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件文物留存“契丹印象”

2020年06月17日09:34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百余件文物留存“契丹印象”

“蕭峰扯開自己衣襟,也現出胸口那張口露牙、青郁郁的狼頭來。兩人並肩而行,突然間同時仰天而嘯,聲若狂風怒號,遠遠傳了出去,隻震得山谷鳴響,數千豪杰聽在耳中,盡感不寒而栗。”金庸名著《天龍八部》裡的這段描寫,將蕭峰挑明自己契丹人身份的場景,寫得氣象萬千。約1000年前的那個北方游牧民族,在200多年的時間裡,與南方的五代、北宋長期對峙、交流,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6月16日,“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在廣東省博物館正式開放,包括黃金面具、琥珀瓔珞、鎏金捍腰等重磅文物在內的128件/套文物,展現出契丹文化的彪悍雄渾。

面具的主人 是蕭太后的孫女

陳國公主面具,也就是著名的黃金面具,長20.5厘米,寬17.2厘米,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出土。它是一件喪葬用面具,出土時覆蓋於陳國公主面部。整體用薄金片錘擊成型。面具制作精細,周邊有33個穿孔,用細銀絲沿著穿孔將其與頭部網絡連綴起來。

1985年7月,奈曼旗青龍山鎮修建大蘋果基地水庫時,發現一處遼代墓地,當地文化部門及時派人進行了調查和保護。1986年6至8月間,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已暴露的墓葬進行了清理發掘,其中第3號墓為遼陳國公主與駙馬蕭紹矩合葬墓。這是到當時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隨葬的大量物品,有超過3000件是用金、銀、玉、琥珀、珍珠、水晶等貴重材料制作的,是極為罕見的珍貴藝術品。此外,以往在遼墓中出土的帶鈴和馬具,多數難以恢復原狀。此墓中出土的用銀片制作的鞢躞帶、馬具,則完好地保持了原狀,為今人了解這馬背民族的生活與征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陳國公主在《遼史》中沒有記載。根據墓志,她去世於開泰七年(1018),時年十八歲。根據墓志記載可知,她的祖父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兒子“人皇王”耶律倍,她的祖母蕭燕燕,就是著名的蕭太后。她的父親是秦晉國王耶律隆慶,而聖宗皇帝耶律隆緒即是她的伯父。根據史書記載,蕭太后對耶律隆慶極為寵愛,曾允許他在當時繁華富庶的寶地——南京地區(即今天的北京)定府生活。其生活的豪奢程度甚至超過了其兄聖宗皇帝,權傾朝野。陳國公主是正室嫡出,身份尊貴。初封為太平公主,后晉封為越國公主,死后追封為陳國公主。在她病重期間,“聖上親臨顧問,愈切撫憐,詔太醫以選靈方”,表明聖宗對她的關心。駙馬蕭紹矩為泰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師,是蕭太后的侄子,祖父蕭思溫乃是遼四世元老,且有援立景宗皇帝之功。兩人的婚姻屬於遼朝當時盛行的甥舅婚。

遼代黃金面具 所見僅此一對

合葬墓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即是兩位墓主面部所覆的黃金面具。

據當時的考古發掘簡報說,過去在遼墓中曾發現過一些銀或銅質的面具、銅絲網絡等,但都規格較低或不夠完整。此墓中發現的兩套山金花銀枕、鎏金銀冠、金面具、銀絲網絡、金花銀靴組成的殯葬服飾,完整地體現了契丹大貴族的殯葬習俗。專家介紹,契丹貴族死后入葬時,面部覆金屬面具,一般按照墓主人樣貌打造,並區分性別和年齡,身著銀絲或銅絲網絡。不同質地的金屬面具和網絡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

在目前所見的60多件遼代金屬面具中,唯獨在陳國公主駙馬的合葬墓中,出土了兩套黃金面具,以及銀絲網絡。可見墓主身份之尊貴。而陳國公主和駙馬生活的年代,正是遼第五、第六位皇帝景宗、聖宗當朝期間,是遼的鼎盛時期。綜合各方面因素,使用黃金面具也就並不奇怪了。

76件一級文物 精華盡出

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院承辦,是一次集納了兩地多家代表性博物館館藏精華的大展。展覽共展出吐爾基山遼墓、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等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其中一級文物76件/套。文物類別多樣,包括金銀器、銅鐵器、陶瓷器、漆木器、絲織品以及瑪瑙、琥珀等多種質地。文物級別高,珍貴文物達116件/套,陳國公主面具、駙馬琥珀瓔珞、雙鳳戲珠紋鎏金捍腰、鎏金高士圖銀杯等重量級文物皆悉數到場。

展覽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草原帝國”,通過雞冠壺、馬具、捺缽用具等,重點展示馬背民族的游牧文化特色。第二部分“幽幽文明”,通過服飾類文物、文房用具等,展示遼在服飾配飾、文化娛樂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第三部分“多元兼容”,通過陶瓷茶具、金銀器、玻璃器等,展示宋遼交往。展覽充分利用數量豐富的遼代壁畫營造形象生動的展廳氛圍,可收“圖像和文物互証”之效。展覽有效運用三維技術進行重點文物的輔助互動展示,並結合動畫、紀錄片等多媒體手段生動詮釋有關主題。本次展覽持續到10月25日。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鬆竹

通訊員:黃蘇哲 凌浩翔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