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女教師2008年開始寫詩 至今創作800余首

2020年06月08日10:04  來源:重慶晚報網
 
原標題:退休女教師2008年開始寫詩,至今創作800余首 新詩集通過“重慶市文藝創作項目資助”項目申報

樓下有人在磨刀

聲音尖利,有時又嘶啞

尖利,我估計沒有清水的滋潤

嘶啞,是有水后的磨難

……

這是重慶一中退休多年的鄧曉燕老師創作的詩歌《磨刀》中的一段,普普通通的磨刀,已經把這種生活美化后的意境,刻入了熱愛生活的人的骨髓裡。“我太愛寫詩了,詩就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但我從不構思詩歌,構思的詩歌不是詩。”說到寫詩,鄧曉燕一下子就像年輕人那樣,充滿了活力。

鄧曉燕告訴記者,她從2008年開始寫詩,在教學之余創作了800余首詩歌,多首詩歌發表於國家級、省級刊物。近日,她的新詩集《白火焰》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該詩集作品通過市委宣傳部、市作協的“重慶市文藝創作項目資助”項目申報,收錄了她近8年來創作的120余首詩歌。

愛生活的人才有靈感

心系母親寫下幾十首詩

青春、活力,這樣的詞匯用在已經退休的鄧老師身上,一點兒也不過分。喜歡大自然,喜歡外出感悟人生,還在學校當老師時,鄧曉燕就喜歡這樣的生活節奏,“好的文章,深入骨髓,是從生活中感悟出來的。”

鄧曉燕喜歡史鐵生,至今仍然記得史鐵生的散文《我的地壇》,這篇散文講史鐵生的母親生病,史鐵生因為身體原因仍在和母親發脾氣,后來母親出門再也回不來了去世的內容。“作為旁觀者,我們每個人都哭了,我相信,史鐵生當時內心的懺悔,那是真的在懺悔,沒有經歷過的人,寫不出來這樣讓人銘記於心的文章。”

再看這本書是2008年,當時,鄧曉燕的母親因為身患重病住院,同樣是心系母親,同樣面臨著病痛帶來的別離,鄧曉燕一邊陪伴著母親,一邊拿著筆在床邊寫下幾十首有關母愛的詩。后來回到課堂,鄧曉燕在和同學們分享這些為母愛而發聲的詩歌時,那些青澀的臉龐,突然對母愛,有了另一種詮釋。

因為熱愛生活與文學創作,鄧曉燕時刻保持著年輕的樣子,外表、心態甚至是舉止和生活細節。鄧曉燕喜歡穿漂亮的衣服,把心態維持在最年輕的歲月裡,這些年輕的元素,也讓她的詩歌創作靈感源源不斷。可以說,生活有多美意境就該有多美。

對於兩個身份的轉換

她覺得是順理成章的事

照顧完母親回到課堂,詩歌對鄧曉燕的影響已經很深了。離開教學崗位前,鄧曉燕是重慶一中的高中語文老師,即便是退休了,鄰居和朋友總忘不了她的老師身份。“我們娃

兒就想跟著鄧老師感悟感悟,學會生活,熱愛生活了,才會對學習有興趣。”

對於兩個身份的轉換,其實鄧老師覺得是順理成章的事。“詩人”是通過這種文學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或對世界的看法。“教育者”是通過教學形式或內容向學生輸入知識、文化和對世界的理解。這兩者關系密切但角色不同,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和雙贏的效果。而她覺得,詩歌對學生肯定有較大的影響。因為詩歌不管是抒情性還是批判性,對學生的各方面成長都是有益的。“我們不說詩的語言對學生作文語言有靈氣的影響,我們隻說詩歌的思想,對人性美的歌頌、對人生向上的力量的啟示、對世界的愛,這些對學生的成長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詩的語言不僅美,篇幅又是文學體裁中最短的,這就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喜愛。”鄧老師從專業的角度來強調。

在和學生談到愛的教育時,鄧老師啟發學生們:有沒有同學對親人不夠愛的表現,到講台上來給親人道歉。那一天的講台,就像現在的湖南衛視《少年說》一樣,十多個同學挨個地上來對親情懺悔。“月光下,媽媽駝著背,提著很重的東西,我走在前面,嫌她實在太慢,長長的路燈,把媽媽又矮又瘦的身材拉得斜長。”“爺爺就要離開我了,他想握一下我的手,但我沒能滿足他的心願,成為我此生最大到的遺憾。”……

“全班一半的同學哭了,我也哭得稀裡嘩啦,眼鏡上全是淚水。這是我三十多年教學中最難忘的一課。”鄧老師回憶,打開孩子們心扉的恐怕除了詩,一般的文體很難有這樣的效果。

詩是一生一世的情人

享受每一篇詩歌的奇妙樂趣

寫詩多年,並出版兩部詩集《格子裡的光芒》《白火焰》,鄧老師已經把詩歌融入自己的生活了。(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王渝鳳)

喜歡寫詩,但又不給自己布置任務,情緒到了,自然就能流露,這樣隨性卻不刻意的創作,讓她的寫作變得豐富多彩。“詩就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她靈動、智慧、飄逸,有時大度、有時纏綿。有了詩,你就會少孤獨、少痛苦、少惶恐、少無聊。你更會熱愛生活、熱愛每個生命,熱愛這個世界。”鄧老師告訴記者,雖然寫詩也會有倦怠期,但哪怕是一場雨、一葉浮萍、小販的叫賣聲,都能讓她感受到寫作的沖動,畢竟這俗世凡塵,需要詩歌來贊美。盡管退了休,鄧老師的生活依舊豐富多彩,3/5的時間看書、學習、寫詩、修改,1/5的時間做家務,1/5的時間鍛練身體。

據了解,《白火焰》共選了126首詩成集,是她從2011年到2019年寫的600多首詩中優選而成,而90%的詩都是在省級刊物上發表過的。“火焰”一般理解為詩人的渴望、激情、奮斗、希望,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內心的掙扎、美或甜蜜。“火焰”,它彌漫、向上、照耀。可是在人生旅途中,難免風風雨雨,磕磕碰碰,內心的情緒也千變萬化。“火焰”的光茫、色澤、力量不可能不被控制、束縛或變色。詩集名《白火焰》來源於此意。整部詩集共有五輯,有對人生難以把握的內心矛盾與糾結,有甜蜜的、有憂傷的、有光亮的、也有陰影的﹔也有對人性進行反思或批判的﹔同時更多地展示了情感上的愛與恨、妥協與抗爭﹔還有不少寫大自然的詩歌,對祖國河山的贊美或對美的體味。

對於未來,鄧曉燕表示,她准備繼續學習,繼續動筆,享受每一篇詩歌的奇妙樂趣。

詩作點評

“她寫出了有光亮和溫度的詩”

《白火焰》的序是北師大文學院副院長張清華所寫。張清華告訴記者:“鄧曉燕老師的詩歌是成熟和純粹的,比如《磨刀》這首詩,它是磨鐵般的生命之境,是生命的承受和煉化,對語言本身的施虐和救援,以及對於意義本身的追尋、打撈或鑄造。能夠寫出這樣句子的人,相信一定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人,他或她,必定有哲學意義上的生命絕境的真正面對,有對於詩意的不曾妥協的淋漓盡致的體味。這部《白火焰》讀下來,讓我又有了一重感慨,就是看到了一個生命的原生力量,看到了生命中的萬千景致。鄧曉燕老師寫出了有光亮和溫度的詩,它們是日光夢,但更是生命本身的反射與鏡像,是精神的自傳。”

作品欣賞

黃昏降臨

愛上一片樹葉不容易

我恰恰愛上它的虫眼、撕裂

或經過火燒傷的痕跡

愛上一片海不容易

我正好愛上它的波濤、風暴

或被浪掀翻了的船幟

愛上一個人不容易

他側身而過,光芒被我捉住

它刺傷了我的眼,我痛著退回

那天我抱著那片死亡之葉

給破碎的船帆祭祀

愛情卻走向我

它憔悴、含毒,柔弱

它美人一樣的眼睛睜著

“和我一起穿過暴風魔鏡

它的美是你的幸運”

黃昏降臨,天邊一道金色

一隻飛鳥啄破了雲層

大地似乎飛了起來

它頭上分明有好看的陰影

(鄧曉燕,《人民文學》2018年12期)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