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友誼與希望種子!巴基斯坦留學生在家鄉推廣中國種植技術獲贊

2020年05月21日19:21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穆罕默德·阿裡·拉扎和他的試驗地。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成都5月21日電 “中國對我來說是幸福的,因為我在那裡找到了一切,也就是來自我的老師、實驗室伙伴和農場經理的愛和尊重。”近日,四川農業大學留學生穆罕默德·阿裡·拉扎把在中國學到的種植技術推廣到了家鄉巴基斯坦,得到了老鄉以及當地官員的認可。他在感恩的同時,也播種下了中巴兩國人民友誼與希望的種子。

受疫情影響,穆罕默德此次歸國的假期顯得特別漫長。然而,他並沒有讓這個假期虛度過去,而是身體力行,學以致用,把學校的實驗搬到了巴基斯坦的土地上,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穆罕默德究竟做了什麼實驗?這就要從當地的農業生產情況說起。在巴基斯坦,隨著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的興起,當地對玉米、大豆等優質飼料的需求量劇增﹔但因種植技術相對落后,土壤肥力低,玉米產量平均僅為319公斤/畝,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並且無大豆種植,優質飼料短缺,難以滿足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改善這一情況,穆罕默德嘗試把在川農研究學習到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給當地農戶。

“今年2月,我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巴哈瓦爾布爾開始做了實驗,玉米、大豆大概種了30多畝。”穆罕默德回憶,“這是我所在地區的一項新種植技術,最初沒有人願意相信我。”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在開始之初似乎總是會受到懷疑,鄰居們看著他竟然把玉米、大豆間隔種植在一起,覺得不可思議,“小伙子,這樣是長不出結實的玉米的!”

圖為穆罕默德在家鄉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試驗地。受訪者供圖

穆罕穆德並沒有因為被懷疑而退卻,他堅信,在川農、在中國學到的技術能夠在巴基斯坦生根結果。“在種植過程中,導師楊文鈺教授指導了我實驗的每一步。他就像我的父親,一直支持我、相信我。”穆罕穆德說,有了導師的支持,播種60天后,玉米、大豆兩種作物都長得很好,當地農民開始相信並認可他帶去的這一新種植技術。據穆罕穆德估計,按照現在的勢頭,每畝地玉米產量預計能達到660至700公斤,大豆90至110公斤。

“你是怎麼設計的?什麼時候播種?怎麼播種?兩種作物需要多少水和肥料?如何應對雜草和害虫?”穆罕默德告訴記者,見到長勢喜人的試驗地,當地農民逐漸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產生了興趣,不斷有老鄉到他家咨詢學習種植技術。又過了幾天,一個由8個進步農民組成的小組找到穆罕穆德,要求他帶他們參觀。原來,這幾位農民聽聞了穆罕穆德取得的成果,最初他們並不相信,“經過實地‘取証’,他們表達出了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渴望,還請我在下一季一定要指導他們使用這項技術。”穆罕穆德自豪地說。

隨后,更多農民慕名而來,甚至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注意,穆罕穆德說:“下周還會有一隊政府官員到試驗地來進行考察。”

穆罕默德·阿裡·拉扎和老鄉們在試驗地前留影。受訪者供圖

跟穆罕穆德相似,另一名受疫情影響未能按期返校的巴基斯坦留學生博士賈德·侯賽因也在他自家地裡做起了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實驗。為了讓實驗取得更好的示范效果,賈德在川農的導師劉衛國教授開啟了“跨國網課”模式。在導師的幫助下,賈德制訂了實驗方案,卻發現當地似乎沒有適於實驗的種子品種。劉衛國知道這一情況后,視頻連線賈德在當地進行種子篩選,選出了適合當地的耐蔭高產品種,又指導他在當地購買了如天平、游標卡尺等簡單的實驗器材,幫助他完成了很多實驗數據的收集。

在導師的支持下,賈德的實驗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第一批玉米大豆在5月底就能收獲。當地農業主管部門、農場主、農戶紛紛前往“取經”,希望學習青貯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除了穆罕穆德和賈德,還有許多川農留學生在巴基斯坦播種著友誼與希望的種子,當他們通過網絡看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5月17日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回信的新聞后,同為巴基斯坦留學生的他們,也非常激動,穆罕穆德告訴記者:“在巴基斯坦,每個人都相信中國人是我們的兄弟。就我個人而言,也特別感謝中國和我的大學給我的幫助,給了我們先進的技術,我們才能為巴基斯坦的建設貢獻更多的力量!”(王波 黃雲飛)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