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小朋友在青神縣瑞峰鎮天池村竹裡螢光核心保護觀賞區扑流螢。 鄧紅陽 攝
螢火虫多在夜晚活動,偶有白天飛舞者。 四川在線記者 華小峰 攝
一個與螢火虫相關的村級活動
讓一個賣小吃的老人日入逾兩千元
這樣的模式能否復制
在邛崍市天台山,飛舞的螢火虫成為游客關注的焦點,這裡舉辦的第12屆高山螢舞節從今年4月持續到7月。“六一”兒童節期間,不少小朋友在家長帶領下,來此感受螢火虫帶來的夢幻夜晚。
螢火虫是螢科昆虫的通稱,約有2000個品種。因體內的熒光素和熒光素酶反應后可生成黃綠色熒光,所以螢火虫被歸入景觀昆虫類。“蝶舞螢飛”昆虫旅游文化周、“稻虫共生”項目……近年來,我省不少地方利用螢火虫,深入發展農旅產業,點燃鄉村“夜經濟”。“螢火虫成為夜間旅游的‘吸客利器’。”樂山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曹成全這樣認為。
如何發展螢火虫產業?發展過程中又面臨哪些問題?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1
四川有條件
發展螢火虫產業,自然、科研、產業條件都具備
玻璃長廊下的“螢火虫大道”,園林假山嵌入的“螢火虫假山”,用鏡面圍成的“螢火虫萬花筒”……跟隨曹成全,記者來到樂山師范學院昆虫資源研發基地,這裡到處都是利用螢火虫做的場景設計展示。
作為峨眉山昆虫研究中心主任、省昆虫學學會副理事長兼昆虫產業委員會主任,最近10余年,曹成全一直在持續研究螢火虫等特色資源昆虫。據介紹,螢火虫在中國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歷史較短。近年來,隨著螢火虫研究的興起,螢火虫產業才開始更多進入公眾視線。四川自然條件不錯、科研條件具備、產業條件成熟,可很好地發展包括螢火虫在內的昆虫產業。
尤其是不少貧困山區。這些地方地處偏遠,生態環境良好,而螢火虫又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可以養螢火虫,進而吸引游客來鄉村夜間旅游。”曹成全建議,這些地方可通過螢火虫,促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進而提升旅游特色和品質。比如,發展多種旅游品種——研學游、親子游、情侶游、鄉愁游等﹔發展多種景觀,如螢火虫溶洞、稻田等﹔發展多種經營業態,如螢火虫主題餐廳、民宿、溫泉等。此外,還可打造“螢火虫生態村落”和“螢火虫創意產業鏈”等。
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也十分看好螢火虫產業的發展。該負責人認為,該產業一方面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另一方面能很好地帶動鄉村旅游,實現生態價值轉化。
2
多地有探索
創意孵化“螢火虫+”,打造鄉村旅游“夜經濟”
想法正逐漸變成現實。去年6月,在相關單位的幫扶下,樂山市峨邊縣新場鄉,省級貧困村星星村舉辦了首屆“蝶舞螢飛”昆虫旅游文化周。這是我省首次推廣螢火虫的村級活動。“整個一周,村庄人氣爆棚。一個賣小吃的老人一天居然收入了2000多元!”相關負責人介紹。
不光星星村。近年來,我省不少地方通過螢火虫,打造旅游“夜經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看到螢火虫帶來的經濟效益,一些企業開始試水養殖螢火虫。
在樂山,一家農業企業投入2000多萬元,養殖了二三十萬隻螢火虫。同時,該公司還同步投入建設度假基地,打造螢火虫酒店。“項目預計明年開業。”該企業負責人說。
養殖成本如何?據介紹,如果一年隻養100來隻螢火虫,成本可能為每隻幾十元。但如果規模達到一年10萬隻左右,且採用立體自動化養殖技術,成本就會陡然下降。“隻有技術成熟,才能規模化養殖螢火虫。”
和樂山不同,都江堰則用“稻虫共生”模式養殖螢火虫。
入夜后,養殖工人童澤利打著弱光手電,輕手輕腳,走進孵化基地。那裡,有10萬多個螢火虫卵。滅掉手電,童澤利發現一隻隻尚在產卵的螢火虫“媽媽”——它們肚子鼓鼓的,尾部還閃爍著熒光。這個基地叫“春風拾裡”,是都江堰精華灌區產業功能區的重點項目之一。
基地負責人、成都稷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秀君說,螢火虫是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的代言者。“用什麼証明灌區大米的品質?螢火虫飛過,勝過千言萬語。”
“稻虫共生”對糧食產量有影響嗎?童澤利介紹,螢火虫幼虫平時吃蝸牛、蛞蝓、蚯蚓、生肉等,吃葷不吃素,並不妨礙水稻生長。
為了延長產業鏈,“春風拾裡”還將在稻田外布景搭台,搞晚會、演出,並提供露營服務。再過幾個月,螢火虫起飛,綠色水稻上市,一條“農旅+生態游”的融合之路即將形成。
3
發展有困惑
產業化程度不高,不妨成立昆虫資源產業研究院
參加了不少螢火虫主題活動后,曹成全也發現了問題,“我省目前還沒有高水平的螢火虫產業鏈。”
相較其他省份,四川屬昆虫產業開發較為薄弱的省份。“可在發展文旅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螢火虫加工產業,如螢火虫白酒和農產品、螢火虫醫藥、熒光素生產等。”
具體如何發展?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昆虫產業專家劉玉升指出,螢火虫等昆虫的養殖和利用可作為一種新型產業來開發。從四川來看,四川好醫生集團深度開發了美洲大蠊(蟑螂)產業﹔峨眉山則是重要工業原料昆虫——白蠟虫的著名研發和示范基地。這些都是很好的發展案例,可以借鑒。
相關政策也要跟上。
有專家建議,成立昆虫資源開發的領導機構和昆虫資源開發產業基金,與相關部門合署辦公,整合政府有關獎勵和扶持項目資金,加強頂層設計﹔成立四川昆虫資源產業研究院,在科研項目和課題申報上向昆虫資源開發領域傾斜﹔組建信息化平台,從虫卵孵化到終端運用實施全流程全覆蓋,加強科技興農﹔大力培育市場經營主體,與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結合,多元化、多渠道培育專業“養虫子”的土專家、勞動力,提供與產業發展匹配的人力支持。
產業化之路已開始延伸。6月1日,國內某大型農業集團公司董事長來川,與四川虫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意向性合作協議。前者擬入股虫生公司,投資幾千萬元建立國家級的昆虫產業研究院以及規范化、規模化的螢火虫養殖基地。
鏈接
青神: 巧打螢火虫牌
推動鄉村旅游復蘇
眉山市青神縣瑞峰鎮天池村的清溪旁,中岩寺景區的澗道上,黃水凼的竹林間,小三峽景區的星空下,螢火虫在翩翩起舞。
不久前,配合“螢光長桌宴”“竹裡觀螢”等一系列活動,青神縣巧打螢火虫牌,通過“竹裡螢光東坡戀”賞螢活動吸引成都、眉山、樂山等地游客前來賞螢。
活動期間,當地黃水凼、蘭廠溝等集中觀賞點日均觀螢人次達3000余人次,帶動了周邊民宿酒店、餐飲和水果銷售。螢火虫景觀圖片、短視頻,通過電視、報紙、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廣泛傳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青神的鄉村旅游一度低迷,但青神抓住螢火虫這一賣點,推動了行業的復蘇。”青神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通過螢火虫引爆旅游“夜經濟”,青神的秘訣是什麼?在專家看來,與當地發展螢火虫生態農旅,不無關系。
螢火虫對環境的要求很高。近年來,青神縣修復竹林、湖泊、濕地等,避免河堤水泥化,減少農藥的使用,極大地改善了自然生態環境。而在螢火虫的棲息地,當地還盡量採取物理技術防治害虫,並避免噪音、燈光污染,保護螢火虫棲息之所,開辟螢火虫生態農旅新空間。
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青神豐富的螢火虫觀賞資源。當地白果鄉木言蘭舍、甘家溝村委會、黃水凼,瑞峰鎮天池村蘭廠溝、中岩寺景區,小三峽等都成為螢火虫的主要觀賞點。
發展“螢火虫+文旅”產業,青神還以點帶面,整體完善“吃住行游購娛”配套設施、服務,樹立了“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螢火虫旅游經濟”的理念共識,構建了螢火虫生態資源保護體系。
當地提檔升級住宿業,整治前往觀螢點的路面,並在觀螢季開通專線公交﹔復興牛兒燈、錢槍舞等民俗表演、民俗活動﹔開設螢光夜市,售賣非遺商品、特色農業加工品等。
濃厚的螢火虫產業氛圍,盤活了當地的旅游存量,提升了消費層次,帶動了農民增收。
未來如何發展?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螢火虫研究專家付新華建議,要做好螢火虫的資源普查,重點打造一個或二個核心景點,並在當地軟、硬件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比如研發文創產品、建立線上預約系統等,形成“夜經濟”新業態。(四川日報記者張紅霞 樊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