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兒子每天抱101歲紅軍老媽散步一兩小時

2020年07月01日09:41  來源:重慶晚報網
 
原標題:▼每天清晨,溫后勝抱著百歲母親在小區樓下散步。

▼溫后勝和妻子(中)王清薈為母親做按摩。

歌起,身動。

嘴裡唱著國歌,一隻手輕攬母親的手臂,溫后勝小心翼翼地托著母親羅自鏞的腰,將她從輪椅上扶起。按照母子倆的慣例,今天的散步時間,依然用一首革命歌曲開啟。

101歲的羅自鏞無法自主站立。所謂的散步,實際是她被抱著,一步一步朝前挪。每天早晚兩趟,一次一公裡多的路程,這對顫顫巍巍的背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在重慶市兩江新區人興路社區,懷抱百歲母親散步,路上為她唱革命歌曲、講故事、憶往昔的溫馨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建黨99周年之際,黨齡超80年的羅自鏞仍然喜歡聽這些。

母與子,歌與愛。那個被追問了千年“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命題,似乎此刻已有了答案。

“年幼時,她抱我入懷,年老后,我抱她如初。”一次又一次地攙扶,一回再一回地歌唱,這樣的11年,是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后,溫后勝精心照顧的4015天。

它帶著堅持與汗水,沉甸甸地度量出孝的重量。

一位母親

當過紅軍最愛革命歌曲

“媽,出門嘍!今天我們唱哪首歌耶?”提問只是形式。因羅自鏞年邁耳背,溫后勝並不在意對方的回答。他問完,便自顧自地開嗓了。

從《鬆花江上》唱到《閃閃的紅星》,耳熟能詳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游擊隊歌》更是信手拈來。“歌曲庫”裡自然也有高頻歌:《我們走在大路上》符合散步的場景定位﹔《我是一個兵》配合二人步伐,唱來更顯鏗鏘。

頭發花白,腰板卻筆直。75歲的溫后勝唱起歌來聲如洪鐘。中氣十足都在調上,字字句句飽含情感。我們夸他歌唱得好,他擺手,皺紋卻溢滿了笑:“哪裡,我母親年輕時唱得比我好多了。”

羅自鏞1919年出生,17歲時參加紅軍,紅軍紀念章如今被擺在這個家進門的最顯眼處。當年,老人先后在淮海戰役、太原戰役中從事醫療救護和后勤保障工作。對她而言,那些熟悉旋律並不單純是帶著年代味的革命歌曲,那是她奮斗過、拼搏過、最難忘、最深刻的年輕時光。

這種刻進骨子裡的喜愛,兒子溫后勝再懂不過。“原先是喜歡唱,80多歲還在社區合唱比賽中當指揮、當老師,親自教大家唱。”“十幾首歌喲,一字不錯,我們都唱累了,她還不累。”回憶起母親的往事,溫后勝神情忘我,細節還原娓娓道來。

戴著紅色絨線帽的羅自鏞此刻就靠著兒子,坐在一旁。她瞇著眼,面目慈祥。採訪落座時,除了滿足我們拍攝的光線要求,溫后勝還要保証母親隨時隨地的舒適感。連她坐的凳子,溫后勝都在客廳裡挑挑揀揀半天——凳子要矮的、大的、帶扶手,紅坐墊厚且軟。

一名孝子

每天抱母親散步唱歌

101歲的羅自鏞隨年事增長,各項身體機能退化明顯——吐字難成句,無法自主站立,耳背,眼睛幾乎不能視物。在她耳邊再大聲地說話,老人也只是嗯啊兩聲,她緊閉著眼,似帶著夢囈。“母親和我從來沒有分過家,我們相依為命。”溫后勝哽咽,“其實我知道,老母親一直挂牽著我。有她在,她幸福,我就感覺幸福。”

這種挂牽,羅自鏞很難用言語表達。表現在外,或許是她最常說的高頻詞:“溫后勝,幺兒!”反反復復地念,有時聽到別人說,她也低聲附和:“幺兒。”或許,這也是她在散步聽歌時,僅能給出的回應。

說起11年前給母親唱革命歌曲的初衷,溫后勝答得干脆:“母親喜歡唱也喜歡聽,如今她唱不了了,就讓我唱給她聽吧。”

“媽,你看,今天太陽好。我們唱首《東方紅》好不好。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溫后勝攬著母親的背,在耳邊沙啞地唱。額頭的汗,手背的青筋証明他很吃力。沒唱幾句,母親的手指也開始緩緩地挪。和著《東方紅》的節奏,她在兒子的背上用指尖輕輕地打著拍子。

林蔭道上,每天這對母子背影與歌聲相伴,漸行漸遠。這樣場景很觸動圍觀者,他們有好奇,有探究。

母親還在,唱歌就不止是唱歌。一位老人在歌聲中期待著母親最簡單的應答。

一根背帶

背母親七年感動街坊

溫后勝是孝子。這在兩江新區華夏城小區,甚至人興路社區都眾所周知。近日,兩江新區人和街道第二屆“人和好人”評選活動,溫后勝獲得提名,眾望所歸。

茶余飯后,大家津津樂道講述他為母親所做的點點滴滴。為了帶老媽出去耍而學開車,喂飯按摩處理大小便,事必躬親……年邁的街坊鄰居羨慕地說:“哎,我要是有個這麼孝順的兒女就好了。”

早先聽到溫后勝唱歌,人興路社區書記潘前華和我們一起落淚了。“溫老師唱歌我聽了很多次。但今天這首《東方紅》,第一句,我的眼淚刷地就掉下來了。”潘前華連道了幾聲不容易:“聽他唱,我不由自主想到了我的母親。我在問自己,我能不能做到他這樣?溫老師是真正把孝老愛親放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他太難得了。”

一旁感慨的,還有68歲的鄰居李宗友。“他在家怎麼做,我只是耳聞。但每天不厭其煩抱起母親散步,給她唱歌,是我親眼目睹好幾年的。”李宗友比出大拇指夸贊:“孝順父母真的應該大力傳揚,溫老師值得我們學習。”

面對採訪,溫后勝一開始有點不解。他反問:“孝順自己的母親,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是,應該,但我們希望您這樣的孝順兒女再多一點。”

這個理由成功地說服了他。見面時,老人穿著格外精神。

抱著母親散步唱歌,只是他生活枝枝蔓蔓中的一個小小分叉。更多的日常,是瑣碎的。

“母親90歲生病后,就走不得路了,一開始我是扶著她走。她最重的時候,體重還有120多斤,還能和我一起唱歌。”說起過往,溫后勝咧嘴笑:“我有點扶不動啊,怎麼辦?我就做了一根背帶,背著她走。背著走了7年,現在抱著走,又走了4年。下雨也出門,我們樓下有避雨的長廊。”

溫后勝比劃起當年的姿勢:用背帶挂在右肩上的是母親,左邊肩膀則放著一根塑料躺椅——“要帶椅子,不然她走累沒地方坐怎麼辦?誒,獨凳不行,雖然方便些,但躺椅有靠背,她坐著舒服。”

一個發明

四制“牽引器”為母親減痛

羅自鏞床上的“特殊裝置”也格外引人注目。這個被取名為“土牽引器”的裝置是溫后勝自己做的——綠色背帶系在橙色的橡筋繩上,尾端有滑輪,滑輪底部吊著15斤的啞鈴片。

10年前,羅自鏞椎間盤突出,疼痛難忍。陪在一旁的溫后勝默默掉淚,難受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我自己多年前也有椎間盤突出,那時,我是用自己做的牽引器治好的。”母親能不能牽引?待溫后勝詢問醫生,得到了對方堅決反對。“骨頭扯斷怎麼辦?”

“算我的。”溫后勝丟下話,“我絕對不得把我媽的骨頭扯斷。”

這個曾經重慶大學學機械出身的大學生,便一頭鑽進了牽引器的制作改良中。

“第一代牽引器吊的重物是石頭,第二代是磚頭,后來滾輪變成現在的不鏽鋼滑輪,重量如今也固定在15斤。”溫后勝驕傲地指著牽引器,“眼前這個已經是第四代了。我母親如今身體不錯,它功不可沒。”

每天給母親洗腳泡腳半小時,按摩20分鐘。溫后勝事無巨細,不假手他人。從脊椎到兩肋到背部,按多久,怎麼按,他說得頭頭是道,甚至,按摩的滾輪也是他用木胎做的。

一個承諾

感謝妻子體諒他的“偏心”

擦洗身體,沒有味道的房間背后,是有人干了“有味道”的工作。弄臟的衣褲,溫后勝的妻子、兒媳王清薈則利索地拿走洗掉。

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家長裡短的瑣事和難題無疑最消磨耐心。溫后勝坦言:“說真心話,有困難。但服侍母親,我沒有感覺到負擔,她也不是我的負擔。我小時候她全心全意地愛我,現在她老了,該我去愛她。”

羅自鏞生育了五名子女,溫后勝是幺兒。“姐姐在新疆,二哥在成都,其他的哥姐都有難處,並不方便。”溫后勝說,他曾在四川涼山州任機械技術員。從他調回重慶開始,母親就一直跟他們一起居住,40多年從未分開。

一個人對媽能好到什麼程度,自己說了不算。按王清薈的話說:“我老頭對媽,那簡直是好到家了。”

“10多年前,他也是60歲的老頭。為了帶媽出去耍方便,愣是去考了駕照,還考了兩三次。從來不會讓媽受熱受冷受委屈。20多年前就在母親房間裡單獨裝了溫度計。溫度高於25℃開空調,低於22℃開暖風機。”

王清薈是地地道道的重慶女人,嗓門大,性格直率。丈夫無論何時的“母親優先”原則曾讓她有過怨言:“媽媽不能走路了,他再沒和我出去旅游過,就在家把老人守著﹔媽媽糊涂了,說房間裡有蛇,他就可以在客廳陪老人靜坐一個晚上。”

溫后勝也不吝嗇夸獎妻子的功勞,經常肯定妻子對母親同樣的孝順。

“買菜做飯洗衣都是她,40多年了,沒讓媽媽買過一次菜,提過一次米。”溫后勝甚至不避諱鏡頭,對妻子許諾:“請你一定原諒我的‘偏心’。我現在孝順老母親,以后也這麼照顧你。”他真誠地告訴坐在自己身旁的老太太:“父母在,不遠游。等以后不用照顧母親了,我們兩口子就走遍天涯,再去浪漫一回。”

一種傳承

四世同堂孝字長存

如今的溫家四世同堂,溫后勝也有了兩個可愛的孫孫。大的13歲,小的兩歲多。關於孝道的傳承,溫后勝自言並未刻意給兒孫講過,一旁妻子王清薈則快言快語地補充:“他是在言傳身教。”

王清薈調侃丈夫:“大孫子從小寫作文就愛寫‘我的爺爺’,寫爺爺很偉大,照顧祖祖,給祖祖洗腳。”溫后勝說,家裡的孩子都很孝順,兒子會和他爭著推奶奶出門散步,大孫孫有空就來給祖祖拉二胡,小孫孫兩歲,也經常摸摸祖祖的臉和手,和她非常親熱。

“我覺得很欣慰。因為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我也老了。”被問及最大的心願,溫后勝握著母親的手,思索半晌:“不管是不是理想狀態,我都想她再活十年,再陪伴我十年,希望她幸福地走完最后的人生裡程。”

記者手記

父母在時,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時,人生隻剩歸途。不經意的剎那,有些人就會永遠地留在昨天。有一天,若你關於母親的記憶走遠了,也請不要沮喪。因為那份愛不會離開,它將以孝順的家風存在,在一代又一代兒女的心中傳承。

我們隻盼那些曾讓你不堪其煩的碎碎念念,會成為未來你珍惜的歲歲年年。

(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周蕎 王蓉 廖平/文 冉文 李野/圖)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