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涼山,夕陽斜斜。傍晚,美姑縣牛牛壩鄉中通快運營業點,彝族小伙吉克黑者躬著腰,認真清點即將發出的包裹。營業點的附近,是美姑縣最大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項目全面建成后,將安置當地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萬余人。
牛牛壩鄉中通快運營業點是美姑縣示范電商平台,不少當地的土特產品通過這個平台走出大山。雖然營業點面積不到10平米,每天卻要收發接近300多個快遞,按照每個快遞盈利1.4元計算,該網點一天能盈利400余元。
距離集中安置點兩三公裡處的山上,是吉克黑者的出生地特西乃拖村。這是一個坐落於高半山的彝族村落,全村平均海拔2100米,幅員面積3.6平方公裡,零散分布著6個村民小組。交通不便、自然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等自然社會因素,導致特西乃拖村產業發展結構單一,全村長期處於深度貧困狀態,全村218戶人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5戶,貧困發生率高達42%。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特西乃拖人,帶領村民脫貧奔康,是32歲的吉克黑者最大的心願。
實際上,在大多數村民心中,吉克黑者早已是村子裡“致富帶頭人”,是腦子“活泛”的新一代。十年前,他帶領本村及鄰村100多人,前往廣東佛山打工。在涼山州,“一人打工,全家脫貧”,通過打工,這些村民月均收入達到2300余元,這在當時足以令人艷羨。
幾年后,在城市裡開了眼界,學了技術的吉克黑者回家鄉開起砂石廠。彼時,牛牛壩鄉正值基礎建設階段,收益不錯,吉克黑者又參與了工程修建,攢下了第一桶金。
溫飽不愁,還要發展。先富起來的吉克黑者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不僅自己要富起來,還要帶動周圍的人富起來”。通過市場調研和需求分析,吉克黑者將目光對准了電商快遞行業,在他看來,在美姑縣設立快運營業點,不僅可以促進山裡的土特產品銷售,促進村民增收致富,還能通過吸納部分村民參與快遞站點管理,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前往成都考察學習,吉克黑者在美姑縣境內開設了9個中通快遞網點,18名當地村民通過在網點打工解決了就業問題。2017年,在村民的一致推選下,吉克黑者當上了村主任,他深感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根據相關政策,特西乃拖村218戶家庭中,有72戶貧困戶符合異地遷入集中安置點的要求,有3戶獨人貧困戶入住彝家新寨,其余村民要麼自主建房,要麼通過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進行房屋原地改建。
“住房是脫貧最直觀的體現,村民隻有住上好房子,才能過上好日子。”特西乃拖村駐村幫扶隊員、成都市住建局公建處工作人員張熠告訴記者,目前,政府以4萬元/戶的標准對當地村民進行補貼,幫扶隊通過分類施策、分層推進和分步實施等方式解決了特西乃拖村村民居住安全的問題。
居住安穩,更要圖發展,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引導下,根據涼山州和美姑縣上級黨委政府的文件精神,吉克黑者決定發展集體經濟,厚植產業。他在全村流轉土地,發展白酒釀造、肉牛養殖和大棚蔬菜。“村民有養牛的傳統,也擅長釀酒,發展這兩項產業,大家能堅持,也能做得好。”
為了實現穩定增收,今年年初,特西乃拖村以集體經濟入股合作方式引入了酒廠、養牛場兩家外地企業,並公開招聘村民到企業裡面務工,此外,他還積極籌備花椒種植基地、大棚蔬菜基地。“這樣一來,就地脫貧的村民就有了活路,就有了奔頭。”吉克黑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酒廠初期設計規模每天出酒80-150斤,年出酒12噸,按25元/斤批發價計,預計年收益達到60萬。釀酒產生的酒糟用於養牛,牛糞用於牧草和糧食種植,可以循環帶動特西乃拖村養牛場、牧草、糧食種植發展。肉牛養殖方面,養牛場初期設計規模年出欄100頭,按每頭1200斤,18元/斤計算,預計年收益可達50萬元﹔加上糧食生產和村民到企業分紅,全村戶均增收1300余元。預計到年末,人均年收入達到4500元,實現今年10月實現貧困村脫貧摘帽退出的目標。
“目前,我們村已全面完成‘一超六有’和‘一低七有’各項脫貧指標。”特西乃拖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胥小偉說,年底,特西乃拖村將實現脫貧“摘帽”,老百姓的生活也將迎來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