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十部文學著作集結成卷 梳理文化之思

2020年05月18日09:07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余秋雨:尋找文脈是一種拯救

  作家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余秋雨文學十卷》,匯集了余秋雨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學著作,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杰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十部作品橫跨三十年,全部由余秋雨本人在2019年做了大量修訂。

  其中,《文化苦旅》已於2019年10月首先上市,《中國文脈》《門孔》於近期正式上市。

  警惕“文化繁榮”

  滑向虛浮和平庸

  余秋雨在散文創作中,呈現出了一種學術著作無法呈現的另類基調,他有著深切的人生體驗,更是走遍了中國和世界,深知中國人的魂魄何在。

  《中國文脈》是繼《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最重要的作品,也是當今中國當代文史領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本書已經在海峽兩岸出了六個不同的版本。余秋雨在新版自序中說,“這當然讓人高興,但我又產生了不少憂慮”。

  他憂慮的焦點,在於對“文脈”這個概念的把握,“本來,這是一個古老而又安靜的概念,但近年來漸漸熱鬧。很多地區、城市、部門都在挖掘自己的‘文脈’,連鄉間村落,也找出了姓氏門庭中的‘文脈’。顯然,這與我的初衷大相徑庭。”

  余秋雨之所以提出“文脈”,是想為漫長而又龐大的中國文化尋得經脈,“那是為群山辨認主峰,為眾水追溯源流,必須嚴格選擇,大做減法,而不是多多益善,大做加法。”他認為,這件事已經很著急了,“原來在經濟發展中認識到文化的價值,是一種重大歷史醒悟,但是我們國家常有‘一窩蜂’的毛病,轉眼間已經到處是‘文化’了。不分優劣、高低、真偽、主次、輕重、正邪,全都洋洋自得,千言萬語,連篇累牘。”

  在他看來,這樣的“文化繁榮”,必然會掩蓋文化真正的生命支點,滑向虛浮和平庸,“很多急於了解中國文化的年輕人和外國朋友,近年來面對排山倒海的文化信號,都漸漸由期待而皺眉。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在這種情況下,尋找文脈是一種拯救。他寫道:“中國文化在醒悟之后的當務之急,是盡力找到主脈、大脈、正脈,並悉心把持住。應該明白,在目前,真正讓中國文化煩惱的,不是它的對立面,而是它的瞎幫手。這正像對很多人來說真正讓身體煩惱的,不是營養缺乏,而是臃腫過度。什麼時候中國文化也能像那些運動員一樣,展現出精瘦的體型、健美的身材,那麼我們作為它的一分子,也就更會輕鬆從容、神定氣閑了。”

  余秋雨為讀者設計幾種閱讀方式

  《中國文脈》全書的編排次序,在余秋雨看來並非小事,因此他特意在新版自序中,對幾個特殊問題做了解讀。

  書中第一篇《文脈大印象》是全書的引論,勾勒了中國文脈的簡明輪廓,這也是余秋雨本人特別重視的一篇長論。全書的第二單元是三篇長文:《猜測皇帝》、《感悟神話》、《發現殷墟》。這三篇文章並不是從頭講述中國文脈,而是把作者自己也放在其中。在三篇文章中,余秋雨回顧了自己在青年時代發現中國文脈源頭的“驚險過程”,將千古文化之脈與自己的生命之脈進行了一種懸崖邊上的對接,“這種對接驚心動魄,注定要重新鑄造我自己的生命,並以我自己的生命來重新打理中國文脈。正是從那個懸崖邊上開始,我的生命史與中國文脈史已經相融相依,無法分離。”

  他建議:“如果有些讀者隻想快速進入文脈,對於我的思維歷程不感興趣,那就可以在讀了導論《文脈大印象》之后,跳過這三篇,直接去面對《老子與孔子》、《黑色光亮》、《稷下學宮》這些篇目,也就是從第一單元跳到第三單元。不管怎麼讀,我都感謝了。”

  《門孔》每一篇

  都寫得“特別挂心”

  和《中國文脈》一同出版的還有《門孔》,這部書出版后曾被海內外讀者譽為“《中國文脈》的當代續篇”。余秋雨在新版自序中表示,“與《中國文脈》不同的是,這裡的每一篇都出自我的記憶。”

  《門孔》的創作過程,用余秋雨自己的話說,寫得特別挂心,寫著寫著就會停下筆來,長嘆一聲,更會在長嘆之后哽咽。在《門孔》出版之前,書內單篇《門孔》早已為人熟知,這篇文章講述了著名導演謝晉的故事,曾經感動了無數讀者。余秋雨回憶:“我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不必細說,但是一發表就有很多年邁的大藝術家帶信給我,說他們經歷了平生流淚最多的一次閱讀。而且,網上年輕人對這篇文章的點擊率之高,也大大出乎意料。由此可見,文學藝術深處的人性通道,沒有被堵塞。這讓我產生了某種樂觀,於是把這篇文章的題目當作了全書的書名。不錯,那只是一個小小的‘門孔’,卻是光亮所在,企盼所在,日月所在,永恆所在。”

  余秋雨用《門孔》寫謝晉,其實並不僅僅寫他個人,而且還寫了一個事業,一段歷史。同樣,當他寫巴金、黃佐臨、金庸、饒宗頤、白先勇、林懷民、余光中、章培恆、陸谷孫的時候,也不僅僅寫他們個人,而是寫了一個個事業,一段段歷史。他由此感慨:“這實在是一種難得的機緣,我平日幾乎不與外界應酬,卻與那麼多第一流的當代中華文化創建者們有如此貼心的交情。他們急切的呼喊,他們踉蹌的腳步,他們孤獨的心境,他們憂郁的目光,我都聽到、看到、感受到了,因此我也就觸摸到了當代中華文化的愴楚隱脈。”(北京晚報記者 李俐)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