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沱江邊的河壩街,曾被稱為“舊川南最熱鬧的老街”。
抗戰初期,由於陸路交通不暢,大量進出內江的米、油、黃麻、生豬等物資全靠木船運輸。內江成為當時繼重慶、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之外的第三大水運交通要沖。
依托沱江上東渡碼頭繁榮的水上運輸,河壩街成為商賈雲集之地,木船制造、內河運輸、行幫活動、鹽市糖市、銀行錢庄以及餐館茶業等集中於此。
其中,猶以造船業和糖酒業、商幫最為發達。重慶、綦江、江津、合江、瀘州等地在內江設號達30多家。產糖季節,茶館成為最重要的交易場所。往來的船工、客商、行人不斷,餐飲業形成了“好吃一條街”,米、油、土雜干貨零售、竹篾器等集中於此。
河壩街在抗戰時期,亦未能逃脫戰火的摧殘。1941年日機兩次轟炸內江,河壩街就是遭受空襲較嚴重的一條街。在1941年夏天的日機轟炸中,河壩街唯其中的東林禪院免遭劫難。
此后,隨著成渝鐵路建成,水運日漸凋零,河壩街也逐漸衰落。1981年7月,內江發生特大洪水,河壩街被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淹沒,水深達3米多,浸泡七八日。
2000年以來,內江加大城建力度,一批老舊街道不斷被拓寬改造。河壩街拆除了舊有房屋,拓展了全線街道,抬升了整個路基,鋪就了水泥路面,並順江修筑了防洪大堤,不必再擔心洪水的侵襲。
河壩街曾經的茶館、煙館、小吃攤,雖被現代裝潢的酒店、飯館、茶樓所取代,卻依然繁華。落寞多年的東渡碼頭,在2014年經過改造后重新通航,作為往返對岸東門渡頭的游船渡口,大大節省了市民往返兩岸的時間。現在,河壩街依然是市民逛街休閑的好去處。(張小麗 四川日報記者 鄭志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