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對話地方領導”系列訪談

楊克寧:讓群眾的幸福更有“質感”

——專訪全國人大代表、阿壩州州長

2020年05月26日07:34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人民網成都5月26日電 (記者 陳曦)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四川省西北部,是全國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紅軍長征“翻雪山過草地”的革命老區,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更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生態保護、全域旅游對阿壩來說意義非同尋常。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長楊克寧。

身著民族服裝的民族同胞行走在村子裡。阿壩州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堅持現行脫貧標准,強化扶貧舉措落實,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健全和執行好返貧人口監測幫扶機制,鞏固脫貧成果。阿壩州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組成部分,目前,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如何鞏固和提升脫貧成果?

楊克寧:近年來,阿壩州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的重要論述精神,不折不扣落實中央、省委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實施精准方略,下足繡花功夫,全州13個縣(市)成功摘帽,60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0.34萬貧困人口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03%,絕對貧困難題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

一是基礎設施整體提升。按照“缺啥補啥”原則,統籌推進房、路、水、電、網等建設,全州累計完成易地搬遷9355人,建成藏區新居15687戶﹔農村公路裡程達9778公裡,37.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得到鞏固提升,6.2萬貧困人口用電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所有貧困村實現通寬帶。二是產業助貧功能凸顯。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甜櫻桃、青脆李、高原牦牛、藏系綿羊等特色農業發展迅猛,鄉村體驗游、康養休閑游、紅色文化游等文旅產業上檔升級,全州共培育貧困村專業合作社668個、省級扶貧龍頭企業10戶,累計帶動8萬余名貧困人口脫貧。三是就業水平明顯提高。深度對接東西扶貧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建設扶貧車間61個,組織3.6萬余名貧困人口外出務工。同時,立足生態功能定位,創新實施生態扶貧,2.4萬名貧困群眾在生態管護崗位就業,實現了保護生態與精准脫貧“雙贏”。四是兜底保障有力有效。深入推進十五年義務教育、藏區“9+3”免費教育,累計減免學費、發放補助13億元,受益學生達42萬人次﹔不斷完善“三保四救助兩基金”九道防線,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個人自付佔比控制在5%以內,大骨節病等地方病得到有效遏制。五是群眾收入大幅增長。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2625元增長到2019年的8503元,年均增長34.2%,高出全國年均增幅4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我們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通過開發公益崗位、扶貧車間和扶貧企業吸納等方式,確保貧困人口收入水平不降低。

脫貧不僅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在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的基礎上,我們把防止返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計確保脫貧質量經得起檢驗。

一是從嚴落實“四不摘”要求。繼續壓緊主體責任、行業責任和幫扶責任,持續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全州14個扶貧專項,計劃投入74.3億元。同時,縱深推進“回頭看、回頭幫”,扎實開展“問題清零行動”,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二是從實加強“動態化”監測。建立健全集“事前預防、事中救助、事后保障”於一體的防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扎實開展“兩摸底”工作,摸排核定邊緣戶和不穩定戶601戶、2653人。同時,加強實時動態監測,針對出現的問題,限時對標補短。三是從細健全“長效化”機制。及時出台“鞏固脫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方案”,對標提出了69條具體措施,努力讓阿壩的發展更有“溫度”,讓群眾的幸福更有“質感”。

飛禽在草原上覓食。阿壩州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阿壩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是國家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對於阿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阿壩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出了建設國家生態示范區的戰略目標,那麼具體要從哪些方面下功夫建好生態示范區、做好生態大文章?

楊克寧:加強生態保護,不僅關系美麗家園建設,更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和民族永續發展。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堅持“生態立州”理念不動搖,堅持保護、建設、治理“多管齊下”,扎實做好生態保護“大文章”。具體來講,重點從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生態理念”為本,強化上游意識。深刻認識阿壩的最大價值、最大責任、最大優勢在生態,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重任,以加快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范區為主要路徑和工作抓手,全面構建“一屏四帶、全域生態”發展新格局,探索走出一條生態不斷加強、環境持續優化、經濟健康發展、文化和諧包容、人民幸福美滿的綠色發展之路,為全國、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示范。

二是以“生態保護”為基,筑牢生態屏障。科學處理有增有減、有調有優、有控有轉的辯証關系,以森林草原、冰川濕地、河流湖泊為重點,全方位、全地域推進生態保護建設﹔以創建生態脆弱區綜合修復治理典范、世界自然遺產地災后恢復振興典范、川西北高原生態系統保護提升典范為抓手,全過程、全鏈條推進綠色發展示范,大力建設天藍、水綠、山青、土淨的全域生態屏障。

三是以“生態治理”為要,維護生態安全。嚴格執行“三線一單”制度,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生產、生活空間體系。全面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戰役”,狠抓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地、散亂污企業等重點領域整治。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健全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全力推進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

四是以“生態產業”為先,推動生態富民。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工業、清潔能源、全域旅游和民族文化產業,積極培育新材料、藏羌醫藥、生態食品飲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堅持統籌協調、分類指導,加快構建西北草原特色產業、西南清潔能源產業、東北文化旅游產業、東南綠色經濟發展“四個示范帶”,形成全域聯動發展格局,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黃龍景區。阿壩州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阿壩州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有大九寨、大熊貓、大草原、大長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大地震遺址、大禹故裡等享譽中外、聞名世界,如何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在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中,強化旅游業在全域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讓全州各族群眾在旅游發展中增收致富?

楊克寧:旅游既是阿壩州的優勢支柱產業,也是特色富民產業。當前,阿壩州旅游正處於全速恢復、全域發展、全面振興的關鍵時刻。我們要緊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戰略目標,堅持“重建”與“創建”相結合,加快推動文旅產業融合、創新、轉型發展,增強其在服務業乃至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帶動作用。

一是加強統籌規劃,調優產業布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加快構建“一區四帶”產業發展新格局(一區:大熊貓生態文旅經濟園區﹔四帶:山地文化、嘉絨文化、東女文化等交相輝映的西南文旅經濟帶,草原文化、安多文化、長征文化等緊密結合的西北文旅經濟帶,古羌文化、大禹文化、茶馬文化等融合發展的東南文旅經濟帶,自然遺產生態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聯動發展的東北文旅經濟帶),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二是加力夯基固本,營造良好環境。加快汶馬高速、綿九高速、成蘭鐵路等重點交通項目建設,全州公路通車總裡程達13896公裡,九黃機場、紅原機場先后開通直航線22條,全域旅游立體交通網絡加速形成,運輸保暢能力穩步提升。同時,整合資源、統籌推進國省干線和旅游沿線的游客服務中心、綜合服務體、高壓氧艙等公共游憩服務設施建設,深入開展旅游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提升要素保障水平,構建更加優質的發展環境。

三是加快多元融合,助推產業發展。深入實施“旅游+”“+旅游”戰略,大力推動“文旅、綠旅、城旅、農旅、牧旅、體旅、交旅”等融合發展,精心打造大九寨、大熊貓、大草原、大長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大地震遺址、大禹故裡等“九大品牌”。重點結合“一縣一節一品”,推動文化旅游差異化發展、多業態融合、產業鏈延伸,培育更多新產品,做靚“紅原音樂季”“黑水紅葉節”等特色品牌,形成更多增長點,實現效益最大化。

四是加大創新力度,助力群眾增收。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大力實施“園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家園變花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五項行動,積極構建核心景區引領、示范村寨帶動、特色園區支撐的產業體系,探索創新羊茸哈德“管理公司+村兩委+農戶”、虎頭山“能人+農戶”等發展模式。以傳統村落為載體,精心打造“傳統村落+非遺+民宿”產業基地,建設一批精品化高端民宿、多元化中端民宿、規范化低端民宿,讓傳統村落成為民俗建筑的“活化石”、非遺傳承的“展示地”、特色農業的“體驗園”。

當前,我們將嚴格按照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要求,在抓緊、抓實、抓細景區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加大整合營銷力度,探索創新“旅游推介+文化走親+媒體宣傳+游客體驗”等營銷模式,精心舉辦“戰疫歸來·感恩有你”免費游阿壩等特色活動,推動旅游全面振興。同時,加緊制定“支持涉旅企業共渡難關”的政策措施,推動餐飲、住宿、購物等配套產業恢復發展,最大限度滿足游客需求。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