”。

  這畫面,已經流淌了千百年。

  6月,一個洒滿陽光的午后,華龍網書畫藝術聯誼會的藝術家們來到古鎮,希望用眼與心、筆與情,去記錄這雋永的畫面,去體驗這畫面背后那些久遠的瞬間——

  藝術家們到來時,陽光正濃。

  金色的光箭穿過老街旁的參天古樹,在蜿蜒的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陽光下,沿街林立的民居披上了一層耀眼的金紗。

  在這些以木結構為主的民居中,既有土家風情濃郁的吊腳樓,也有頗具江南水鄉神韻的徽派四合院,在如此風格迥異之中,在這般錯落有致之間,勾勒出一幅和諧靜謐如山水國畫的街景。

  話說濯水古鎮興起於唐,興盛於宋。至清朝中后期,已經發展成川黔湘三省通衢要沖,驛道、商道、鹽道於此交匯分流,可謂是繁榮鼎盛一時。

  踩在被時光打磨光滑的青石板上,仿佛目睹了千年前,這裡的車水馬龍、繁華熱鬧。

  見証了它的千年的歷史。

  道路是人、財、物交互流動的通道——因此有道路縱橫之地,也就有了融合與交流。

  濯水古鎮所在的黔江,自古以來就是川東巴人文化與漢文化以及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節點。

  也因此,濯水自誕生之日起,便被賦予了發展經濟之外的另一重功能——參與和促進文化融合。

  正是這樣的定位,讓濯水敞開胸懷,吸引了無數來自異鄉甚至異國的客人。其中很多人來到這裡之后,便將異鄉做故鄉,把個人命運和家族血脈融入了古鎮的脈搏。

  有道是“徽人不呆家,經商走四方”。

  乾隆年間,徽商詹信安乘坐一葉扁舟,從古徽州逆江而上來到濯水。

  和他一起到來的,還有享譽海內外的徽墨制作技藝。

  很快,這個似乎天生就擁有經商天賦的安徽人,便在濯水開店設坊,硬是白手起家,逐一打通了桐籽收購、榨油、煙墨生產、徽墨加工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打造了一條完整的徽墨產業鏈。

  隨著生意風生水起,詹信安與濯水當時最大的工商業主汪子文聯手,跨界進入金融業,合辦了煙房錢庄,為徽墨項目進軍全國提供兌現和放款等方面的便利。

  煙房錢庄分成前店、起居、銀庫三個功能區。錢庄裡還保存著當年印發的紙幣——這也是重慶境內發現並有實物存世的最古老紙幣。

  推開舊褚色的大門,可以看見檐廊空間與庭院天井之間多以通敞的過道相連。飛檐翅脊,雕鏤精藝,加上豐富多變的空間布局和別具匠心的設計施工,保守中透著從容浪漫的貴族氣質,在結合土家建筑和徽派建筑的各自優點中展示了當時徽文化對濯水建筑的影響。

  煙房錢庄大門上,懸了一副對聯。

  上聯是:“雕梁畫棟,不鉚不釘,喻眾人不偽不斜不詐。”

  下聯是:“闊門豪宅,大開大合,裝天下大人大義大忠。”

  而在錢庄不遠處,豎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四個大字:“天理良心。”

  想必,這既是詹信安及其后人所堅守的商業准則,也是在長期的交流融合中、濯水人所形成的群體品質。

  歷經千百年的開放與交融,融匯八方卻依舊清透,就如古鎮旁蜿蜒流淌的阿蓬江——這,就是濯水的“根”與“魂”。

  烙印在血脈中的年輪

  要說濯水古鎮,就不得不提一提當地的招牌小吃——綠豆粉。

  用石磨或打磨機將大米和綠豆磨出粉漿后,用漏斗一圈一圈在平底鍋內旋轉,烙一兩分鐘起鍋,就成了一圈一圈的粉條,下鍋焯一下,根據口味加上牛肉、雞雜、雜醬等澆頭,一碗美味的綠豆粉就出鍋了。

  你可莫要小看這綠豆粉。早在宋朝,濯水綠豆粉就已見諸史冊。宋朝美食家陳達叟更是將其列為無人間煙火氣的“素食二十品”之一。

  除了綠豆粉,濯水古鎮還有豆醬粑、鮓廣椒、團撒等多種美食,既能讓你品嘗到土家、苗、漢等各民族風味,也能讓渝湘黔的地域風情洋溢舌尖。

  享受完美食,繼續逛老街。

  萬壽宮戲樓前,你可能會聽到一陣滄桑卻又鏗鏘的長調——“街道雖窄天地寬,店面不大裝乾坤……”

  這是濯水后河古戲開演了。

  “后河古戲”是啥?

  它也是文化交融的產物。

  話說這“后河古戲”,乃是由湖北漢劇、湖南南戲與江西昆山腔交融、創新的產物。在明朝的“趕蠻拓業”和清初“湖廣填四川”兩場大移民期間,大批外地人遷居濯水。移民們來到了新家園,也帶來了自己故鄉的傳統戲劇。於是乎,漢劇、南戲和昆山腔在這裡相互融合,形成了“后河古戲”這一堪稱文化標本的獨特劇種。

  “韶樂繞梁,霓裳煥彩,添武陵神韻,百代風騷百代情。”

  ……

  在萬壽宮戲樓上,演繹后河古戲的老人們身著七彩戲服,涂滿斑駁油彩,在一方戲台輕移蓮步﹔鏗鏘的鑼鼓或剛或柔,如夏日驟雨、如悠揚山歌,在悠遠的阿蓬江畔、在靜謐的古鎮之夜,演繹著過往雲煙中那一出出悲歡離合,傳唱著濯水和歲月之間的綿長情歌。

  濃縮在滄浪橋上的時光

  夜幕降臨,濯水古鎮就像罩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一下子變得神秘起來。

  抬眼望去,古鎮中燈火闌珊,如群星匯聚。

  就見“群星”之間,有一“巨龍”橫亙於阿蓬江上,仿佛一條璀璨的銀河。

  這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廊橋”的滄浪橋。

  見如此美景,華龍網書畫藝術聯誼會的藝術家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收集珍貴的創作素材。

  滄浪橋亦稱“風雨廊橋”,全長658米,於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這座巨大的廊橋分為濯河懷遠、唐鐘長韻、彩虹伏波和蒲花飛龍四段。其中濯河懷遠為舊橋,曾毀於一場大火。2017年重建后,廊橋再次出現在游客的眼前。

  行走廊橋之上,可見橋梁採用全木榫卯穿插銜接,直套斜穿,飛檐翹角,輔以精美的石雕、木雕,凸顯出具有濃郁的土家族建筑風格,堪稱古鎮的第一地標。

  自建成以來,滄浪橋就為古鎮人遮風避雨,同時也成為當地土家、苗、漢等各族群眾情感的寄托。

  冬去春來之際,歲月更迭之間,每逢佳節,人們都會在都會在廊橋上下舉行摸秋節、女兒會、千人宴等慶祝活動。

  每當此時,古鎮內外萬眾歡歌,濯水兒女和八方來客攜手相慶、聚會狂歡,歷經滄桑的老街也由此迸發出無盡的活力。

  在這樣的濃郁氛圍下,在這種歷久彌新的意境熏陶下,華龍網書畫藝術聯誼會的藝術家們揮毫潑墨、奮筆疾書,努力將濯水的印象傾注於筆端、勾勒於紙上。

  一天一夜后,藝術家們結束了採風,和古鎮道別。

  陽光依舊明麗,阿蓬江依舊源遠流長。濯水古鎮也依舊屹立於武陵群山之間,守望著那些依舊在向前流淌的記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吳思佳)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