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劉旭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對新發傳染病的監測預警防控體系

2020年05月22日07:11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對新發傳染病的監測預警防控體系

  劉旭光

  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國並造成了巨大損失。

  “這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在公共衛生體系、衛生應急管理、醫療資源保障、社區群防群控等多個方面還有短板和不足,亟需建立和完善一個更為靈敏可靠的、能夠應對未知傳染病的監測預警防控體系。”全國人大代表劉旭光建議,要通過哨點前移、社會參與、信息支持、專業支撐,建立權責清晰、協調聯動的,可應對未知傳染病暴發的更為敏感可靠的監測預警防控網絡,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響應、早處置、早公開”。

  加強基層機構的哨點作用

  劉旭光認為,首先要堅持哨點前移。根據感染性疾病常見發熱(體溫超過37.3℃)、腹瀉(24小時拉肚子超過3次,或排便量超過200克且有急迫感)兩大症狀,把監測哨點從醫療機構前移到全社會,監測對象從已知傳染病的確診病人拓展至發熱腹瀉患者、疑似患者、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這四類人。

  其次,要建立機制。通過個人健康申報、公共區域體溫監測、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健康管理等手段,篩查發熱、腹瀉患者,由管理責任人與屬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鄉鎮公立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系對接,及時做好發熱腹瀉患者的追蹤、篩查工作。

  在數據挖掘方面,劉旭光表示,對於短時間、同一區域內,聚集性發現發熱、腹瀉患者,或者某一時間段相關患者數量同比迅速增加,應當高度關注,立即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確保傳染性疾病的早發現。

  建立新發傳染病上報優先通道

  劉旭光認為,應建立未知傳染病報告的“VIP通道”,在現有的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中,單獨設計一個未知傳染病的特殊模塊,完善內容並提升優先級,確保各地優先看到,優先處理。

  同時,要加強基層“守門人”醫務人員公共衛生意識,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報告人。技術上,直報系統要對基層醫生更友好,不能讓他們為上報傳染病信息而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

  他還表示,要加大獎勵懲處力度,建立按時報告有獎、遲報瞞報受罰的機制,寧可錯報,不能漏報。“鼓勵大家多報告,即使發生錯報,最多虛驚一場,可以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效率。”劉旭光說道。

  提升疾控系統的地位與責權

  劉旭光認為,CDC不應只是衛生健康部門下屬機構,其地位和責權要提高,同時整合機場、車站、碼頭相關職能職責,參照安全生產管理機制,由屬地政府常務負責同志分管,協調整合疫情防控所需公共資源,相對獨立地處置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作出如何應急響應的決定。同時,要根據監測未知傳染病的“三間”分布情況,按照應急預案,啟動不同級別應急響應。

  他還認為,應建立社會群防群控、聯防聯控機制,全面總結本次新冠肺炎工作經驗,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的醫務室,大型商場、超市、機場、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專兼職衛生干事,藥品零售企業的門店負責人,交通卡口,防控物資生產企業等,都應落實傳染病應急響應要求,一方面識別可能的傳染源,盡早隔離就醫,另一方面減少不必要人員流動,避免交叉感染,同時還應加緊生產儲運疫情防控所需物資,保障人民群眾正常生活所需的糧、油、肉、菜等物資。

  明確各級決策指揮的責權規范

  劉旭光建議,要按照分級處置的原則,構建有效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機制,由醫療系統和疾控系統互相配合提供病例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管理等情報信息,由專家體系進行評估研判、給出建議,由各級政府作為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指揮主體,參照現有已知傳染病風險級別作出決策。

  同時,要按照協同聯動原則,構建全社會、全網絡的聯防聯控與信息互通機制,實現系統內、部門間、區域間信息共享和聯防聯控。對新發傳染病不一定要等待病原清楚、診斷方法建立,可以根據症狀、流行病學特征等,分析研判傳播途徑,及時採取社會行動,通過檢疫、隔離、消毒、個人防護等衛生措施控制疫情發展。

  此外,還要按照分區管理原則,根據不同區域“四類人”數量情況,實行不同處置方式,既要盡快處置好傳染病暴發流行隱患,也要盡量減少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

  完善疫情信息公開的制度法規

  “信息早公開是傳染病最好的殺毒劑,是公眾最好的防護服,也是政府最好的執行力。”劉旭光說,對疑似新發傳染病的預警信息公開要比對已知傳染病更嚴、更有力,把預警公開從病例病原確認前移到發熱、腹瀉等傳染病典型症狀未知原因群發,使全社會廣泛參與,讓人民群眾早知曉、早防范、不恐慌,科學有序做好各項防控工作。

  劉旭光還表示,要用法律手段作出明確要求,針對所有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明確公開的目的基礎上,給出時限,給出程序,明確由誰、對哪些情況信息、通過何種方式公開,使政務公開透明讓群眾信任,公眾參與不斷提高健康素養,衛生機構的專業意見能夠在全社會落實,全民防控水平真正提高。(成都日報記者 張家華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