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陳子昂:寫出千古名句 開初唐詩歌革新風氣之先

2020年06月19日07:02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寫出千古名句 開初唐詩歌革新風氣之先

寫下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盡顯風骨

身體力行革新詩文,影響了眾多詩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句朗朗上口的詩,出自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近日,我省公布了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陳子昂入選其中。

“談詩歌,離不開大唐詩歌。談大唐詩歌,離不開四川詩人。”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何開四介紹,作為一名四川詩人,陳子昂勇開初唐詩歌革新風氣之先,以鮮明的詩歌理論實踐,開創了唐代詩文的創新發展先河,對后來眾多大詩人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懷才不遇

寫就千古名句

陳子昂出生於梓州射洪(今遂寧射洪市)一個富裕家庭,他身上有著四川人典型的豪爽和血性。少年時,陳子昂樂善好施、慷慨任俠、尚武好劍,總期望金戈鐵馬、馳騁疆場以建功立業。十七八歲時,陳子昂不小心用劍傷了人。從此,他痛下決心,棄武從文,發奮讀書。

“雖然讀書晚,但陳子昂很有稟賦。三墳五典、諸子百家,他一點就通。”何開四說。

23歲時,陳子昂考中進士,入仕為官。他的諫言被當時的皇帝武則天採納且給予高度評價。之后,他升任右拾遺,一時意氣風發,滿懷熱情。隨著時局變化,耿直的陳子昂依然堅持直言。但是,他的諫言沒有被採納。他還因此多次遭遇降職等。

當時,契丹犯境,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作為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不善謀略也不懂打仗,卻又為人獨斷。兵敗后,情況緊急,作為參謀的陳子昂提出很多建議,並請求遣精兵給自己,作前驅以擊敵。沒想到,武攸宜不僅不聽,還將他降職為軍曹。

空有一腔熱情,卻報國無門,陳子昂理想破滅,倍感苦悶。他登上了戰國時期燕昭王修筑的幽州台,望著蒼茫廣闊的天地,想起過去的君王,再想起自己懷才不遇,不由悲從中來,詩情涌動。他提筆一揮,成就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短短四句中,陳子昂吊古傷今,將“天、地、人”、過去與未來聯系在一起,慷慨激昂、格局遠大、風骨盡顯。何開四說,詩人本意是抒發悲苦之情,但對后世讀者來說,這首詩讀起來卻充滿著一種力量。“這已超越了詩人本身的語境,上升到了人類共同的情感。這首詩,足以奠定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主張詩文革新

開創一代新風

陳子昂留下的,不只是這首《登幽州台歌》。他還在詩文革新領域身體力行,成為盛唐詩歌發展的先驅。

陳子昂生活在初唐。當時的詩文風氣,延續了宋齊梁陳宮廷詩詞的奢靡文風。

在陳子昂之前,以“初唐四杰”為代表的不少人就提出要對詩文進行改革。但他們並未完全肅清和脫離齊梁文風。作為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陳子昂以鮮明且徹底的態度提出了詩文革新,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何開四說,陳子昂的詩文革新主張,在《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一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認為,“當時的文風有兩大弊病,一是形式‘彩麗競繁’,即過於追求辭藻的華麗﹔一是內容‘逶迤頹靡’,詩歌都成了靡靡之音。”何開四介紹。

針對這兩大弊病,陳子昂開出了兩張“藥方”,一是詩歌要有風骨,即詩歌要有漢魏風骨,要有真切的思想內容和慷慨氣概,要高昂剛健﹔一是詩歌要有興寄,就是要有生活氣息和風雅氣質,並表達希望、富於理想。何開四說,《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中,陳子昂還表明了自己的詩歌審美觀——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因為卓越的膽識,陳子昂推動唐代詩文從奢靡走向剛健,從封閉走向開放,對后來包括李白、杜甫等在內的眾多唐代詩人產生了深遠影響,對盛唐之音的到來起到了重要作用。杜甫曾懷著景仰之心來到陳子昂故裡拜謁,寫下了《陳拾遺故宅》等詩作。韓愈也曾稱贊陳子昂,“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陳子昂存世詩歌不多,總共隻有100多首。”在何開四看來,陳子昂的詩文理論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其革新求變的精神在當下也同樣有啟示意義,“各行各業都值得光大這一精神。此外,陳子昂的人格精神,也值得后世景仰。”

人物名片

陳子昂(公元661年—公元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遂寧射洪市)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詩歌理論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陳子昂考取進士,任麟台正字,后升任右拾遺。因直言敢諫,后世稱其為“陳拾遺”。

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其詩文革新舉措為唐詩的健康發展作了鋪墊,是唐詩發展的理論基礎和依據,也是唐詩變革的風向標。陳子昂提倡“風雅”之音,使唐詩的創作風格貼近社會生活實際,奠定了唐詩的壯闊景象。陳子昂代表作有《感遇》詩38首、《登澤州城北樓宴》《登幽州台歌》《觀荊玉篇》《喜馬參軍相遇醉歌》《度荊門望楚》《晚次樂鄉縣》《送魏大從軍》等。

相關閱讀

“不走尋常路”的人生

要成為初唐詩文革新的先驅者,就需要不凡的膽識。陳子昂身上就有這樣的特征。

陳子昂不是普通的書生。少時,他尚武好劍,慷慨任俠,血氣方剛,不走尋常路。從“伯玉毀琴”的故事中,我們可一窺他的獨特個性。

當時,想要考取功名,文章寫得好還不夠,還得有人賞識、提攜和舉薦。所以學子們通常會四處結交、推銷自己。年輕氣盛的陳子昂也懷揣著遠大理想來到京城,苦苦思考著自己的一身才華,如何才能被人所知。

一天,有一胡人在街上賣琴,吸引了不少人圍觀。陳子昂大步走上前去,大手一揮,豪擲千金買下了這把琴,當眾宣布第二天要設宴請客,共賞古琴。

第二天,不少權貴名流都慕名而來。沒想到,陳子昂將琴高高舉起,當眾摔毀,並大呼“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隨后開始給眾人分發自己的文章。陳所作文章字字珠璣、精彩絕妙,圍觀者贊嘆不已。京兆司功王適也驚嘆,“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自此,陳子昂名聲大噪。

雖善於營銷,但陳子昂卻不是投機鑽營之人。他是擁有大格局、大情懷的“詩骨”。在短暫的政治生涯中,他一直敢於進諫,也因此屢遭打擊,深陷牢獄,甚至最終丟了性命。在文壇中,他敢於痛斥當時文風之弊,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詩歌主張,並身體力行,以先驅者姿態引領詩歌創新發展。

陳子昂是一名詩人,更是一代文壇雄杰。放眼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他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四川日報記者 吳夢琳)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