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翼龍是親戚?以血為食?這些都是你對蝙蝠的誤解

2020年06月24日09:15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和翼龍是親戚?以血為食? 這些都是你對蝙蝠的誤解

新解

在我國傳統建筑和服飾花樣裡,不論是“福祿雙全”還是“五福臨門”的祈望中,蝙蝠一直是吉祥、幸福的象征。然而,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它卻被認為是“不祥之鳥”“黑暗中的鬼魅”。

其實,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的通稱,現存大約有1390種,由於它大多隻在夜間活動,人們對它仍知之甚少,誤解也很深,尤其是每次重大疫情到來之時。

5220萬年前化石証明蝙蝠的祖先為樹棲

作為唯一可以活躍在空中的哺乳動物,蝙蝠可謂相當獨特。有人喜歡把它和翼龍扯上關系,但翼龍在中生代末年全部滅絕了,沒有留下一個活的后代。到目前為止,古生物學家也從未在中生代地層發現過蝙蝠化石。

有研究稱,現代哺乳綱包括蝙蝠所在的翼手目,起源於距今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即使該論斷是對的,也隻能說明蝙蝠祖先在恐龍時代就與其它哺乳動物分家了,並不能証明它進化成蝙蝠﹔也有人說,蝙蝠是老鼠進化來的,但通過哺乳類系統演化圖,人們可以清楚看到,蝙蝠和老鼠是恐龍滅絕后分家的,它們是平行演化的關系,老鼠也變不成蝙蝠。

其實,新生代早期氣候溫暖,隨著距今5600萬年前“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來臨,蝙蝠的演化迎來了新的機遇。當時飛行昆虫特別繁盛,蝙蝠為了取食飛虫,開始在樹與樹之間跳躍,為適應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飛行能力應運而生。

人們在距今5220萬年前早始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兩類特別重要的早期蝙蝠——伊神蝠和爪蝠的化石,証明它們那時已表現出飛行的關鍵特征﹔如前臂的橈骨和尺骨融合,第2至第5前趾伸展用以支撐皮膜覆蓋。這些發現,有力地証明了蝙蝠的祖先為樹棲,飛行本領源自從樹上降落。

3000多萬年前就進化出回聲定位技能

哺乳動物皮翼目下有一種鼯猴,貌似也能“飛行”,但遠未達到蝙蝠幼兒園時期的水平。鼯猴有頸部延伸到尾部的翼膜,卻隻能從高處往下短距離滑翔,並不能像蝙蝠或鳥類一下從低向高處飛行。但蝙蝠不一樣,可以從平地飛向空中,在林間、房屋中飛行時,它們能出奇靈敏地避開障礙物的阻擋。

也因為蝙蝠的翅膀比鳥類晚出現一億多年,較大飛行動物的生態位基本被鳥類佔滿了,這也逼著蝙蝠必須有別於鳥類。蝙蝠一邊飛,一邊從喉頭發出一種超聲波,人耳聽不見,但蝙蝠不但能聽見,還能精准地接受回路信號,並以此定位自己的位置與飛行方向﹔也有某些大型的食果蝠如棕果蝠,其回聲定位的能力比較特殊,利用咂舌的發聲作為聲音定位依據。

回聲定位的本領對於蝙蝠的生存繁衍十分重要,從而使其能夠在夜間或較為昏暗的環境中,佔據鳥類無法利用的生態位。

多數蝙蝠叫聲頻率在20—60千赫之間。但一些飛行速度比較慢的蝙蝠卻可以對高頻率的聲波做出反應,高頻率的聲波也是它們生存的“武器”。蝙蝠3000多萬年前就演化出了回聲定位技能,但獵物們也沒閑著,一些蛾子演化出了鼓膜來發現蝙蝠的叫聲,而另一些蛾子則會自己發出聲音,試圖擾亂蝙蝠的聲吶系統。

被污名為“吸血鬼”,其實大多以昆虫為食

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甚至被污名為“吸血鬼”。但實際上,在1390種蝙蝠中,隻有3種會被動食血,其中隻有一種針對哺乳動物,而且僅限於拉丁美洲。

蝙蝠物種中,絕大多數以昆虫為食,其中包括危害極大的農業害虫。其它則以果實、花朵、花蜜等為食,間接為植物進行授粉,以確保植物代代生長,每年有67科約528種熱帶植物通過蝙蝠授粉,而其中300多種是水果植物。2019年11月的一項研究証實,大長舌果蝠、中央狐蝠和西裡伯斯利齒狐蝠3種蝙蝠常年在為榴蓮花朵授粉。

罕見的鏟齒蝠僅分布於秘魯,是秘魯幾種柱狀仙人掌的唯一蝙蝠傳粉者。東非大草原的猴面包樹對於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被稱為“非洲生命樹”,它幾乎完全依賴蝙蝠授粉。沒有蝙蝠,生命之樹可能會滅絕。

蝙蝠的功勞不止於此。蝙蝠與候鳥有相似之處,可飛行數千公裡。蝙蝠食用植物果實的同時,也將種子擴散至各地,這保証了區域物種的多樣性。已有研究証實,它們傳播的種子比鳥類要多得多,許多蝙蝠傳播的還是最早在惡劣環境中生長的種子。

因此,有科學家指出,蝙蝠有助於維持森林生態平衡,並能為人們提供美味的榴蓮果實,人類應認識到蝙蝠的重要性,避免獵食以及破壞它們的棲息地。(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