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發文通報表揚2019年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瀘州市江陽區因在對口幫扶涼山州鹽源縣工作中成效突出,助力鹽源縣全縣脫貧摘帽,榮獲全省“2019年省內對口幫扶藏區彝區貧困縣先進集體”。
2016年以來,江陽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對口援彝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精心編制江陽區對口幫扶鹽源縣全域結對方案,制定了產業發展、智力支持、社會幫扶、勞務協作、支部共建、群眾工作6個行業幫扶規劃,採取“點對點”“面對面”“一對一”“一對多”的方式,第一批、第二批援彝工作隊精准聚焦鹽源縣民生改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累計投入資金6907.6萬元,援助實施項目104個,選派223名優秀干部人才駐點援助,推動353個部門、鎮街、學校、醫院等單位開展結對共建,帶動鹽源縣122個村、68777人脫貧,為推動鹽源縣經濟社會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產業幫扶幫到點子上
如何讓村民脫貧致富?產業發展是關鍵。
前不久,江陽區委書記楊長纓一行,到鹽源縣出席江陽區包材企業金鼎印業與涼山州綠色家園包材項目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並到該縣雙河鄉楊柳橋村調研江陽區援建的百萬生態烏雞基地建設、運行情況,了解產業幫扶情況。
產業幫扶,如何幫到點子上?
針對幫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江陽區委書記楊長纓,區委副書記、區長廖俊與鹽源縣委書記鄧天友,縣委副書記、縣長尹江濤等領導“高頻次”交流互訪。江陽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敏,區政協主席張旭光等區領導也深入到鹽源縣鄉鎮走訪調研,為當地發展出謀劃策。兩地累計開展對接幫扶100余次,促成了鹽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規劃、百萬生態蘋果林下烏雞養殖、西昌至瀘州航班開通、西南商博會為鹽源設立永久性展館、瀘州老窖參與鹽源脫貧攻堅等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項目得以實施。
“我們在推進鹽源縣產業幫扶中,通過產業培育、市場開拓、村企聯建等形式,幫助改善產品結構,培育地方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產品共育、市場共享、渠道共聯,相互融入、共同發展。”江陽區副區長、鹽源縣委常委、副縣長、江陽區援彝指揮部指揮長陳波介紹了幫扶鹽源縣發展的舉措。
江陽區援彝指揮部牽線中國農科院農業規劃研究所,為鹽源高標准規劃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借助蔬菜品賞會、農博會、商博會之機,依托匯通超市、江之陽等知名企業推廣鹽源特色農副產品,鹽源蘋果、花椒、核桃等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僅直接帶動蘋果銷售額增加1500萬元。
去年,在“江陽+鹽源”對口扶貧協作會上,江陽區商務局和鹽源縣商務局簽訂了農特產品產銷對接合作協議。瀘州老窖集團、匯通超市、永輝超市、瀘州市烏蒙山供銷合作社等企業,分別與鹽源縣農業企業簽訂產銷合同,僅銷售蘋果一項就價值約500萬元。瀘州市各級黨政機關、醫院、企業等機關團體通過“以購代捐”的方式,認購鹽源蘋果4.2萬件,價值252萬元。
“明年,我們村的這些花椒就開始陸續挂果了!”時下,在鹽源縣幾波村的山坡上,一片花椒苗綠意盎然,村民在忙著管理,這是在援彝駐村干部劉飛的幫扶下發展起來的。目前,全村已發展花椒種植面積2510畝,全面挂果后,預計年產值可達300余萬元。
同時,劉飛協調江陽區人武部投入資金近30萬元,為幾波村6組建成一條寬5米、長8.3公裡的公路,解決了400余名村民出行難問題。公路建成通車那天,當地幾位彝族阿媽一直拉著劉飛的手久久不肯鬆開,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著內心最真摯的情感:“卡沙沙、卡沙沙……”
智技幫扶幫到根本上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
教育作為扶貧治本之策,是確保貧困地區孩子學好文化知識,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江陽區對口幫扶鹽源縣指揮部將教育扶貧作為援建“重頭戲”,在鹽源播下扶貧的希望“種子”。
“江陽區的教師們帶來的特色化先進教學理念,切實幫助我們提升了教育教學水平!”鹽源縣中學教師們的感受,代表了全體鹽源縣受援學校教師的心聲。
精准結對“一校一策”。堅持智力幫扶為主,需求導向、質量為本的原則,制定了《2018-2020年對口幫扶鹽源縣全域結對幫扶工作計劃》,加強“校對校”結對工作管理。江陽區29所優秀學校採取“一對一”“一對二”方式與鹽源縣50所各類學校結成對子,制定“一校一策”幫扶方案,促成江陽與鹽源兩地結對學校開展網上交流、資源共享,實地考察、教學研討,實現兩地學校攜手發展,有力促進了鹽源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精心組織人才交流。江陽區採取定向與訂單式服務相結合的方式,搭建多種人才互動交流平台。選派38名優秀教師和管理干部到鹽源縣支教挂職幫扶;組織鹽源縣校級領導30人、骨干教師130人,到江陽區29所優質學校跟崗學習﹔選派26位知名校長、教師、教研員到鹽源縣開展送培送教等活動36場次,幫助鹽源縣落實師培經費58萬元,培訓教師
近3500人次,援建幼兒園。通過送教培訓,轉變了當地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提升了學校育人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西南醫科大學累計派遣10名專家與鹽源縣人民醫院62名醫衛人員簽訂“師帶徒”協議,主要通過院內指導和選派跟崗學習的方式開展技術“傳幫帶”,有力促進了當地醫院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目前,西南醫科大學專家已在鹽源縣人民醫院診療9530人次,開展、指導手術398例,參與疑難病例會診、討論510例,開展了19項新業務新技術,舉辦學術專題講座106次、業務培訓2717人次,為鹽源當地醫院帶出了一支技術過硬的醫療隊伍。
如今,鹽源縣人民醫院多個專業領域的診療技術處於涼山州縣級醫院領先地位,實現了醫療救治“五個首次”:臨床上首次採用“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ACDF/ACCF)”等9種治療技術;首次開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業務推廣;首次建立護理綜合質控小組;首次創建門診創傷治療室;首次指導鹽源縣人民醫院CT增強檢查。
社會幫扶幫到心坎上
“感謝江陽區在這裡建的這個基地,讓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鹽源縣雙河鄉楊柳橋村貧困戶楊阿媽,每天在該村百萬生態烏雞基地忙碌著,臉上寫滿笑意。
江陽區援彝指揮部著力強化社會幫扶,引導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鹽源縣脫貧攻堅,構建社會大幫扶格局。優選20家企業開展“千企幫千村”結對幫扶,讓企業與彝區深情牽手,使產業發展與產業扶貧有機結合,從而延長產業鏈、拓寬產業幅、增加價值鏈。
烏蒙山供銷合作社是瀘州一家大型農企,以“經營主體+合作社+基地+農戶”為基本經營模式,主要在生態養殖項目上做文章。鹽源縣到處都是蘋果林,日照充足,氣候干燥,非常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烏蒙山供銷合作社在江陽區援彝指揮部的牽線下,在雙河鄉楊柳橋村建起百萬生態烏雞基地,大力發展鹽源生態蘋果林下烏雞,採取“兩出一負責”幫扶模式(江陽區出資金、烏蒙山供銷合作社出技術並負責銷售,保証養殖貧困戶每隻雞純收益不低於25元)。
通過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生產標准、統一物資供應、統一產品銷售,提高了扶貧產業組織化、專業化、市場化程度,實現貧困群眾“單家獨戶”“弱小群體”生產與社會“大生產”“大市場”有效對接。貧困戶增收有了途徑,生活有了保障,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得到充實,有力地促進了鹽源的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此做法得到了鹽源縣委、縣政府的充分肯定。
江陽區援彝指揮部組織江陽區非公經濟人士到鹽源縣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幫扶鹽源縣30名普高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成立“思邦科技 民族”獎學金,每年5萬元獎勵鹽源中學成績優異的普高學生,取得較好幫扶實效。
“我們在推動社會幫扶的同時,著力深化勞務協作,建立貧困人口勞務輸出精准對接機制,實現人力資源開發與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互動互促。”江陽區援彝指揮部重點圍繞就業扶貧做文章,借助“春風行動”邀請176家瀘州企業在鹽源縣舉辦專場招聘會11場次,提供就業崗位1.9萬余個,讓當地近1000名群眾找到“飯碗”。同時,協助鹽源縣完成200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技能提升培訓,接受培訓的貧困戶100%掌握專業技能、100%通過技能認定、100%實現就業創業、100%實現脫貧摘帽。
“鹽源人民身懷感恩之心,感謝江陽區對鹽源的無私幫助。在江陽區的幫助下,鹽源人民實現了高質量如期脫貧摘帽。”提及江陽區對鹽源縣的真幫實扶,“感恩”一詞頻頻出現在鹽源縣委書記鄧天友,縣委副書記、縣長尹江濤話語之中。 (四川在線袁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