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民間戲曲劇團扎根民間、服務基層,是維系民間戲曲生態的重要力量,是傳承和弘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扶持培育民間戲曲劇團,讓老百姓留住鄉音、記住鄉愁、回味鄉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產品需求,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十分必要的。
一、民間戲曲的歷史和現狀
戲曲文化是我國各地、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由於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異,形成了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中國戲曲傳統深厚、品種豐富,在世界戲劇文化中是非常罕見的。隨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表演藝術呈現多元化的態勢,民間戲曲統領城鄉文化娛樂的盟主地位早已不復存在。傳統戲曲藝術不僅逐漸退出城市舞台,在農村的演出市場也日益萎縮,一些劇種已經消失或者正在消失。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何保存和發展包括民間戲曲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擺在我國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民間戲曲劇團面臨的困境
各類劇團、班社是承載民間戲曲藝術的實體,但目前已呈量質雙降的態勢。如果不加以扶持培育,隨著戲曲演出團體的“皮之不存”,傳統戲曲也有“毛將焉附”之虞。大多數民間戲曲院團在發展中、在堅守中面臨著諸多困境。
(一)基礎條件較差。在縣鄉村臨時搭台演出仍是民間戲曲劇團的演出常態,缺少固定演出場所和辦公地點是民間戲曲劇團的共性問題。少數自有場地的民間戲曲劇團,也存在排練場所、服裝道具設備存放場地不足,且設施老舊、條件簡陋等問題。民間戲曲市場趨窄,劇團演出利潤單薄、營收渠道單一,直接導致民間戲曲劇團資金短缺。有限的資金主要用於場租、工資、服裝道具等成本支出,用於人員培訓、設施設備更新等方面的費用極少甚至沒有。
(二)隊伍建設薄弱。由於在個人待遇與發展前景上不及國有院團,且民間戲曲業態尚未形成人才上升通道,民間戲曲劇團在吸引人才資源方面缺乏競爭力。民間戲曲演職人員除因院團改制退下的專業人員外,大多數由戲曲愛好者和戲曲票友組成,專業素養不足,且基本沒有培訓提高的機會,直接影響了民間戲曲藝術表現力。此外,民間戲曲劇團普遍存在演員行當不全的現象,編劇、導演、舞美人才匱乏,管理制作、宣傳營銷等專業人才嚴重不足。
(三)管理模式落后。多數民間戲曲劇團尤其是縣鄉劇團,常見的經營方式仍為合伙人制、家族制,演職人員通常兼職管理,劇團發展缺乏現代管理理念,普遍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相當部分民間戲曲劇團內部管理實行“個人家長制”,管理方法原始、落后,基本處於沒有長遠規劃的階段。大多數劇團的演出范圍僅囿於當地,以單一劇目為贏利點,缺少劇團長期經營的概念。
(四)演出市場萎縮。一些劇目題材偏窄、類型雷同、格調不高,在藝術水准和審美上較為粗糙淺顯。加之劇目創作存在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等因素,民間劇團很難推出新創劇目,傳統大幕戲、折子戲仍是民間劇團的主要演出內容。在多元藝術形式的沖擊下,戲曲演出市場趨窄且觀眾群體萎縮,是傳統戲曲普遍面臨的問題。對於鄉鎮民間劇團而言,演出市場仍然有賴於婚喪嫁娶等傳統習俗和年節,即便在演出市場相對繁榮的地區,隨著年輕一代對於傳統習俗的逐漸陌生,原本有限的演出市場正在加速萎縮。
三、關於促進民間戲曲劇團發展的對策建議
民間戲曲劇團來自於民間、成長於民間、服務於民間,是國有文藝院團的重要補充力量,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中,各級對國有文藝院團重視多,對基層民間戲曲劇團關注少。當下加大對民間戲曲劇團的扶持培育力度,重點在以下二個方面加以推動。
一方面要強化屬地政府主體責任。在享受國家政策、爭取資金支持等方面,民間戲曲劇團與國有院團差距明顯。要研究制定扶持民間戲曲劇團的政策措施,明確屬地政府對民間戲曲保護、傳承與發展負有主體責任。由政府設立“民間戲曲劇團發展基金”,重點扶持民營表演團體和項目。建立對民間戲曲劇團創作演出的劇(節)目指導、規范和提升機制。整合利用相關媒體資源,採取多種形式,宣傳民間戲曲優秀劇團、優秀劇(節)目、優秀演職員,營造良好的民間戲曲劇團發展環境。鼓勵各地將既有的存量或閑置設施資源改造為各類文化設施,免費或低價提供給民間戲曲劇團使用。
另一方面要鼓勵傳統戲曲創作生產。建立傳統戲曲劇本資源共享庫,對散落在民間的戲曲史料進行整理恢復,免費供包括民間戲曲劇團在內的各類文藝團體和個人移植、改編和演出,既可降低創作成本,又可盤活劇本資源。樹立民間戲曲“做小做精”理念,邀請民間戲曲劇團參與國有院團的採風活動,引導民間戲曲劇團多創作反映老百姓現實生活的小戲小品,接地氣又鮮活,走出老人演老戲的困境。組建民間戲曲院團行業協會,讓原本分散的民間戲曲劇團找到“娘家”和歸屬感。將民間戲曲劇團納入公共文化配送體系,對常年堅持演出的民間戲曲劇團,優先考慮增加政府採購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