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為樂,樂享人生

——記四川省第一屆“十佳五老”陳國輔

劉大如

2020年06月01日09:57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題記:時光如百駒過隙,但他在穿過的隙孔中卻留下閃爍光華,余音裊裊﹔人生如百味,嘗不盡的酸甜苦辣,他在親身體味中,嘗出了精彩和不一樣的人生。因為感動,提起拙筆。

 

因為信仰 人生格外純靜

他1928年出生在興文縣曹營鄉(1983年區劃調整劃歸珙縣)的海棠壩,門前不遠就是兩岸茂林修竹河水清澈見底的鄧家河(南廣河上游),周圍聳立著若干青翠的石筍峰,酷似桂林山水,蘇麻灣的岩壁上,還懸挂著近百具保存完好的懸棺。只是,家鄉秀麗的風景,卻見証了他包含著血與淚的苦難童年。家中貧苦,無田無地。13歲時,父親被當地鄉長抓去修碉樓打死了,余下孤兒寡母,靠母親一個人租地耕種,艱辛地拉扯著一家4口。十二三歲漸懂人事,便替人放牛貼補家用。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25師83團3營解放了興文,並追剿大肆作亂為患的川南土匪,一天夜晚,剿匪部隊途經他家進屋找火把,看見一個精精瘦瘦的小伙子想親近他們又怯怯的,便安慰他不要怕,我們是窮人的隊伍,能給我們引路嗎?陳國輔欣然應允。准備好火把,與剿匪部隊直搗土匪經常出沒的地方,他舉著火把,帶著解放軍行進在崎嶇的山路上,他,似乎看到了人生新的希望。完成任務后,營長郝振生覺得小伙子表現不錯,考慮到當時匪患未除,時局不穩,讓他留在家中有風險,就指示連長:“不能讓他回去了,土匪知道了,非取他的性命不可,就讓他留在你連當兵吧!”從此,穿上了軍裝,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真的看到了人生的希望。25年的軍旅生涯,經歷了朝鮮戰場上的血與火,參加過解放一江山島橫掃蔣軍殘余的戰斗,當過通訊員、警衛員、班長、排長、連指導員、師、軍協理員,一步一個扎實的腳印。部隊還送他到江蘇無錫速成中學學習,從最初級的拼音識字開始,循序漸進的不斷提高文化素養,這才有了以后的初中學歷,也是他人生的一次重要“課堂”。他非常滿足,在心裡暗自立下誓言:是黨,將一個一字不識的貧苦放牛娃引上革命道路,一定要永遠忠於黨,黨說干啥就干啥,不管干啥,一定要盡責干好。

有了信仰,人生格外純靜﹔有了誓言,一生忠實踐行。

文革期間,擔任沈陽美術學院(前魯迅藝術學院)軍代表,他一改平時有點急躁的作風,對這些所謂的“臭老九”,該批評的要批評,該保護的要保護,該用的還要用上。一次,陪一位教授去北京,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一幅國畫。教授的初稿是一支寒梅,盡顯孤傲清高的品格,他再旁邊看了后突口而出,“還是多些梅花好看。”教授停筆沉思良久,將畫稿揉成一團丟在一邊,重新構思,畫了一幅滿眼紅梅綻放的圖,結果入選了。事后教授說:“當時軍代表這個外行說的話,很有觸動,人民大會堂這樣的地方,怎麼能張挂孤芳寒梅?后來的創出成功,感謝他啟發了我。”后來結束軍管,校方要挽留他留下來進入領導班子,他有自知之明,渾身無一藝術細胞,說一口夾著家鄉口音的川味普通話,常讓人聽著莫名其妙。軍管,是暫時的過渡,別人尊敬你,是那一身綠軍裝紅領章,並不是在這一堆教授名人中自己就高明,還是回軍營去吧。

1975年轉業回興文,安排擔任建武區委副書記,他找回了當農民的感覺,常頭戴一頂草帽,脖上一條毛巾,風風火火跑田坎,走村串戶,栽秧打谷時褲腳一挽跳進田裡,再試身手。剛干幾個月,情況熟悉了,心中對全區的工作也有了初步構想,卻突然通知帶隊到海南島去搞雜交水稻的種子繁殖。培育出雜交水稻,是袁隆平大師對人類的一個重大貢獻,產量大幅度提高,解決了人民對糧食的需求。在推廣雜交水稻的開初幾年,主產水稻的省區都由農業局技術人員和區鄉農技員組成,遠赴海南育種,稱之“南繁”。他二話沒說,收拾簡單行李,率隊乘火車,渡海輪,去至陵水縣開始了完全陌生的工作。他虛心向縣裡的農技干部請教,現學現用,盡快地與實踐結合起來﹔頂著如火驕陽,一身泥水,與大家從育苗、栽秧到收獲同享勞動的苦與樂。與“南繁”隊員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同時,他還得要關心全隊的吃住行、掌握思想動態,誰想家了,陪著擺擺龍門陣﹔誰家裡有人生病、孩子讀書、遇到了困難,主動打電話與其原單位聯系,以解除后顧之憂,他比別人更辛苦,付出的更多。在南海帶著魚腥味的海風撫摸下,在海浪拍岸如同音樂節奏般的陪伴下,每天都是拖著疲憊的身體沉沉入睡,做起雜交水稻育種豐收的美夢。當豐收的季節來臨,收拾行李返家時,他,瘦了一圈,人,晒得更黑。

1978年調任縣委辦副主任,他一如既往地兢兢業業,出色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與同事們和睦相處,不隱晦,愛直言,辦公樓裡經常聽得到他不時冒出來的川味普通話和咯咯的笑聲。

1979年底,興文縣委在省委書記楊超的倡導下,決定開發興文石海,成立石林管理所,陳國輔被抽調上去負責基建和后勤。創業之初,借住在興堰硫鐵礦簡陋的招待所,睡著墊著谷草鋪著草席的單人床,吃在職工食堂,每天跟領導一起爬山鑽洞探查旅游資源。省和地區有限的資金落實后,忙著三幢樓房的改建和洞內道路的清理及安裝電燈線路,精打細算,一分錢當成兩分錢花,僅僅十萬元,將舊樓改造一新,建成有一百多個床位的招待所。整治天泉洞洞內道路,穿上洗發白了的舊軍服,與工人們早出晚歸。修建溶洞內一座暗河上搭建的小橋時,跟著一起抬石料,攪拌混凝土,挂著馬燈,帶著電筒,借著天窗投過來的微弱天光,爭時間,搶進度,經常忘了時間,許多次都是工人們提醒,“陳主任,怕該下班了喲,肚皮都餓得咕咕叫了。”以最快的速度,花最少的資金,石海(當時叫興文石林)景區1980年五一正式開門迎客,創造了旅游開發的奇跡。開放之初的兩年,他負責后勤,主要是食堂和住宿部,別看平時和師傅及姑娘們有說有笑,工作起來一絲不苟,該批評毫不吝惜,檢查衛生時連床邊都要用手去抹兩下,看有沒有灰塵。大家都說:“陳主任就是這樣的直性子。”記得石海尚未正式開放時,宜賓地委組織部組織了30多位老干部,對興文石林這個新的旅游區欲先睹為快。老干部中都是建國前參加革命,有的參加過解放戰爭、抗日戰爭,還有幾名老紅軍,為了接待好這些受尊敬的老革命,他深夜敲開供銷社的門,買回新棉絮被單床單﹔連跑幾戶農戶家,買回新鮮干淨的谷草。在天泉洞內,他舉著火為老革命們照著高低不平的道路,他似乎又回到當年高舉火把帶路為解放軍剿匪,不過今天,是為老革命們安享晚年,打著火把,參觀祖國山河的壯麗美景。

從當兵、提干,到建武區委、興文縣委辦和以后的黨史辦、關工委,因為腳踏實地而格外充實,從來不在組織面前叫苦、伸手要待遇。他轉業的時候就是副團級,卻一直按副科級待遇,幾年前,他的退休工資級別才重新按副團級發,對於過去少算的部分,組織部領導歉意地:“因為年代太久,不好計算,隻好請你老人家作貢獻了。”對此,他哈哈一笑:“補給我,我也是拿去捐給學生,就當是組織上捐給學生了!”

談到自己一生的經歷,他說:人們常說,革命戰士一塊磚,黨指哪裡哪裡搬。我這塊磚,落地也有聲響,砌在牆上嚴絲合縫。

雷鋒精神永不過時

1960年1月,作為沈陽軍區某部教導員,陳國輔隨部隊到地方接兵,新兵體檢時,來自鞍山鋼鐵廠的一個小個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在水管邊一邊吃餅干一邊使勁喝水,量身高盡量往上伸,生怕自己過不了體檢關。陳國輔和他談起來,小伙子說了他的家庭、遭遇,說了他當兵的迫切願望——他就是雷鋒。

雷鋒入伍后,部隊對新兵進行三個月的基本訓練。在新兵憶苦思甜大會上,雷鋒第一個報名,講了他悲慘的一家:五位親人相繼死去,七歲成了孤兒,吃百家飯長大,是黨把他培養成了一名鞍鋼工人,所以,他把黨當作了自己的母親。雷鋒的遭遇,讓1200名新兵聽得眼淚汪汪。陳國輔是第二次聽到,仍然讓他感動萬分。新兵團的團政委也被打動,當場就把自己的毛主席著作單行本送給雷鋒。

這本單行本,雷鋒一直不離身,在汽車連執行任務時,也一直放在駕駛室裡,有空就看,如飢似渴地從毛主席著作裡認真學習,去吸收養料。雷鋒犧牲前,陳國輔和雷鋒一起參加沈陽軍區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會,同住一個營房。他看到:雷鋒每天都天不亮就起床,到炊事班去幫忙,參觀烈士紀念館,大家都買冰棍解渴,他對著水龍頭喝自來水。那年沈陽遭受洪災,他們部隊被派往抗洪前線,雷鋒發著高燒暈倒在堤壩上,送到醫務所一醒來馬上又跑回抗洪工地﹔抗洪結束回到駐地后,又將省吃儉用存下的錢匿名寄給了災區。雷鋒犧牲后,陳國輔十分動情地說:“雷鋒這個戰士真是了不起,我與他幾次相處親眼所見他的行為和處事,才真正感受到他在日記中所寫‘對同志春天般溫暖,對工作夏天般火熱’是真切情感流露。他是戰士,我是干部,但他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一定要像他那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說到做到,在部隊,他更加努力地工作,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想想雷鋒,在名譽和個人得失面前,想想雷鋒。他自己學,也讓其他干部戰士學,向他們講述雷鋒的一言一行,因此,他被評為了沈陽軍區學雷鋒標兵。毛澤東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的題詞發表后,在全國掀起了學雷鋒和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高潮。雷鋒,沒有像黃繼光那樣舍身堵機槍的英雄壯舉﹔沒有像《英雄兒女》中王成那樣舉著爆破筒高喊“向我開炮!”驚天裂地的英雄形象,以偉大而平凡的事跡,潤物細無聲,浸潤著億萬人的心田,感動著中國和世界。

轉業到地方工作,他仍然默默地在心中以雷鋒為榜樣,在行為操守上嚴於自律,他不打牌、不喝酒,從不進歌廳和舞廳。自己一家住在八十年代修建的宿舍樓,沒有裝修,不豪華而顯得質朴﹔沒有高檔的家具,衣櫃、沙發都有著二十年以上的“工齡”:生活簡朴,以素食為主,極少“大魚大肉,身上穿的好一點和稱得上時尚的衣服,一般都是兒女們孝敬的。40年所居宿舍,唯一稱得上有變化的,就是將實在不能用的木門窗換成了鋁合金窗和金屬防盜門。他自己也不富裕,老倆口就靠退休金生活,還有個下崗的女兒,外孫女從上中學到大學的費用都由他承擔。一旦遇到遭遇天災人禍或有困難的人,他都十分慷慨。一次在麒麟苗族鄉調研中,了解到有4個小學生交不起學費,他把身上所帶的470元全掏了出來。他自費到社區、鄉村、學校調查,看到孩子衣服破了給買身新衣服,看見打光腳板的孩子,給買雙鞋,這都是常有的事,他用平淡的語句作了解釋,“看不過去嘛!”大河苗族鄉一劉姓家遭火災3人燒傷,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零錢,還組織社會各界籌款捐助30多萬元。他小兒子陳衛星介紹說:“父親的錢不夠他花,母親的退休金經常遭他挪用,有時甚至要我們當兒女的補貼,一問才知道,他不但下鄉時看見貧困兒童就忍不住掏出口袋裡的錢,究竟花了多少,他自己也記不清。他每年都要資助幾名貧困兒童上學,最多的一年是8名,難怪要向我們伸手。”

“當年,雷鋒是校外輔導員,如今我也是。”說起這,挺驕傲的樣子。他現在是8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每年的三月和六一,都到學校去為孩子們講雷鋒的故事,讓雷鋒精神滋潤著孩子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一代一代的傳承。這麼多年來,他走遍了全縣62所中小學。我對20、30、40歲年齡段的人做過採訪,他們都說:我們是聽著陳老輩的宣講報告長大的。

1999年,晏陽鎮(今僰王山鎮)小學請他到學校講課。那天下雨漲水,聽老師們說要到河邊去接學生,他跟著去看,一打聽才知道,平常學生們踩著水面上一排間隔有距的石墩過河,一漲水水面淹過石墩,行人過河非常危險,前前后后已經淹死過3名學生。他聽了后馬上請了校長來商量,並請來分管教育的副鎮長,還有附近各村村主任和一部分家長,談了要在這裡修一座橋的想法,大家都說,這是我們多年的願望啊!他掏出300元錢,說:“這是用來買紙發倡議書的。我們要發動家長,外頭打工的當地愛心人士,我再回去跟書記匯報,大家共同努力,這座橋一定會盡快建成。”很快,鎮上通過集資籌集了7萬元,縣委、政府大力支持,財政補貼了6萬元,學生家長積極參加義務勞動,很快把橋建成了,縣委根據陳國輔的建議,將橋命名為“愛心橋”。每次,他經過這裡,人們都會對他表達感激之情,“要不是你老人家,我們的娃娃還在踩著石墩子過河。”

他積極與縣精神文明辦、縣團委、縣婦聯配合,組成“雷鋒精神宣講團”,不僅是學校,還到軍營、機關、企業去宣講,甚至市裡也邀請他去講,先后有十多萬人聽過他的宣講,雷鋒精神得到了傳承,學雷鋒,樹新風活動在興文廣泛開展。

學雷鋒活動不僅只是口頭上,要落實在行動上,用各種形式搞好學雷鋒活動。他積極倡導和組織縣科協、縣科技局的老科技人員,開辦科技培訓班,科普講座,幫助農村青年學習掌握致富技術。現已有800多人脫貧致富,並有120多名被評為“青年科技星火帶頭人”,32人成為瓜、果、林、菜百畝以上致富能手。

他認為“雷鋒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新的時代。應該有新的內容。”在宣講時,鼓勵青少年學生愛學習、愛祖國、講孝道,生活好了要注意節儉,多參與社會實踐,利用節假日去幫忙打掃城市衛生,去敬老院幫老人洗衣服等等。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興文縣良好風氣蔚然成風,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各種志願者服務隊伍走上街頭、農村、學校。

可在前些年,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暗潮,說雷鋒事跡是編的,雷鋒精神已經過時,陳國輔聽后勃然大怒:“純粹是打胡亂說!我和雷鋒是戰友,他的一些事跡是我親眼所見,怎麼會是編造的呢?雷鋒精神值得我一輩子學習,我自己學,還號召大家學,雷鋒精神,永遠不過時!”

讓革命傳統代代相傳

1982年,縣黨史辦成立,縣委讓陳國輔任縣委辦副主任兼縣黨史辦主任。當時移交過來的資料少得可憐而且沒有進行過甄別整理,人員就是他一個,既是兼職又是專職。在興文生活工作了幾十年,有一些了解,興文,是馬列主義傳播較早的地區,也是黨的革命武裝開展較早的地方,是紅軍長征經過地,是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多年征戰地和活動的核心區域,在興文這片土地上,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有參加過五四運動,留法勤工儉學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共在旅歐支部,從法國被驅逐后又到蘇聯學習軍事,回國后從事軍運,興文最早的馬列主義傳播者、被稱為四川早期軍運領導者的秦青川﹔有黃埔時任中校教官,參加南昌起義,北伐時任21軍少將政治部主任,抗戰時隨周恩來、郭沫若在國民政府政治部工作,建國前受黨派遣在川大任教授,參與策劃了成都起義,解放后任川西軍政委員會委員,后調任人民大學教授、第一任清史研究所長,著作頗豐的羅髫魚,逝世后人民日報發的訃告尊稱為“無產階級教育家﹔”有開國上將的夫人,在總政任職總務處長的劉攸圃﹔有在蘇區時辦紅軍衛校,經過長征,延安時創辦軍醫科大,曾任衛生部副部長、顧問,周恩來治療專家組的王斌﹔有宋興特支書記,中國第一任核電局局長,稱為中國核電站建設推動者和奠基人的文功元﹔還有常化知、劉復初、劉元、陳龍池、金珊、金璲……等革命前輩先賢。1928年少年在建武學田上成立了興文第一個中共支部興珙支部,1930年建立中共宋興特支,1928年1930年間,爆發了黨領導的建武、石碑農民暴動並堅持武裝斗爭一年多,川南工農革命軍獨立團血染凌霄城。長征過興文,發生多次戰斗,犧牲戰士數十名,留下不少革命標語和動人故事﹔紅軍川南游擊縱隊征戰二年多,在興文影響深遠,並有上百名戰士犧牲在這片土地上,其中還有兩位將軍級的人物戴元懷和劉干臣,金璲則率領川南支隊戰斗至1946年,譜寫了長征中史詩般的壯麗篇章。

浩如煙海的黨史,難忘的血與火的歲月,眾多為革命作出貢獻的英烈,因年代久遠,許多當事人已去世,活著的不多幾人都年過花甲,這些人和事,這些資料,還需收集、搶救、整理,才能達到以史為鏡,以史育人的目的。

為還原歷史面貌,彰顯黨在建國前領導的艱苦卓絕斗爭,不讓先烈們的事跡被湮沒,謳歌英雄,他萬苦不辭,全力以赴。十年間,走遍了興文每個角落,到全國7個省、12個市(地)、25個縣(區)、124個鄉(鎮),收集了興文縣1928——1949年間共72位先烈的珍貴史料,將其匯編成24個專題,制成32塊展板,編輯數萬份紅色宣傳資料,在縣城、鄉鎮、村(社區)以及各中小學進行巡回展出和宣傳。主持編了《興文黨史》84期,撰寫了《摯愛興文》、《劉復初的傳奇一生》、《獨膽英雄金璲》、《紅軍長征新編師師長劉干臣》、《興文解放》、《紅軍長征在興文》、《紅軍川南游擊縱隊血洒興文》等專稿500余篇。原縣文明辦主任李麗娟說過:“陳老輩確實很了不起,黨史辦和關工委就是他一個人一手一腳干起來的。當時黨史辦就他一個人,那些基礎材料都是他一個人收集整理出來的,十年前黨史辦才逐漸補充了人員。”

在黨史辦工作中,他覺得最欣慰和自豪的是兩件事,一是倡導並主持在興文境內紅軍曾經戰斗或犧牲的地方建立了12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包括紅軍長征紀念碑、烈士陵園、碑亭、紅軍岩等。其中在他工作過的建武,就主持操辦了兩件。當年川南游擊縱隊組織部長、中共川南特委委員、原紅軍八軍團民運部長戴元懷,在大石盤一戰中率通諷班掩護縱隊突圍,全部壯烈犧牲,敵人將戴元懷腦袋割下,懸挂在建武城東門,因城門已拆,則集資修建了“元懷門“。二是將當年玉屏墩戰斗中犧牲的川南游擊縱隊紅軍戰士二十余人全部安墳立碑,在原文廟舊址,建紅軍烈士陵園,並求得前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和前川滇黔邊游擊縱隊后任司令員劉復初題詞,成了當地人民憑吊烈士的著名地方。第二是興文縣城白塔山上,蒼鬆翠柏掩映中,高高矗立著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紀念碑,碑下則是游擊縱隊紀念館、興文縣烈士陵園和烈士陵園紀念館,全國唯一一個以紅軍在川滇黔邊區斗爭活動為主題的紀念館,兩館一園是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祭悼烈士和市民休閑場所。2009年,兩館一園建成,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建園之初曾在興文剿過匪的北京軍區原司令員李來柱上將聞訊后,特意從北京趕來,將59年前興文人民贈送的一面錦旗復制品回贈給興文,並勉勵陳國輔說:“你是我們原83團的老兵,要大力宣傳革命精神和傳統,讓后人牢記歷史,開創未來。”他誠摯地回答說:“請你放心,我絕不辜負老首長的教誨,隻要我活著一天,就宣傳一天,努力教育好后人,直至心臟停止跳動為止……”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退休以后,他帶著自己組織的“五老宣講團”廣泛開展“民族精神代代傳”活動,到各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點)宣講興文革命斗爭史,三十年來,他的腳跡遍布全縣各鄉鎮和所有中小學。激勵他們緬懷先烈,發揚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為建設美好興文而努力奮斗。

他熟知興文黨史,談起過去的那段歷史,如數家珍,人們都叫他“興文活黨史”。自然地,每年清明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他都成了各單位企業學校爭相邀請的對象。有一年的清明節,他在縣城白塔山烈士陵園,兩天就獎了20多場,嗓子也講啞了。

充分利用本縣黨組織和革命先烈的斗爭史實,對青少年進行增強愛國情感,樹立遠大志向,規范行為習慣,提高基本素質的教育,起到了以波瀾壯闊感人至深的紅色歷史育人的作用。

他四處講述當年紅軍新編師師長、川南游擊縱隊司令員、號稱獨臂將軍的劉干臣,率隊征戰川滇黔邊,完成了打擊敵人,掩護主力紅軍繼續長征的任務,自己負傷后,在共樂踏水橋養傷,與敵遭遇,用左手持槍奮戰,打完了最后一顆子彈壯烈犧牲,被敵人割下首級挂在東陽鄉政府門前黃桷樹上,至今都不知他的年齡和家在何處,很多人聽了聲淚俱下。久慶鎮桂花村青年學生王鬆,聽后專門找陳爺爺要了他編寫的宣講資料,中學畢業后參軍到了濰坊,在連隊經常向戰友們講述這些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一次訓練時,看到一位老農落水,奮不顧身救了老農自己犧牲了,實現了向革命先烈學習的誓言。部隊派團政委將這位“舍己救人英雄”的骨灰護送來興文,見到陳國輔時,緊緊拉著他的手:聽王鬆生前講過你,是你們培養教育的好啊!王鬆是英雄,也是你們興文的驕傲。

就在劉干臣烈士遺體埋葬地的青年學生李正民,也是陳國輔在他所在中學宣講時,特意要了一套資料,參軍后帶到了部隊,不但自己學習,還向戰友講述,年年進步,從戰士到連長、營長……2002年冬回鄉探親,特意騎自行車到縣裡找到他,感謝他對青少年的革命傳統教育。

前些年,古宋鎮有24名小青年嚴重擾亂社會治安,其中有的判過刑,刑滿回家又犯,有的被公安機關一再教育,也不見起色。他知道后,專門了解這些小青年的基本情況,一次,在社區干部協助下,帶領他們到白塔山烈士陵園,繪聲繪色地講起蘇州市的練飛雄,16歲參加軍大,挺進西南來到古宋,縣長留他在機關,他堅決要去東陽鄉剿匪。1950年3月土匪暴動抓到他,軟硬兼施,脫光他的衣服吊到東皇廟黃桷樹上,用刺刀開膛破肚,他寧死不屈,英勇犧牲。陳國輔情真意切語重心長地說:“他比你們中多數人還小。你們想想,他為祖國和人民是怎麼做的?你們又做了些什麼?今后應該怎麼做?”這些小青年很受感動,紛紛表示要痛改前非。隨后,他又和關工委的老同志們分工結隊幫教,並根據他們家庭和本人的實際情況,同火電廠、硫酸廠協商,為7人安排了工作,有5人要求經營水果和日用品,幫他們辦了營業執照,另外12人要求學開車,則交給他在縣交警隊工作的兒子,幫他們在駕校學習拿到了駕照,當上汽車駕駛員,有4人還買車當了老板。

當有人問他,七八十歲了,不要一分報酬,到處奔波,四處宣講,累不累哦?他笑著回答:“肯定累。但同當年那些浴血戰斗,犧牲在興文土地上的先烈們相比,這點累算什麼?”

關心下一代 托起明天的太陽

興文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立,縣委安排已經退休的陳國輔擔任關工委執行主任,他二話不說,走馬上任。偌大一塊招牌,連辦公室都是向縣團委協商借的,辦公桌椅文件櫃,全是縣委其它辦公室換下來不用了的。他笑呵呵的說,就當我老來再創業吧!二十年來,他用心澆鑄,用情去感動,創下了為青少年茁壯成長有口皆碑好大好大的一個“家業”。

他肩負關心下一代的重任,深入社區、鄉村、學校調查研究,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幫助基層和青少年排憂解難,不知跑破了多少雙鞋,磨破了多少嘴皮,操透了多少心。

香山中學初二年級有個女生,因為行為習慣不檢點,受老師批評、家長責罵,起了輕生念頭,偷偷買了安眠藥,擔任班長的陳國輔的外孫女,將此事告訴了他,他及時和這個女孩談心,幫助她解開了思想疙瘩,她把安眠藥交給了陳爺爺。

西門社區王小虎亂花錢,父母不給,他就不讓父母吃飯,后街頭社區任小雙對老人不孝,甚至打罵父母。他親自上門,用中華民族孝敬老人的優良傳統美德和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教育他們,這兩位青年變得孝順了,家長十分感謝。

年僅十多歲的小鄭在父親去世后染上了毒癮,曾經三進派出所,一進戒毒所,都未能成功戒毒。眼看兒子不像人樣,小鄭的母親找到陳國輔的家中,聲淚俱下請他幫忙。他把小鄭帶到家中,同吃同住,視為自己的兒孫,毒癮犯的時候就綁起來,毒癮過了以后就苦口婆心地勸。皇天不負有心人,兩個月后,毒癮戒掉了,小鄭保証再也不吸毒了。2008年,在外地居住,有著廚師職業和美滿家庭的小鄭,抱著孩子和妻子專程回來看望感謝他把自己從曾經的墮落中拯救出來,“沒有陳爺爺,我的人生就沒有光明。”

他救助十年以上的殘疾兒童江潘初中畢業后,在他籌款資助下辦起商店自謀生路,獲得鎮上“殘疾人自謀職業獎”,江潘拖著行走不便的身體,親自上門向陳爺爺表示感謝。

麒麟苗族鄉一貧困學生,靠母親擺小攤供她上學,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清華,卻無錢交學費,他聞風而動,動員社會,為之捐款6萬多元。

九絲城鎮某貧苦學生,一直受他資助,考上大學,又讀研究生,再去美國深造。

這些,僅是他扶貧助學諸多事例的冰山一角。他不僅自己傾心為了下一代健康成長,還動員全社會之力。

如今,在興文的15個鄉(鎮),327個村(社區)和縣級機關、工礦企業、學校都建立健全了關心下一代工作組織,構建了由38個直屬一級關工委、445個基層關工委全覆蓋網絡,參與這一事業的“五老”人員由最初的20多人壯大到1600多人,在他的帶動和感召下,關心下一代工作,在興文這片革命老區的熱土上,形成常態,掀起高潮。254名老黨員、老干部結對幫扶了171名閑散青少年,他自己先后挽救了46名違法失足青少年,幫助他們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作為網吧義務監督員,經常光顧各類網吧,看有無未成年人進入。如今因年事已高,不再擔任關工委職務,仍將關工委視為自己的“家”。

2008年開始,興文開展起“棟梁工程”活動,他作為棟梁工程領導組副組長,積極組織廣泛動員全縣各企事業單位捐款,四年來共籌集和爭取資金243萬元,扶助了427名家境貧寒的大學新生順利跨進大學校門。

他自己呢?幾十年來,扶貧、助學、助孤、助殘,幫助上大學的就有40多個,究竟掏了多少腰包。他從來不記這筆賬,一位有心人粗略的幫著計算了一下,不低於30萬元!他雖然生活節儉,沒有存款,精神上卻非常富有,每到春節,來自海內外,全國各地受過他救助的人員紛紛寫信、打電話,向他表示問候和感謝,祝老人長壽。

他以自己的事跡感動了興文人,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信任。一次,找一些煤礦業主為香山中學籌集獎學金,一位老板交了三萬元,連收條也不要,就說了一句:“交給你陳老輩我放心。”

他的事跡感動了社會,引起諸多媒體的關注。其中一篇標題非常醒目:關心下一代,托起明天的太陽!

無私奉獻、無怨無悔、踐行諾言,以行動和表率點燃人生不滅的火焰。先后5次被省、市評為“學雷鋒標兵,”5次評為“優秀共產黨員”﹔12次被評為全國、省、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2012年底相繼評為四川好人、中國好人﹔2013年評為四川省第三屆“道德模范”、“助人為樂模范”﹔2014年榮獲“四川省百名優秀志願者”稱號。

他今年已九十,每天堅持早起登山提水。打一小時乒乓球,在孩子們需要的地方,依然看到他清瘦的笑臉,聽得到他宣揚民族精神、講述雷鋒故事的聲音,他那精瘦的身軀,蘊藏著無盡的能量。有人開玩笑的問他:“陳老輩,你這個樣子怕要活到一百歲喲!”他樂呵呵地一笑:“反正爭取多活點歲數,多宣講一些革命傳統、雷鋒精神。”此時,天邊的一縷晚霞,映照在他滿面紅光的臉上,他的晚年,不正像晚霞一樣絢麗多彩。

 

作者簡介:

劉大如,退休干部,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興文縣作家協會主席,曾用筆名新文、心文、大儒等。1969年開始在報刊發表文章,先后在國內數十家報刊發表作品近百篇。1983年重慶人民出版社出版與人合著的《石海洞鄉》,2011年出版紀實文學《大山的呼喚》,2015年出版長篇小說《不滅的山魂》。

(責編:羅昱、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