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境逢生

——全國脫貧攻堅獎推薦人選羅利君奮進紀實

2020年06月23日14:18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羅利君獲省級脫貧先進稱號。杜先福 攝

不幸形影相隨

僅有小學文化、子女一個是先天性耳聾、一個是先天性軟骨症並伴先天性智力低下,極度貧困的家庭,又遭不可抗御的自然災害,處於絕境的他,始終咬牙奮進,成為市、省級脫貧先進模范,進而被推薦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人選。這個典型人物名叫羅利君。

1965年,羅利君出生在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石嶺鎮二龍村五組一個農民家庭。兄弟姊妹五個,他是老二,父母身體不好,常年有病,家裡沒錢,生活困難,一年半載難得有一頓“油葷”。為了改善生活,羅利君跑遍附近村社,滿溝滿岔的水田去摸魚、摳黃鱔、逮泥鰍,不僅自己家人吃,還拿到街上去賣了做油鹽錢。因為養家糊口,羅利君小學尚未畢業就輟學,從此就定格在小學的文化水平。

二龍村五組是一個窮山溝,青年男女都想走出去,女子可以外嫁,男子除了打工則沒有別的出路,因而要把外地女子接回來更是不容易。羅利君家裡人口多,幾弟兄要結婚很困難,羅利軍到了結婚年齡,親友們認為從前表親結婚的很多,顧不得近親不能結婚的新規,早早的便與大姨媽的女兒文維碧結了婚。

婚姻是幸福的。1987年、1989年長女、長子的相繼出生,給羅利君夫婦帶來了很多歡樂和幸福。

然而——當幸福因然而而轉折時,不幸便接踵而至。長女讀小學不久,老師告訴羅利君,孩子的聽力有問題,課堂上老是說聽不見。同學們開她玩笑,在她耳邊喊她“聾子”,即使是喊聲很大很響亮,她也一臉“懵逼”不知同學們是怎麼回事。羅利君夫婦一直忙於農活、家務,居然沒有注意到女兒聽力有問題。他們以為女兒耳朵出了毛病,去醫院檢查,結論令夫婦倆瞠目結舌——女兒先天性聽力極低,隨著年齡增長會最后失聰完全聽不見,原因就是近親結婚遺傳的結果。好在是漸近失聰,從小還能聽見,因而語言還沒什麼問題。

大女兒因遺傳耳朵失聰,長子也因遺傳情況更糟——先天性軟骨症並伴先天性智力低下。“軟骨症”,四川話叫“子”。羅利君夫婦為兒子的未來著想——無論如何得給兒子治療,哪怕是傾家蕩產,也要治好兒子的軟骨病,不求完全健康,長大后至少生活能夠自理。

為此,夫婦倆帶著兒子,內江、重慶、成都到處求醫,沒有錢,夫婦倆就在成都菜市上租個攤位賣菜——賣菜成本低,風險小,但卻賺錢不多,積攢一點就去一趟醫院,給兒子做檢查買藥,一心希望出現奇跡。最終成都華西醫院作出結論——先天性軟骨症,無藥可治,最好是把治療的錢積攢起來,給孩子今后的生活打點基礎。

醫生的意見提醒羅利君夫婦——趁早積攢點錢,為孩子今后的生存打點基礎。老是在菜市賣菜也賺不了多少錢,2003年,夫婦倆回到老家,准備以養豬積攢“大錢”,決心為兒子今后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羅利君示意通組的硬化公路。杜先福 攝

欲哭無淚陷絕境

懷著滿滿的信心,羅利君夫婦謀劃修個養豬場。那些年,資陽正提倡“六方合作”(主要的是銀行、企業、政府等與養豬戶合作共養)大力發展養豬,羅利君夫婦以為趕上了好“期口”(四川話“好機遇”的意思)。他們想,養母豬比較劃算,一頭母豬平均年產2.2—2.5胎,年提供仔豬一般為20頭,繁殖的年限可達12年。以羅利君夫婦的設想,隻需要養殖一批母豬,達到12年繁殖期就不再養。12年賺的錢足夠兒子將來的生活就行。

謀劃好了就干。要建養豬場得拉材料,今后豬場建起來了,要拉飼料進來,豬兒也要往外送,但是二龍村五組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路。

當年的二龍村,僅有一條泥濘土路從鎮上通到村委,從村委到五組1.5公裡則連機耕道都沒有。“要想富先修路”,既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也是五組村民長期的期盼。羅利君想修養豬場發家致富,決定先修路。當初,他“隱瞞”了方便自己修養豬場的初心,而是以村民盼望修路為由,動員全組村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扁擔箢篼、鋼钎二錘一起上,男女老幼齊參戰,歷時40多天,修成了通組的土公路。

路修好了,羅利君借資陽“六方合作”的機遇,貸款加上向親友借款30萬元,大動“干戈”買材料修起了養豬場,然后一下子就買了40頭母豬、6頭公豬,准備一鋤頭就挖個“金娃娃”。

養豬的辛苦自不必細述。羅利君起早摸黑、風來雨往,一天天眼睜睜看著40頭母豬從仔豬成長為“發情”母豬,心裡別提有多高興。夫婦倆經常的臆測、盤算,按照一般情況,仔豬長到8個月開始“發情”,然后配種,然后懷孕到產崽,一年左右將會看到幾百頭小豬滿地亂跑,仔豬的歡叫聲、母豬喂奶的“愜意”嗡嗡嗡聲,該是怎樣的交響場景。然后,然后買了仔豬便是色彩繽紛的鈔票,數鈔票的那個激動的快感——簡直就不擺了!

然后,然后新一輪的母豬發情、懷孕、產仔、賣錢,又是色彩繽紛的鈔票——真的不擺了。多少次,夫妻倆都在睡夢中因為數鈔票而激動得被子都踢到床下去了。

然而——又是轉折的然而——激動后的然而肯定沒有什麼好事!睡夢中數鈔票而激動得蹬踢被子的場景卻被現實的災難捶擊得支離破碎——由於母豬產仔過於集中在同一階段,那段時間夫妻倆從早到晚、從夜晚到白天,幾乎不能合眼——幾十頭母豬相繼產仔,毫無護理經驗的羅利君夫婦除了守著一頭頭母豬生產,再無其他護理辦法。而“年輕的母豬”媽媽們經歷了生產的陣痛,大都排斥新生的“子女”,仔豬們不是被“媽媽”踢死踩死就是被“無情”的“母親”拒絕喂奶而餓死。死豬的處理不當造成更大災難,未經消毒的圈舍不斷的傳染,不幾天,幾十頭母豬所產的豬崽紛紛死亡,幾乎“全軍覆滅”。不僅仔豬要死,母豬也扛不住莫名的傳染,開始死亡,最后僅剩下不多的十余頭。

根本沒有享受到數鈔票的快感,30萬元巨額債務卻像泰山壓頂,羅利君夫婦欲哭無淚,“全家都去死”的心思都有了。對於一個災難已經夠深重的家庭來說,30萬元債務,真不知道哪個猴年馬月才能還得完?

羅利君站在自己投資修的囤水田埂上,指著自己養的鴨鵝。杜先福 攝

 

懷揣夢想盼崛起

沒有什麼抹干淚水的說法——羅利君夫婦已經把淚水哭干了,用不著再抹了。夫婦倆認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30萬巨款,不可能指望孩子來還,兒子自我生存都成問題,隻能聽天由命。至於巨額債務,隻能夫婦倆自己還,這輩子還不清,就是下輩子也要還。夫婦倆商議認為,這次的養豬失敗,主要的是沒有護理技術,得學習好對母豬產仔的護理技術,學好了技術,還繼續養豬,盡最大能力還清債務。

當然,有賺了,就給殘疾的兒子積攢起來,保障兒子的生存。

考慮好了,夫婦倆把還剩有的十幾頭母豬或租、或借、或送給鄉親和親友養,養得好,有收益,隨便給點回報,沒收益就算了。等夫婦倆學到了護理技術回來,鄉親和親友把母豬還回來就行。

處理了剩余母豬,把孩子交由他們的爺爺奶奶照料,帶著重新崛起的願望,夫婦倆就到外地學習養豬的護理技術去了。

羅利君夫婦以打工為名,專找大型養豬場——而且專找母豬繁殖場——打工,目的就是學習母豬護理技術。夫婦倆文化都很低,不可能從書本上學什麼知識,主要的是從實踐中學習,通過實踐操作,掌握護理技術。為了把養殖技術學得精道,夫婦倆沒有淺嘗輒止,而是不惜耗費兩年時間,走了多個母豬繁殖場,基本掌握了批量養殖護理技術,准備回家“重起爐灶”,再干一場!

然而,回家后,之前租借或送出去的母豬,有的死了,有的賣了,已經沒剩幾頭了,要“重起爐灶”辦養豬場,得重新買豬,買了豬,最現實的問題就是要買飼料,買豬買飼料最惱火的則是錢,沒錢,一切都只是“空了吹”!

恰在這時,羅利君原在內蒙古打工的妹妹來電話說,這些年打工比較掙錢,希望哥嫂去內蒙打工。羅利君夫婦認為,也確實隻有打工這條路子,預計拿三四年時間,打工掙錢還清債務,然后再考慮繼續養豬的問題。決定了就去,於是,夫婦倆於2006年去了內蒙,開始了拼命掙錢還債的歷程。

夫婦倆也確實拼了命打工。白天,他們在固定的建筑工地打工,晚上,則到處去找那些還在加班的工地打零工。正班打工掙的錢積攢還債,夜晚打零工掙的錢基本可以滿足夫婦倆的生活開銷——好在三個(2003年又生了個女兒)孩子都是他們的爺爺奶奶照看,免去了羅利君夫婦許多后顧之憂。

8年打工,羅利君夫婦不僅還清了30萬元債務,手頭還有比較寬裕的余錢。2014年,夫婦倆懷揣著養豬的夢想,回到老家,開啟了新的人生天地!

領頭致富樹典型

吸取當年養豬失敗的慘痛教訓,羅利君夫婦決定小規模、多樣化發展,不僅養豬,還養牛、養雞鴨鵝等畜禽。他們認為,即使某項目遭受損失,其它項目即可彌補,除了巨大自然災害,不可能多項目同時受損。

事實表明,羅利君這一決策無疑非常正確,兩年時間就賣了36頭仔豬、24頭牛、存欄21頭育肥豬,還養了一批雞鴨鵝,當年就賺了6萬多元。

羅利君夫婦回家的時候,正趕上二龍村公路硬化修成水泥路,他聽說國家投資的資金有限,水泥公路隻能修到村委會,從村委會到二龍村1.5公裡仍然是十多年前羅利君承頭修的機耕道。

羅利君為五組村民著想,借助村上修公路的工程隊,希望把水泥公路修到五組。他向村支書提出要求,村支書說,“來不及了,五組要硬化公路,得要十幾萬,隻能村民集資,等你把錢集資到位,村上修路的工程隊早就撤了!”

羅利君說,集資來不及,他自己先墊起,一定要把公路硬化到五組。於是,他在自己流動資金尚不寬裕的情況下,向親友借了11萬元,自己墊付5萬多元,籌集了16萬多元,硬是把硬化公路連通進了五組。

期間,他給在外打工的五組村民說明情況,大多數村民及時把集資款交到了羅利君手上,少數村民抱著不很信任的心態說:“等你把公路修好了,一定如數把錢交給你。”公路完工后,說這話的村民專程從外地趕回來,把應給的錢交給了羅利君。

羅利君的這一行為受到村民稱贊,2014年底,他便被村民推選為五組村民組長。

2015年,中央作出扶貧攻堅決定,二龍村被雁江區列為首批貧困村,駐村干部樹立羅利君為脫貧帶頭人,希望羅利君在發展自己養殖業的同時,想辦法帶領全組村民共同致富。羅利君毫不推辭,表示願意當好這個脫貧致富帶頭人!

其實,羅利君早就對村組大量的土地荒蕪痛心疾首。多少年多少代,農民把土地當著命根子,而今因絕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大片大片的土地無人問津,荒蕪得令人心痛。

羅利君想,上級樹立自己為脫貧帶頭人,就一定要帶好這個頭,首先改變土地荒蕪的現狀。在扶貧干部指導下,經過考察權衡,羅利君准備把全小組的土地承包過來,種上果樹,一定要叫昔日的窮山溝變成滿山果香的花果山!

要承包全小組的土地卻並非易事。別看村民撂下土地都出去打工而荒蕪了土地,但是真要請他們把土地拿出來卻不是那麼容易。思想開放的,同意把土地讓給羅利君承包,隻要一說就滿口答應﹔但少數心裡愛打“小九九”的人卻很計較,要說通他把土地拿出來卻得費不少口舌功夫。經過艱苦工作,羅利君終於承包了全村120畝土地,成立了“玉剛英明專業合作社”,種上了120畝晚紅血橙,並在土質較好的血橙地裡每年套種40多畝榨菜、小米辣等蔬菜。

種水果、蔬菜,又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了面前——常年缺水。羅利君申請准備修個小型水庫,保障果樹、蔬菜用水。然而,修水庫卻不是簡簡單單的事情,必須層層申請,層層審批,最關鍵的是勘測設計是否可行,這個過程很長很長。果樹蔬菜要水,四川話,就像“夾到螃蟹要火燒”,無奈羅利君自己掏出18000元,修了兩根囤水田埂,不僅基本滿足得了果樹、蔬菜用水,還可在田裡養魚、養鵝放鴨。至今每年陸陸續續都要分別出賣1000多隻鵝,1000多隻鴨,1000多隻雞,真可謂一舉多得!僅2020年4月現有存欄鵝360多隻,大鴨600多隻,仔鴨1000多隻,還有700多隻雞。

為了帶領村民致富,幾年來,羅利君養的母豬,產子后,凡是貧困戶需要養,他就採取“送養”的辦法,村民養大了再給付本錢,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養大或死亡,則不收一分錢。

羅利君種植的血橙,2020年已挂果。杜先福 攝

由於羅利君經營有方,村民看到了希望,過去不願把土地拿出來的村民,紛紛把土地“交給”羅利君,羅利君以入股的形式予以承包。而今,羅利君的合作社已有18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果樹。今年果樹已經挂果,第一年可以忽略不計,從明年開始,預計果樹這一項,每年至少就可以收入80萬元,僅果樹這一項,就可以達到全小組脫貧走上小康。

採訪羅利君時,略感遺憾的是,他家還是20多年前的舊房,問他,他說,這幾年忙於合作社果樹種植,根本無暇考慮修房。等幾年果樹成勢了,也就用不著太費神了再考慮修房子。那時候,等全社成了花果山,我也修了新房,再請記者來做客。

羅利君說得信心滿滿,筆者也為他感到由衷高興!

羅利君發揮內生動力,自己致富不忘帶領鄉親們共同富裕的精神不僅受到村民稱贊,上級相關部門也予以充分肯定。2018年,羅利君獲得資陽市扶貧攻堅獎奮進獎﹔2019年獲得四川省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2020年被資陽市列為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推薦人選。

 

作者簡介:

杜先福(筆名:巴夫,別名:杜先富),男,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大專文化,軍旅12年,司法警察10年,之后從事公安工作20余年直至退休。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第七屆專委會委員,資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個世紀70年代起,在上海文藝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河南群眾文藝社、四川廣播電台及全國社會類期刊等發表小說、曲藝、廣播劇、報告文學500多萬字,電視連續劇《雁城下的農民們》、電影《軍人的妻子》投入拍攝並公映。扶貧攻堅電影《雁江歡歌》2020年4月16日開機,已完成拍攝。(以上均為編劇)

著有長篇《李可夫奇傳》《萇弘演義》《聖茶祖師王褒傳》《董鈞外傳》《商海春秋》《抗日名將饒國華》《聞香傳奇》(該書已出讓版權給影視公司)、《董鈞外傳》及160萬字非虛構文學集《行者在路上》(上、中、下)。電影《軍人的妻子》獲四川省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