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攜手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

2020年06月03日07:35  來源:封面新聞
 
原標題:成渝攜手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

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

重慶兩江新區(自貿試驗區)政務大廳。

成渝雙城志@經濟共生11

 

今后區域內輕軌、城際鐵路、高速路網等縱橫交織,更為增強互動聯系,加之天府國際機場,重慶第二國際機場的布局和建設,使整個區域朝著中國經濟“第四極”邁進。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指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也是繼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之后又一重大國家戰略。

中國經濟“第四極”呼之欲出。

隨即,兩地之間各項合作協議陸續簽署,在駛向一體化發展之路上,以期產生出“1+1>2”的效應。

就在今年4月3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制造業)專項工作組第一次會議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在成都舉行,川渝兩地經信系統攜手按下“啟動鍵”,共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制造業協同發展。

成渝地區本就是我國制造業重要集聚區,制造業不僅是過去發展的堅實根基,還是未來開拓的必由之路。切實發揮制造業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體作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將全面提升成渝地區制造業全球競爭力和產業帶動力,打造出中國制造“第四極”。

“制造‘第四極’,實際上就是與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中國經濟‘第四極’相呼應。”重慶前沿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勇表示,要想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產業作支撐。

雙城經濟圈

發揮制造業在產業體系主體作用

從2011年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再到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李勇均有研究涉及。

“雙城經濟圈”的提出,在李勇看來符合兩地發展,順理成章。“2011年作出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其實是為了回應當時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李勇介紹,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摒棄了以往平均分配資金和資源“遍撒胡椒面”的做法。“以前就是給西部的12個省加上新疆建設兵團每個都給點補貼,而后開始關注重點區域的發展,其中就包括了成渝經濟區。”

成渝經濟區的規劃關注面大,既包括了城市又囊括了農村。“但到了2016年,就聚焦到了城市,提出了‘城市群’,范圍有所縮小。”如今提出“雙城經濟圈”,李勇指出,這個范圍進一步縮小。“目的是便於得到中央支持,有效安排和落地重點項目於雙城經濟圈中,更加聚焦,也更容易出成果。”

他表示,這個提法更突出地區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確立了新的標高。“經濟圈,就是要以帶動力很強的超大、特大城市為中心。現在指向很清楚,一個是重慶,一個就是成都。”

重慶和成都各自也早有“特別身份”加持。四川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主體就在成都﹔同樣重慶也有設立,而且還坐擁中新合作示范區。雙重疊加,勢必加倍提升西部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產生更多經濟發展新動能。

今后區域內輕軌、城際鐵路、高速路網等縱橫交織,更為增強互動聯系,加之天府國際機場,重慶第二國際機場對外開放的布局和建設,使整個區域朝著中國經濟“第四極”邁進。在2030年實現由國家級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歷史性跨越,也勢在必行。

“而想要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產業作支撐。”李勇指出,成渝地區本就是我國制造業重要集聚區,切實發揮制造業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體作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將全面提升成渝地區制造業全球競爭力和產業帶動力。

摸清產業家底

成渝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成渝地區已經積累起一定的制造業家底,並具有發展優勢。如果按規律進行規劃和整合,將形成強大的產業集群合力。

採訪中,李勇也向記者梳理出了目前成渝地區六大制造業產業集群,包括了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業、食飲產業、先進材料產業、能源化工類產業以及工業互聯網領域。

截至2018年末,成渝地區規模工業總量約六萬億左右,四川有四萬億左右,重慶有兩萬億左右。總體來講,成渝地區已經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或裝備制造(包含汽車和摩托車)為主導的,在細分領域又各有擅長的制造業體系。關聯程度高,互補性強,已經具備了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初步條件。

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兩地總規模達到1.5萬億,硬件部分1.1萬億,軟件部分4500億。“四川在集成電路軟件、軟件信息服務業等細分領域具有優勢,而重慶在筆記本電腦手機生產等細分領域則相對突出。”李勇給出數據,重慶的筆記本電腦產量佔到了全球的34.9%,手機佔11.4%。

“裝備制造業兩地總規模達到1.4萬億,但也各有優勢。成都的擅長領域在重型裝備航空航天能源設備等,而重慶的汽車和摩托車年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3%和14%,具有一定的規模效應。

李勇強調,成渝地區這兩大產業已經在中國形成影響,未來的目標是打造成世界級的產業集群。

“而其余的四大產業,目前的目標則是繼續向國家級的產業集群進發。”他舉例,在食飲產業,成都在白酒領域積累深厚,優勢明顯,而重慶在榨菜、調味品等方面特色突出。“未來可共同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消費產業集群,包括中高端白酒產業集聚區,或推動城市特色美食工業化。”

抓住已經到來的十四五規劃編制窗口期,李勇認為兩地可共同編制產業規劃。

“共建世界級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我覺得要作為我們未來五年發展目標。並加快優勢領域的升級步伐,加快5G、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電子終端產品植入,加強智能家電等新型終端產品開發,以及推動代工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等。”

同時,要做好前瞻性的布局。“要做好新型電子器件研發,去學習前沿技術的做法,而且必須要從產學研一體化開始做。”

既然要打造世界級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李勇也強調,兩地需要統籌布局基礎設施,做好相應產品設備的研發更是關鍵。(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晨)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