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渝雙城攜手“出圈”成為全國焦點。或許在中國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從來沒有哪兩座城市像成都和重慶的關系一樣有趣,兩地血緣相親又大相徑庭。自遙遠的巴蜀文明開始,成都和重慶就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雄起”聲中,川渝足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相連。
A
四川足球
重慶人曾佔半壁江山
5月24日,下了幾天雨的天空終於放晴。成都興城俱樂部常務副總經理姚夏坐在辦公室裡,習慣性地泡了一杯工夫茶。
一天前,他剛剛隨成都興城從重慶返回成都。過去的一個星期,是他這兩年在重慶待得最長的一段時間。
對於成渝雙城,作為生在重慶長在成都的他來說,頗有發言權。“人家都說我是重慶崽兒,你看,我戶口本、身份証都寫的是成都。”姚夏說。
1990年,剛滿16歲的姚夏一個人提著行李來到重慶菜園壩火車站,他的目的地是成都——他被四川省少年足球隊選中,要離開以前訓練的體校前往“省城”成都繼續深造。姚夏說,當時這是唯一的選擇:“我們踢球的時候,重慶還沒有足球俱樂部,隻有一個體工隊,要想踢上專業比賽,隻有到省隊(四川隊)去,所以我就隻有離開重慶。”
在重慶大田灣附近居住的很多老住戶眼裡,身高隻有1.72米的姚夏能夠脫穎而出成為球星,很大原因就是他是一個“乖娃兒”,能夠一步步地在他父親、重慶著名足球教練姚明福的培養下,克服身高劣勢,以技術和速度征服對手。
在四川足球界,像姚夏這種情況不在少數。成都皇家貝裡斯俱樂部總教練張林海至今都還記得,1984年冬天,他一個人從重慶菜園壩坐上了開往成都的火車。“此前從來都沒有來過成都,但是要進省隊,拿鐵飯碗,就隻有往成都走。”張林海說,“雖然坐了一夜的火車很辛苦,但相比我們業余體校那些沒進省隊離開足球這個行業的人來說,我無疑是幸運的。”
翻開四川足球已經發黃的歷史相冊,重慶絕對是一個邁不過去的篇章。1953年,賀龍元帥從當時的中央體訓班足球隊挑選了教練員王壽先入川,組建了當時僅有12名球員的西南足球隊,又稱“西南十二軍”。1954年2月,第一屆西南地區青年足球對抗賽在重慶舉行。那屆比賽中,王壽先發現了王鳳珠等一批后來成為四川足球、重慶足球元老級人物的球員,組建了西南青年足球隊,並在同年4月前往武漢,與當時的世界勁旅匈牙利國家隊進行交流。1956年,西南足球隊、西南青年足球隊正式合並,稱“西南體育學院競技指導科足球隊”。1957年9月,這支球隊由重慶遷到成都,改稱“成都體育學院運動系足球隊”。
上世紀60年代,是專業隊體制下四川足球的一段輝煌歲月,四川曾有多達6支專業足球隊,分別是四川一隊、二隊,重慶隊、重慶青年隊、成都隊、自貢隊。那個時候,四川每年都可以組織一次小型的足球聯賽。如果想要多打幾場比賽,便會邀請貴州、雲南、西藏等地的球隊一同參賽。1964年,四川一、二隊和成都隊先后來到重慶,與重慶隊、重慶青年隊合並組成四川足球隊、四川青年足球隊,並且把主場設在重慶。一年后,四川隊又與四川青年隊合並。姚夏的父親姚明福、李曉峰的父親李瑛璜、馬明宇的父親馬鼎凱,當時就在隊伍中。上世紀70年代,四川隊整體從重慶搬遷到成都。從此,余東風、米東洪、馬明宇、姚夏、張林海、劉勁彪等一批又一批重慶足球“崽兒”,提著簡單的行李,從重慶坐十個小時的綠皮火車來到成都。這樣的景象,直到1996年成渝高速通車才畫上句號。
“那個時候,都是一個省的。踢得好的,就被選到省上代表四川參加比賽了。能夠進入省隊,就說明自己走上了專業道路,拿到了‘鐵飯碗’。那個時候,穿件印有‘四川’字樣的衣服回重慶,走在街上,人家都要多看你幾眼。”如今已過花甲之年,卻仍然在為四川足球奔波忙碌的余東風說起那段時光,仿佛又看到自己在綠茵場上恣意馳騁的樣子,“真的說不清楚,四川足球隊到底有好多重慶人,至少半壁江山吧。”
B
金牌球市
成渝球迷共同打造
1994年,作為當時全國硬件設施最好的足球場之一,成都體育中心迎來自己的首場國際A級賽事——世界杯亞洲區外圍賽。也是這一年,中國首屆甲A聯賽裡,34歲的余東風帶領著剛滿一歲的四川全興隊,異軍突起,穿著黃色球衣的全興隊憑借賞心悅目的“小快靈”打法,奪得第六名,在中國足壇掀起“黃色狂飆”。成都球市也因為上座率高,球迷狂熱不躁而且水平很高,被譽為“金牌球市”。從此,“雄起”之聲響徹大江南北,四川足球迎來歷史上最為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段燃情歲月,足足影響了成渝兩地“60后”“70后”“80后”三個年代的球迷,至今也常常被兩地球迷津津樂道。
盡管1993年,重慶市就誕生了第一家職業足球俱樂部——重慶渝海足球俱樂部,還與俄羅斯的斯巴達克隊進行了一場比賽,轟動一時。但在重慶球迷眼中,四川全興才是他們真正的主隊。凡是四川全興有主場比賽的時候,成都體育中心內都能看見“重慶球迷協會”的旗幟迎風飄揚。可以說,重慶球迷與成都球迷一起營造了甲A歷史上最火爆的主場氣氛。甚至還有一種說法是,成都體育中心特有的“雄起”加油口號就是出自重慶球迷之口。當然這種說法現已無法考証。
“我記得那時候為了看四川隊的比賽曾經騎摩托車到成都,早上出發到天黑都到不了,但每次隻要這邊一組織還是有很多人都參加。”說起四川隊,重慶球迷的領袖級人物“小皮球”說道,“到成都看球我記得最清楚的,是1995年四川最后一戰打‘八一’,我們20多輛大巴浩浩蕩蕩地開到成都,當時成都還有很多球迷到高速路那邊接我們。最后比賽贏了,我們高興得喝醉了很多人。”
重慶足球“元老級”人物秦光樵對那段歲月的記憶同樣鮮活:“1994年到1996年,我們球迷協會每周包大巴,少則100人、多則300人去成都看球。”那個時候,在成都體育中心看完甲A聯賽再返回重慶吃頓火鍋,絕對是一件時髦的事情。
到了成都保衛戰的最后幾輪,6元一張的丙票要賣到90元,而當時大多數人一個月的工資也隻有300多元錢。但是為了心中的足球大家都無怨無悔。“那個時候,我們覺得觀看一場足球比賽是一生中莫大的幸福。”秦光樵說。
當四川全興憑借翟飆那粒金子般的頭球,保級成功后,成都體育中心沸騰了!“裡面有多少成都人,有多少重慶人,沒有人算得清楚。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四川人。”四川球迷協會會長張利梅說。
C
攜手合作
共創川渝足球新CP
1997年,川渝分治,兩地足球有了各自不同的發展軌跡。但成渝雙城間的足球人員往來從未停止。
當四川足球進入低谷期,不少人才就近選擇重慶作為職業生涯的跳板,年青一代的張池明、彭欣力作為成都青訓代表人物在重慶迎來了足球生涯的高光時刻。重慶人王鍇、羅森文也一度寄托著四川人對足球的希望。在重慶足壇頗有名氣的甘銳、馬曉磊、閻世鵬幾經輾轉,如今也是齊聚成都興城。
2020年,成都和重慶開始組成各類CP(組合),有火上熱搜的“寬(寬窄巷子)洪(洪崖洞)大量”組合,也有天府新區、兩江新區組成的“新科狀元”。足球方面,也有了新動作。5月19日、23日,中甲新軍成都興城與重慶力帆進行了兩場熱身賽。6月,重慶力帆又回訪成都,與成都興城進行了兩場熱身賽。其間,兩家俱樂部的工作人員也披挂上場,切磋一番。
其實早在2001年,巔峰時期的川渝足球就組織過“雄起杯”川渝足球對抗賽。當時的比賽組織者朱平直言:“搞川渝足球對抗賽展現兩地同根同源的文化味道,展現兩地兄弟間的良性競爭,這是足球的責任。”時任四川全興總經理許勇也表示:“川渝是一家人,打對抗賽就是走親戚,體現的是西部足球蓬勃發展的趨勢。”
2018年,川渝足球公益聯誼賽在重慶奧體打響,姚夏、魏群帶著當年的小弟汪嵩、劉宇等人來到重慶。對面也個個都是老熟人,劉勁彪、魏新、吳慶紛紛披挂上陣,讓球迷直呼“回憶殺”。如今,成都興城、重慶力帆短短一個月之內的四次交手,這一來一回,多少也有了些當年的味道。而讓成渝足球對抗賽成為一項品牌賽事,這不僅是兩地球迷20年來的希冀,也將是成都興城和重慶力帆接下來會著重去落地的一個項目。
據重慶力帆俱樂部官方微博透露,此次互訪活動,雙方就俱樂部的歷史進程、基礎建設、球隊現狀、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度溝通交流。對於成渝兩地足球的將來,姚夏說,“以前川渝足球之間主要是對抗式的存在,像最早的四川全興和前衛寰島,再到后來的重慶隆鑫之間的川渝較量。以后除了雙方的對抗競爭,將會把相互發展這方面作為一個主要的突破點。”
至於川渝足球CP未來的發展道路,姚夏表示:“現在提出成渝足球共同發展的概念。就現階段來看,利用一些賽事來搭橋可能是最可能變成現實的,比如通過雙方合作來打造有價值的賽事IP。之后我們可以再考慮青訓、俱樂部等方面的合作發展。”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新形勢下,成渝兩地的足球人攜起手來,重新打造成渝兩地的球迷文化和“金牌球市”,未來可期。(四川日報記者 薛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