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手繪15米長“德陽版”《清明上河圖》

2020年05月22日06:47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七旬老人手繪15米長“德陽版”《清明上河圖》

  舒增堯(圖中綠衣者)展開長卷。四川日報記者肖雨楊攝

  疫期這幾月,德陽七旬老人、畫家舒增堯“宅家”實在閑不住,5月干成了一件在朋友圈引人點贊的“大工程”——手繪15米長的《柏社古鎮墨蹤》。畫中蔥蔥郁郁熱熱鬧鬧的柏社古鎮,位於如今德陽旌陽區的柏隆鎮,南距德陽市中心約17公裡,這幅畫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德陽版”《清明上河圖》。

  上千人納入畫幅,以小人物展行業百態

  留著鍋鏟頭的胖娃娃,穿一身紅色對襟馬褂,左手牽著一個白色的兔兒燈在街上開心地滑行。一旁的小伙伴兒也不甘示弱,有的拿著元寶形狀的金黃彩燈,有的拿著一小串的紅色燈籠,在空中揮舞。他們身后的李記雜貨和布庄,有路人前去細細打量琳琅滿目的商品。

  這些《柏社古鎮墨蹤》中描繪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過年畫面,承載著包括舒增堯在內的不少德陽人的兒時回憶。舒增堯7歲左右,第一次和家人去柏社古鎮,“那時要走一個多小時。”逢年過節時趕集,家家戶戶都要買燈籠,小孩玩絲燈、放花炮、吃糖人、猜燈謎,大人看年畫裡的門神、街頭藝人玩把戲,這些細節都被舒增堯用國畫工筆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繪在畫作上。

  “有錢人坐著轎子去,普通老百姓就背個框框,走在小小街道上,但進了鎮子,裡面就很寬敞了。”77歲的舒增堯說,為了完成這幅作品,光靠記憶還不夠,他不僅查閱了相關地方文獻,還走訪了當地的耄耋老人,了解當地的歷史人文風情。掌握大量一手資料后,才開始構思落筆,“僅草圖就修改了2個月。”

  考慮到古鎮本身古朴淡雅的懷舊風格,他採用國畫中的工筆淡彩點染,顯得整體畫風顏色更為典雅。最終,這幅15米長、0.5米寬的畫卷中,囊括了1000多位各行各業、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身份的小人物,賣雞鴨的農民、賣狗皮膏藥的小販、演折子戲的川劇草根戲班子、嘴裡振振有詞的算命先生、給人理發的剃頭匠、酒館裡洽談生意的商人、賣西洋眼鏡的老板等都躍然紙上,生動地展現了川西壩子的生活風情。

  濃縮西南古鎮民風,整畫或將刻上古鎮長牆

  如今,柏社古鎮所在的柏隆鎮,在德陽綿竹市、羅江區與綿陽安州區三地交界處,是農副產品的集散地。

  除了人物以外,建筑也是《柏社古鎮墨蹤》一大亮點。在柏社古鎮街道兩側,分布著火神廟、地方會館、南華宮、茶館和川西四合院民居,青瓦白牆錯落有致。據舒增堯介紹,光是每一個屋頂上層層疊疊的小青瓦,就要畫整整一個上午。有時候眼睛畫疲勞了,他就歇下來喝口茶,關注一下實時疫情,在客廳走動走動,然后又繼續作畫。

  為了表現歷史上“湖廣填四川”的影響,畫面中還描摹了陝西會館等建筑,飛燕形的風火牆彰顯其特色。會館內人潮涌動,大家擺好一張張竹椅,圍桌而坐,桌上放著熱氣騰騰的蓋碗茶。順著觀眾的視線,遠處是穿著紅藍色戲服、頭戴翎子的川劇演員,兩側是司鼓打擊樂隊。

  “我想通過這種方式,把柏隆鎮過去的民間風貌留給后人看一看。”舒增堯說道。

  未來,這幅“德陽版”《清明上河圖》還將以書籍的形式與觀眾見面,同時這幅整畫有望用雕刻或者繪畫臨摹的方式,出現在當地的長牆上,成為一張充滿濃郁地方色彩的文化名片。(四川日報記者 李婷 余如波)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