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百姓安,則國家穩。”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走鄉村善治之路,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和關鍵。當前,四川省鬆潘縣城鄉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農牧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前所未有的變化,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活力,也形成了一些矛盾和問題。
針對存在問題,鬆潘縣因地因村制宜,在“細和實”上下功夫,落實“1+4”工作法(“一統籌四堅持”:即統籌干群參與是核心、堅持組織引導是堡壘、堅持群眾知曉是基礎、堅持群眾參與是關鍵、堅持群眾監督是保障),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不斷激活鄉村主體的創新力量,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抓核心,村裡事統籌干群參與。實行35名縣處級干部,1080名機關干部全覆蓋與群眾結對認親,實現100%“一對一”聯系。全面實行縣鄉村領導與村干部群眾在一起謀劃發展思路、在一起協調問題,在一起解決工作。同時通過“黨建+”“精准脫貧”“民族團結”“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工作深入挖掘鄉村蘊含的道德規范,積極培育富有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全縣農民群眾愛黨愛國愛家鄉、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的良好善治氛圍。
抓堡壘,村裡事堅持組織引導。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關鍵環節在組織建設,關鍵力量在黨的領導,關鍵工作在資源整合和載體創新。今年以來,鬆潘縣以主題黨日、兩學一做、志願服務、三會一課等活動為契機,增強黨員帶頭服務意識,實行黨員星級評定制度,搭建組織與群眾的“連心橋”,提升群眾“獲得感”。對村裡的重大事項,在提議環節,黨組織集體研究﹔在公開環節、征求意見,然后黨組織把關審查﹔在民主決策環節,黨組織有效引導﹔在監督、測評環節,黨組織強化管理,保証了黨組織引領作用貫穿群眾工作始終,把群眾緊緊團結凝聚在黨組織的周圍。
抓基礎,村裡事堅持群眾知曉。一年來,堅持村裡的重大事項和村民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經村“兩委”確定后,召開村民大會,同時讓那些“坐不下、走不動、看不到、聽不清、講不全、記不住”的特殊黨員群體,都能夠參與到基層治理工作中來,保障群眾的參與權,確保群眾的決策權。再按照事務性質,採取“上到村委會、下到公開欄、發到微信群、送到群眾家”等形式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公開,做到了每件村級事務以兩種以上形式公開,實現村民對村務知曉率100%,促進了服務群眾方式的轉變,推動了農村科學發展,贏得群眾的擁護,增進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抓關鍵,村裡事堅持群眾參與。鄉村治理,村民自治是基礎,核心是讓村民真正成為主人。實行村民自治,就是要保障村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村裡的大事由村民說了算,村裡經濟的發展大計由村民自己決策決定。村民也可直接或通過村民代表、聯戶代表、戶代表向村“兩委”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建議。對村裡的重大事項,實行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經村黨組織集體研究提議,交村“兩委”會討論商議、黨員大會討論審議后,依照有關規定,屬於村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村民反映強烈的事項等,由村委會提請村民代表會及村民監督委員會決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制度體系——“想說都能說,遇事要商議,有事馬上辦,好壞大家評”。村民在參與中真正成為村子的主人,村民參與成為了治村法寶。
抓保障,村裡事堅持群眾監督。為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健全村民監督委員會機制,對村級小微權力的監督實現常態化和全覆蓋。在發揮村民監督委員會作用的同時繼續發揮人大代表、政席委員、戶代表等監督職能,負責對相關村務、政務和財務實施全程跟蹤監督,並在公開欄和黨員微信群公布監督結果,收集和反饋村民的意見建議,在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村、社區“兩委”根據工作需要和村民意見,適時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讓村民了解相關情況,接受全體村民監督。不斷優化了基層政治生態,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
據介紹,通過“1+4”工作法的落地落實,讓全縣110個村12個社區黨組織的作用在基層發揮出來,讓6300名黨員的形象在群眾中樹了起來,讓五星紅旗在各村飄了起來。(陳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