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鹽都有座風水古塔 雲安文峰塔 今年169歲

2020年06月03日08:52  來源:重慶晚報網
 
原標題:古塔保護修繕工程獲重慶市文物保護優質工程

進行修繕

修繕后的文峰塔

▲文峰塔

古塔曾風雨飄搖

修繕前已歷經滄桑

今年169歲的雲安文峰古塔,修建於清咸豐年間,經大半年時間保護修繕,如今重獲新生。匠人們修舊如舊,讓古塔不僅恢復了往昔姿態,還將它殘缺部分不留痕跡地悄悄補了回去。

昨日,記者從雲陽縣政府、雲陽縣文化旅游委獲悉,這座古建筑保護修繕工程近日榮獲2020年重慶市文物保護優質工程。

古塔是一座風水塔

雲陽縣位於重慶東北部,當地有美不勝收的三峽風景。該縣列入《全國文物分布圖》的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石刻造像等文物上百處,此次榮獲2020年重慶市文物保護優質工程的雲安文峰塔,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怎樣的一座古塔呢?首先還得從它所處的位置說起。

據雲陽縣文管所相關記載,雲安鎮古名湯溪,該鎮位於雲陽新縣城東北42公裡的湯溪河下游谷地。作為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千年古鎮,雲安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公元前206年發現白兔井開始,這裡就有鑿井及鹵制鹽的歷史。公元785年,唐朝在雲安設雲安鹽監,雲安因此得名。雲安鎮因鹽而立,因鹽而興,是名副其實的“千年鹽都”。

根據雲陽縣文管所相關記載,雲安文峰塔坐東南朝西北,於清咸豐年間修建,屬磚石結構,七級樓閣式,六角攢尖頂,塔身呈六邊形,通高25米,為風水塔。據相關記載分析,古塔一般用於鎮山、鎮水、點綴河山等,也是一種佛教建筑,用於祈福、保境安民、逢凶化吉,這座古塔對研究渝東地區古塔建筑藝術形制以及民俗有較高價值。

古塔曾風雨飄搖

據了解,保護修繕施工前的雲安文峰塔曾出現較為嚴重的損毀,多年來歷經風雨,塔身上曾滿是歲月痕跡,滿目瘡痍。例如,原塔內每層鋪有樓板,並有樓梯可供攀登至最高層,但因年久失修樓梯早已全毀,塔頂和塔尖也有一定程度的損毀殘破,古塔曾一度風雨飄搖。

而在當地人眼裡,這座古塔承載著老雲安人乃至雲陽人的記憶,當地人也不忍看到它的殘損和孤寂,希望有關部門盡快能改變它的現狀。

2018年,《雲陽縣雲安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獲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此規劃開工修繕的第一處文物就是文峰塔,

這也是雲安古鎮文物保護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陽縣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雲安文峰塔的保護修繕,是嚴格根據文物修復的原則,對其進行全面修繕和保護的。其中,秉承採用原工藝、原材料的初衷,盡最大可能還原文峰塔的歷史風貌。

雲安文峰塔修繕施工經歷大半年時間,從2019年1月啟動至當年9月完工。在塔體修繕完工后,其周邊小環境的整治也隨之完成。

牆體修舊如舊

雲陽縣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雲安文峰塔修繕工作中,文物工作者和工匠們始終秉持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尤其在保護周邊歷史環境方面,從施工進場起,就開始從施工點滴上嚴格把控,要求施工單位對棄土棄渣進行合理堆放,減少修繕過程對歷史環境的破壞,盡最大限度保護周邊歷史環境。

在修繕用材用料方面,對木材進行觀察和測量,嚴格按設計標准執行﹔為保証外牆牆皮能夠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反復對牆皮用料進行比對觀察﹔在塔體形制方面,為恢復塔尖原貌,經多方考察和論証,反復推敲,最終完成了對塔尖的修復。

“期間,設計方、監理方和建設方在施工現場召開多次會議共同商討,解決修繕中存在的難題。研討現場,相關專家學者對塔頂原有的修復方案提出質疑,並對恢復的工藝、形制、材料和結構等方面進行討論,力求按原工藝、原形制、原材料和原結構進行復原。同時,大家對文峰塔外牆、內牆、地面和窗洞的修繕用料和方式提出要求,堅持做到修舊如舊。”

“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把雲安文峰塔恢復原貌,讓它煥發新的生機,希望更多游人能認識它、欣賞它,讓它再綻新風採。”雲陽縣文管所相關負責人說。(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李琅 李野 通訊員 徐志全 攝影報道)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