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百通”——我的幫扶手記

史向武口述 稅清靜整理

2020年05月22日09:46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我是2018年5月,從四川省作家協會下派到達州市渠縣岩峰鎮大田村任扶貧第一書記的,轉眼間就是兩年了。回想這兩年與大田村鄉親們相處的日子,我總結為四個字“一通百通”。

思想通了干勁大

我所在的四川省作家協會,根據省委省政府全省扶貧攻堅總體安排部署,從2015年開始對口幫扶大田村。四川省作協黨組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在機關黨委具體組織領導下,作協機關事業單位全體黨員干部全力以赴,先期下派的幫扶干部何明均、第一書記黃澤棟和駐村班干部曾勇等同志不辱使命,積極支持渠縣縣委縣政府扶貧工作,主動配合渠縣扶貧局、岩峰鎮及大田村“兩委”,帶領全村百姓攻堅克難,取得了大田村扶貧工作的巨大成果,於2017年12月,提前退出了貧困村序列。

大田村提前退出貧困村序列,省作協所有幫扶干部都鬆了口氣,大家心情也非常高興,感覺是自己家親戚脫貧致富摘了“窮帽”一樣。但是,大家沒想到,大田村雖然退出貧困村,還是要繼續幫扶,當時大家有些不理解,尤其是按上級要求,還要繼續派出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而且這一任第一書記居然是我,當時有些“想不通”。

要知道那一陣子,我們的小家庭正在迎接著嚴峻的考驗。2017年10月份我的孩子出生,2018年5月份我的愛人因為膽囊結石正在住院准備手術,孩子還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無人照看,我老家又不在四川,父母親人都在河南老家,家裡確實離不開人。省作協秘書長張淥波、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陳福成等領導跟我談心交心。張秘書長給我講起了渠縣扶貧移民局局長“感動中國人物”先進典型張渠偉的故事。張渠偉一心扑在扶貧工作上,為了扶貧,為了渠縣早日脫貧摘帽,他眼睛視力下降到了0.04和0.2,幾乎成了“半盲人”,幾次眩暈在崗位,也不願意去做手術……比起張渠偉來,我家裡的困難就不算困難了。於是,我心中的疑慮,很快打消了。我思想一通,便愉快地接受了這份任務,並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向前面下派的同志學習,鞏固好前期扶貧成果,防止貧困反彈,真正做到“扶上馬,再送一程。”到大田村后,沒想到由於語言不通,又鬧了不少笑話。

語言通了沒距離

“我不是‘死書記’,我姓史,是‘歷史’的‘史’。”剛去村上時,不知道一天到晚要解釋多少次。可老百姓一回頭還是說:“知道了,‘死書記’。”

剛來大田村時,正直春夏交替的季節,這個村給我的感覺就像這個季節,是陌生又熟悉的矛盾感。熟悉是來過一次了。自認為自己從事過幾年鄉鎮工作,對農村工作相對熟悉一點,第二次來村選擇獨自來村,就鬧了個大笑話,迎著朝陽踏上下村路,烈日當頭瞎轉悠。結果走錯了路,找不到進大田村的路口了,在臨近村打聽了半天,因為是一口標准的河南普通話,愣是加上“手舞足蹈”了半天,才勉強又迂回到正確的村道上,這才來到了大田村委會辦公地。說陌生是面對新的工作環境、工作任務和服務對象等等,一切都是陌生的,再加上剛才走錯路的事也給我當頭一棒,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但回頭一想,前幾年下派的同志,他們下派時條件肯定比現在艱難得多,他們都能堅持下來,並干出了不小的成績,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於是在日記本首頁上寫下“萬事開頭難,隻要肯登攀”,我想把語言關,作為自己在大田村通過的第一關。

語言交流,是說與聽兩方面,一是得讓村民聽懂我說的話,二是我得聽懂村民們說的話。我覺得首先得糾正自己的口音,盡量說普通話,或者學習說四川話。同時還要盡快學習掌握渠縣岩峰鎮這邊的方言俚語和土話。所以,我就把手機收音機調出來,沒事就聽普通話,同時收聽四川達州這邊廣播電台節目,培養當地語感。平時沒事找事,與村干部說話,聽他們腔調和發音、語氣,逐漸對攻克打通了語言這一關。

就像縣委書記苟小莉在2020新春致辭中說的一樣:“來了就是渠縣人”,喝渠江水、說渠縣話,一起建設渠縣、發展渠縣。當然,比這一關更須打通,更重要的事情我還沒講。

道路通了聚民心

回頭說第一天來大田村上班,按理來村第一件事是應該熟悉情況,但是這隻能我一廂情願的事情。當天來到村委會時,已經是接近晌午,當我走進村便民服務中心時,正好有一群人從辦公室出來,我心裡還美滋滋的“歡迎我也不用這麼大陣場嘛”。

結果,走近了才知道是村民來村上反應修路問題。有村民說:“土路都推這麼久了,到現在還沒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脫貧攻堅不會不搞了吧?”被圍著的村支書徐代學解釋道:“這不新書記還沒有來嘛……”

“請大家聽我說。”大家不約而同的看向我,“我來了,我就是新下派的第一書記,你們說的路一定要修,脫貧攻堅不是一場運動、一陣風,一定要實打實的干下去。我下派下來就是繼續做這項工作,請大家先回去,我和村干部一定想法兒把全村剩余的路都硬化了。”了解了情況后我想全村已經退出了貧困村的序列,最重要的是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穩定脫貧致富增收,而且又正好是第一書記輪換,村民們都在盼著國家政策繼續得以落實,才會有這麼急切的舉動和語言。看來熟悉全村的計劃在要在完成全村斷頭路硬化這項工作中逐步完成了。於是我在日記本上繼續寫下“路修通了,產業也就來了,人心也就齊了,致富也有盼頭了”。

於是修路成為了我下派大田村要抓的首項工作。土路已近平整完成,剩下的就是硬化,而硬化需要大筆資金,群眾捐款是杯水車薪,最好的解決辦法可能是去縣城向相關部門申請解決。大田村離縣城有近40公裡路,要先坐摩托車到鎮上才能趕公共汽車到縣城。

輾轉來到縣城后,我首先跑到縣扶貧移民局咨詢,得到的回答說是不在今年的扶貧項目內,即使現在申請也要等到明年才能審批,而且能否審批下來還要看資金安排,畢竟全縣那麼多項目都等到用錢,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又到縣交通運輸管理局,了解到社道硬化不屬於他們的職責范圍,又跑了幾個部門都得到沒有資金硬化的結果。

轉了一大圈,跑了好幾個單位,卻沒有一點收獲,此時我的心裡涼了半截,沒想到下派村裡面第一件事就是四處碰壁。我垂頭喪氣的回到村宿舍,晚飯也沒有吃就躺床上了,但是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回憶起自己對群眾的承諾和在縣城的遭遇,挫敗感和羞恥感油然而生。看著床頭牆上的那面黨旗,想到了下派前原單位黨組侯志明書記對我講的話:“第一書記就是干字當先,同時要有百戰不撓的韌勁‘苦干’,更要以多謀善斷的智慧‘巧干’,才能取得最后勝利。”是啊,自己白天東一郎頭西一棒的那樣子,像個無頭蒼蠅到處亂撞,怎麼會有結果呢?萬丈高樓平地起,明天到鎮政府問問說不定有希望。

皇天不負有心人,第二天,在鎮政府脫領辦還真打聽到這件事,是由縣上惠農項目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實施。心裡頓時燃起了希望,又馬上驅車到縣城四處打聽后,終於找到了這家單位,突然想到一個人都不認識,就這麼上去找哪個辦公室問呢?萬一人家又不管這事呢?礙於面子頓時打起了退堂鼓,突然不想再上去了,怕丟人。但回頭一想,自己面子事小,百姓腳下的路事大,前面都已經起了九十九步了,腳下這最后一步,若是因為自己怕丟面子,不去找一下,就把村民們的路和信任都給耽誤了。一回生兩回熟嘛,我不認識他們,他們也不認識我,怕什麼。就給自己打氣,一定要上去找,上樓正好看到了項目實施辦公室。聽我的介紹后,裡面辦公室吳榮超經理還比較熱情,說全縣的村斷頭路硬化項目正在申報,涉及到的村多路長,想要實施就要抓緊上報。

聽到這個消息,我感覺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飛奔出去,連一聲謝謝也忘了。立即回村,與村“兩委”連夜商量了斷頭路具體路段和請示報告,第二天一大早就將報告又送去了吳經理辦公室,他笑著說:“這速度倒是快,快是快,但是我們還要派人下去再測量具體長度,回去等消息吧。”

為了修路,我每過一段時間就厚著臉皮到吳經理辦公室去打聽進展,弄的連辦公室的好幾位同志都給我說“史書記,你這天天來,我們都感覺不快馬加鞭的整出來都不好意思喝水呢,你看嘛,這桶純淨水自你來了到現在還沒有喝完呢”。我隻能不好意思的說以后大田村果樹收獲了第一時間給他們分享豐收的喜悅。好不容易等到了實施文件的下發,突然發現與之前上報的長度少了1公裡。雖然看似少了點,但卻是大問題,群眾之事無小事,群眾不患寡而患不均。怎麼辦,總不能不實施吧,好不容易才申請下來的項目。最后,召開村社干部大會,大家討論之后,採取取舍切割的辦法,將之前已經硬化但需要這次重新維護的村道中還可以用的部分取消,調整到沒有納入實施的村民入戶路中去,盡可能滿足群眾的要求減少矛盾,確保了2.95公裡的斷頭路和入戶路順利盡快實施。然后急忙連夜編寫請求調整路段標的文件,送到吳經理辦公室說明調整緣由。至此,修路項目雖歷經多少個日日夜夜,但最終得以確定,當看到群眾他們滿意的笑臉時,感覺自己所做的工作有意義、有價值。我在日記中摘抄下安格爾的這段話:“所有堅韌不拔的發奮,遲早會取得報酬的。你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夢想,持之以恆,必將成功。”

伴隨著家家戶戶道路硬化聯通,我這個“死書記”逐漸從村民口中變成了“活書記”。也許百姓們覺得“活”比“死”好,我認為這是百姓對我的一種認可,我隻有為大家多做實事,才能讓他們生活得更好。

扶志通向致富路

大田村是渠縣130個貧困村之一,該村總人口3724人,953戶,其中有貧困保戶198戶,758人。如今面對全國脫貧攻堅戰這隻猛虎,我們唯有拿起打虎上山的勇氣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方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成為打“虎”英雄。

說起大田村9組李曉東,他貧窮得很特別。一個大男人,年齡40歲,初中畢業的他本可以安心打工掙錢的,而且在外長期是帶班的小領導,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是因為婚姻變故后,整個人就變了,好吃懶做,而且還染上了賭博抽煙的惡習,留下一個女兒沒有人照顧。這樣一個志向垮了的小伙子,讓當地群眾對他既憐又怕,漸行漸遠。其基本生存一靠討,二靠熬,三靠要。而僅有的兩間老式磚木結構房,穿眼漏風,嚴重危房,既不能遮風避雨,更無法保暖度日,“三個石頭架個鍋,搭個地鋪像狗窩,夏天蚊虫滿地飛,下雨屋內水坑坑”,成為了一個讓當地干部棘手、周圍群眾討厭的貧困戶。我們村“兩委”干部認為他有能力、人年輕,只是一時迷失了方向,而且我通過對周圍群眾的了解走訪,摸清了他家的實際情況,掌握了他致窮致貧的主要原因,經過大家開會商量,決定扶貧先扶志,把他視為親人,對他既不嫌棄,更不放棄,既耐心又貼心地關心、幫助,並精心為他制定了一套“打虎上山、浪子回頭”的特殊幫扶之路。

一是要脫貧,先塑心。首先要重新點燃他對生活的希望,打通他心裡通向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李曉東雖然成了當地的問題人,但問題是他自認為無能為力,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自身失敗,生活無望,自暴自棄,被人唾棄,有他無多,無他不少,他自己無法面對現實,無心振作精神。每日我都要到他家,苦口婆心,不厭其煩,耐心細致的教他做人,幫他做事﹔每日和他推心置腹,以心交心,樹立信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教育他依靠黨的扶貧政策﹔每日宣傳從失敗走向成功的事勵志故事,初心不改、誨人不倦、心安情動,讓李曉東重塑信心,相信英雄必有用武之地,通過自身勤奮努力,就一定能夠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

二是要致富,找門路。要徹底治好心病,還得著力解決他最迫切,最根本的問題,脫貧致富需要多管齊下、多措並舉。一是針對他自己上過初中,而且在外經常帶班的經驗,介紹他到大田村委會從辦公室主任做起,一方面遠離賭博的吸引,另一方面還可以發揮他的長處,既戒掉賭癮還可以就近工作照顧家裡的老人和上學的女兒,一舉多得的舉動給了他很大改過自新的動力。二是針對大田村一直沒有小有規模的商店,平時沒米沒面沒油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到4公裡外的鎮上購買,給全村群眾造成了諸多不便,因此通過協調房子和提供供貨渠道,建議並支持他的老婆在村委會附近開了一家便利超市店,既可以開店掙錢更重要的是給全村百姓提供了便利,慢慢地得重新得到了群眾和認可和贊賞。三是協助為其申請農村產業周轉金3000元,用於支持他發展種養殖業,一年種植水稻6畝多,養殖鴨子近千隻,全年人均收入實現翻番,以前混亂不堪的日子現在過的紅紅火火。

三是要扶志,守篤力。正是我們第一書記這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韌,不擺脫貧困誓不罷休的篤力,讓李曉東看到了希望,選擇了奮斗,重新燃起了斗志,從而讓他的家裡生活重新走上正軌,以前在他身上存在的賭博抽煙,不講衛生,不愛干淨,不與人交流的現象已全然改變,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鄰裡關系和諧,生產生活改善。提到今天的變化,他句句不離駐村干部多年的無私幫助,口口念叨駐村干部長期的真心服務,他自稱就是黨的好政策讓他這個“病武鬆”能夠重上山、再“打虎”、脫貧致富,再回頭、金不換,重新做人,最終讓他能夠快樂的工作,健康的生活。

2017年12月,縣委書記苟小莉帶領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四大班子主要領導,來到岩峰鎮大田村檢查脫貧攻堅工作時,曾經對大田村扶貧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而大田村脫貧攻堅取得今天的成績,跟村民們相信黨的政策,自願跟著黨走分不開,更與黨派來的四川省作協一個個對口幫扶的黨員干部的努力付出分不開。作協的黨員干部們,不管是黨組領導還是一般干部,都把百姓當親人,與貧困戶結親戚,真心實意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結親”相攜通新生

有這麼一戶貧困戶叫李白軍,50來歲,家裡4口人,一兒一女都已長大成人並且已經在外打工。家裡也已經在縣城裡面買了新房,現在的日子過得是羨煞旁人。可誰能知道就在5年前,他家還是生活在山坳裡的一戶連電都用不上的,被大家遺忘了的人家。當時這樣的生活條件,才讓李白軍到了結婚年齡都不好找對象,最終家裡都借西湊,才勉強娶了雙腿殘疾不能站立的妻子任華。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省作協響應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號召,主動投入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開展精准幫扶工作,與全村貧困戶認窮親、結窮親活動。其中省作協黨組書記侯志明與該貧困戶成了“親戚”。

一開始,李白軍不論對第一書記還是結對幫扶人都有抵觸情緒,認為他們都是“官”,而且是省上的“大官”,只是下來看看“稀罕”,一直對於幫扶工作不予配合。看到駐村干部來了,不是躲起來找不到人就是給你“舉一反三”言語攻擊,妻子任華更是緊閉門窗不願見客。

但是,侯志明同志還幾次三番與村上干部、第一書記商量扶貧對策,通過挪窮窩、斬窮根、換窮業要他換窮貌徹底擺脫貧困。一是挪窮窩,享受避讓搬遷政策,讓李白軍家享受5萬元的建房資金支持,從窮山坳搬到了鄉道旁﹔二是斬窮根,想法設法給他購買養殖書籍並送到家中,並讓他參加村上農技員和畜牧員統一授課進行技能培訓,支持他發展起了家鴨養殖廠,年出欄幾千隻﹔三是換窮業,針對李白軍兒女到了務工年齡的問題,及時進行職業培訓,並發放培訓補貼,介紹務工信息。現在李白軍兒女都已進服裝廠務工月收入達近5000元﹔四是換窮貌,為任華申請辦理殘疾人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並經常鼓勵開導她走出房門,看看外面的世界。慢慢地,她以前不敢見人的習慣,現在也隨之改變,整個人都像換了個人。

干部怎麼干,群眾都在看。各級黨委、政府和幫扶的領導干部們的真心付出,貧困戶也是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人心都是肉長的,貧困戶的內在激情被派發和調動起來后,就像練武之人,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他們的功夫就會有突飛猛進。貧困戶們的生產能力和創新創造力也會成倍增加,脫貧工作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過一系列的針對性強、舉措得當的幫扶措施,才有了李白軍現在的生活。更神奇的是原本站不起來的任華,已經從主拐杖下地,恢復到獨立行走的程度,盡管步幅蹣跚。任華每次見到侯志明書記,都要握著他的手說:“侯書記,謝謝您的幫扶啊!現在的生活是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都是黨的政策好啊!哪裡能想到自己能夠下地走路,能夠吃飽穿暖,我們還被評為渠縣脫貧攻堅奮進獎,將來還能看到兒子娶媳婦啊。”侯志明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以后的日子還很長,幸福會更長,我還等著給你兒子娶媳婦時候來送份大禮呢。”

是啊,任華從坐著到站起來了,從溫飽線掙扎到致富奔康了,而且她家還被評為渠縣脫貧致富的模范,成了全村學習的榜樣。這就是大田村的脫貧攻堅戰役,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的一次“完勝”,更是全國脫貧攻堅戰役中的一個縮影,正如我們國家經歷的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一樣,我們必須也一定能夠讓千千萬萬像任華這樣的貧困戶一樣站起來,向貧困宣戰,向幸福奔跑,這是我們庄嚴的承諾。

讀書扶智通大義

記得有一次,在走訪貧困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的時候,走到了1社貧困戶張良家中,這家就兩位70多歲的老人,女兒遠嫁新疆幾年都不能回來看望老人一次。因為黨的政策,他家享受了易地搬遷,入住50平方米的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平時也編一些竹籬笆賣了貼補家用。我知道張良本人因為以前做過社長,能認識一些字。就在我走進他家,看到厚厚的竹籬笆一旁,赫然放了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省作協主席阿來的《塵埃落定》,我拿起這本書問他:“張大爺,你平時也喜歡讀書啊。”張良答道:“史書記,我們家平時就兩口人在家,我編編竹籬笆,她上山下田放放牛,也沒有特別的事情可以做,正好認得一些字,而我的幫扶人阿主席來幫扶我,送了我幾本他的書,我就農閑時候翻翻看看,讓史書記笑話了。”

我趕緊接話道:“讀書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您愛讀書的精神就值得我向您致敬,向您學習。”我想到了村上正好新修的文化活動中心有一個農村書屋,頓時心裡有了一個想法,如果利用農家書屋,為村裡像張大爺這樣的願意讀書的人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也算是老有所樂的一件好事。我到村上和村干部商量后,當即決定利用省作協捐建的使用面積約達100平方米的文化圖書室打造成宜讀宜學農村書屋,並根據村裡留守老人較多的實際,富有特色的創新了“三多一少”的模式。

一是圖書數量多,借助省作協定點幫扶的資源優勢,積極申請省作協加強捐贈圖書的力度,自幫扶以來累計捐贈圖書近7000冊,在同級別圖書室中居於前列﹔二是圖書種類多,積極申請捐贈圖書時,針對農村群眾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捐贈了基層黨建、文學、種養殖實用技術等多種類型,基本能滿足全村各個年齡段、各種工作生活的需要用書﹔三是讀書活動多。除了“農民夜校”學習讀書,不定期組織開展黨員干部讀書周、婦女兒童讀書日等活動,還組織全省優秀作家、教師等到村裡授課﹔四是借書程序少。隻要群眾願意讀書,登記就可借書,場地不限,借閱時間不限,讓群眾真正成為圖書室的主人翁,提高群眾我要脫貧的覺悟性和主動性。

同時,在農家書屋門口,放了一個洗臉盆,有清水、肥皂和紙巾。引導每位進門讀書的群眾在讀書時候都能夠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現在全村不論老少都會有事沒事的來農家書屋轉轉,更重要的是全村群眾更加重視孩子上學讀書了,這兩年全村義務教育階段沒有輟學者,而且還有6名貧困學生考上了大學,甚至有2戶貧困戶培養出了2個研究生。我在日志中寫到:讀書是高尚的,讀書的人更高尚。我家是農村的,我是農民的兒子,我深深的懂得讀書的重要性,我願盡一份力量,讓貧瘠的土地綻放知識的花朵。

下派兩年時間馬上就要滿了,我覺得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多故事要講。我知道,青春短暫,奮斗路長。隻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感謝四川省作協黨組給了我下派學習鍛煉的機會,感謝大田村兩委和百姓對我工作的支持,一切為了大田、為了大田的一切,涓涓細流奔大海,不負韶華不負渠。

作者簡介:

史向武,男,80后,黨員,研究生。四川省作家協會干部、渠縣岩峰鎮大田村黨支部扶貧第一書記。 

稅清靜,四川射洪人,70后,9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現供職於四川省作家協會。中國作協重點扶持、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曾任四川省作協第七屆全委會委員、報告文學專委會副主任。作品散見《中國作家》《長篇小說選刊》《中國報告文學》《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解放軍報》等國家級報刊。著有長篇小說《大瓦山》、兒童小說《喜神來了》系列,長篇報告文學《新絲路——從成都出發》、評論集《文學‘雞’因論》等,獲有第十屆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等。 

(責編:羅昱、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