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才新政12條”實施以來,成都市累計落戶的青年人才達35萬人。2019年,成都榮獲“全國最佳引才城市獎”,並榮登《財富》雜志“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蓉漂”成為時代風尚,產生連鎖“品牌”效益,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人才的成長和管理有其既定的規則,我們隻有遵循其規律,才能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啟示一:轉化比深化重要
中國人才以勤勞刻苦著稱於世,能夠把學問做深,是不少人的優長之點。孔乙已問小孩子:“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你懂嗎?”於今,終於有人研究出茴香豆的茴字真草隸篆總共有131種寫法,並由此得到高級職稱。但是,怎樣把知識轉化為效益則四顧茫然了。這是許多知識分子有知識而無力量的一個重要原因。成都的“蓉漂計劃”,就是用手中的項目吸引人才,為人才提供平台與機會,將他們腦中的知識轉化為助力成都發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啟示二:修路比筑牆重要
農村懂得“要致富先修路”。修路就是開放。一個人若要成長起來,也需要“修路”。這路不是公路馬路,而是人際關系之路。要多修友誼之路,互助之路,互惠之路。但是,細心審視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修路的少,筑牆的多。不少人總想把自己封閉起來,躲進小樓成一統。把自己的小小利益、點點知識封鎖起來,生怕別人知道。這種“筑牆動機”的后果,實則是閉塞了自己,無益於社會。成都的“蓉漂人才薈”,就是拆除人才和企業之間的“牆壁”並修路搭橋,為他們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與機會,讓他們溝通了解,各取所需,人盡其才。
啟示三:復合比專門重要
“復合”指的是知識復合化﹔“專門”指的是擁有專門化的知識。眾所周知,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專門人才是不容易的。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最難能可貴的人才是知識門類復合化的人才。復合,可以是科學技術知識與經營管理知識的復合等等。通才是難得之才。隨著社會發展,復合型人才是各類機構爭奪的重點。成都的“城市獵頭行動計劃”,就是以城市之名面向海內外發布人才“招募令”,精准吸引各級各類復合型人才。
啟示四:造山比登山重要
登山是指,有座山已經坐落在那裡,此人拾級而上,奮力登攀﹔造山是指,世上原本沒有這座山,此人通過努力造了一座山。造山者是制造新高度的人,登山者是達到新高度的人。對於一個城市來說,造山者越多對於經濟社會發展越是有利,任何一個城市都重視鼓勵造山者,因為他們是極富創造性的少數。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隻有創造力高的人,才可能“不戰而勝”。成都的“蓉漂人才發展學院”,便是聚焦城市戰略、企業成長和人才發展之需,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業界共治”模式,著力打造人力資源深度開發與協同平台,培育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國際視野、自主創新能力的跨界復合型人才,以育促引、以育促產、以育促留。
啟示五:機制比管理重要
人才管理是人事管理的重點所在。在一個單位之中,人才具有關鍵作用和帶動作用,把人才管好了,其余的人都不難跟進、跟上。管理之最高境界不是嚴管,而是不管。“如來神掌不用鞭”,是古人的夢想﹔但“垂手而治”,卻是今日企業高手的造化。這就是靠制度管人,靠機制管人。例如,用人有條件,上崗有職責,考核有標准,獎懲有規定等等。成都的“蓉漂人才日”“蓉漂青年人才驛站”“成都人才綜合服務中心”“蓉城人才綠卡”等等,都是成都為“蓉漂”精心打造的“慶祝之日”“加油之站”“人才之家”,其目的就是消彌混亂內耗,實現公開公正公平,建立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制度體系。(曾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