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夏日餐桌]透心涼!“嗦”一口冰粉 才算不辜負這炎炎夏日

2020年05月15日11:08  來源:瀘州新聞網
 
原標題:[瀘州夏日餐桌]透心涼!“嗦”一口冰粉 才算不辜負這炎炎夏日

  開欄語

  立夏過后,又到了各種涼菜、鹵菜“一統”瀘州人餐桌的時候。在各大菜市場裡,哪家的涼菜、鹵菜最地道,哪樣菜最受瀘州人歡迎?餐桌上,麻辣雞、口水雞、白斬雞、涼拌雞……你分得清此雞與彼雞之間有何區別,做法又有啥不一樣嗎?為啥自己在家鹵的菜沒有外面賣的好吃,到底差在哪裡?今日起,川江都市報將陸續推出“瀘州夏日餐桌”系列,聊聊瀘州餐桌上的那些“涼鹵大事”,看看誰才是瀘州人夏日餐桌的“最佳主角”。

  不過,在正式“用餐”前,我們今天先去“嗦”一口瀘州的小吃——冰粉,權當先開一下胃。

  為了吃一碗冰粉,被大雨堵在店門口一個多小時,於是,李二哥又點了三碗……

  城西的梁先生有點氣,老婆孩子天天鬧著要吃冰粉,結果在廣營路違停,被罰了三回……

  王大姐帶著80多歲的婆婆來吃冰粉。見老人身體有些弱,老板搖搖手說,冰粉就不賣給你了,涼糕如何?貪甜的婆婆微微點頭……

  到了5月,瀘州的天氣開始炎熱。冰粉店的冰櫃也已經滿上:冰粉、鮮果、糍粑、小湯圓。案板蓋著白紗布,熬足了火候的紅糖裹勺而起……店門敞亮以待客來,儀式就此開始。

  唆一口冰粉,瀘州就迎來一個夏天。

  技法成謎:純手工像塊“金字招牌”

  納溪區雲溪西路一段260號的“張幺冰粉”可謂遠近聞名,生意火爆時,這家10平方米不到的小店裡,老板的7個姐妹都要來幫忙,一天能賣出300多碗冰粉。老板的真名張順榮沒幾個人知道,但一說賣冰粉的“張幺妹”,同輩人都知道。

  “吃冰粉不能用勺子搗碎,就得一坨坨舀著,合著糖水吃。”對於吃冰粉的奧妙,張順榮有些固執,空閑時常和客人閑聊。

  張幺桂花冰粉

  冰粉中含有均勻的氣泡

  其實,張順榮沒說透。冰粉搗碎了再吃,是有點辜負她的心意,因為成功做出成型的冰粉不容易。每天早上天沒亮,她就起來在家搓冰籽,耗時約半個小時。隨后熬紅糖,夏天的廚房就是一個蒸籠,兩個半小時守著火爐寸步不離,其中的辛苦隻有她自己知道。

  紅糖

  瀘州幾家老字號冰粉店都有個“默契”,有兩樣東西絕不外傳:紅糖熬制和冰粉的做法。冰粉有塊“金字招牌”:純手工和純植物,所謂不是“手搓”的冰粉是沒有靈魂的。制作成型后的冰粉形狀要緊實、色澤剔透、口感綿扎“Q彈”。紅糖制法可謂神秘,有的翻砂,有的順滑,有的濃厚,有些紅糖裡有紅棗、枸杞,但又不像單純用老紅糖熬得那麼甜。而甜而不膩的玄機,老板開玩笑說“,打死也不會講出來”。

  追溯歷史:上世紀50年代末期 冰籽就在瀘州出現過

  “40多年前,冰粉隻賣1分錢,那時用的不是現在的紅糖,用的是漏子糖。”江陽區廣營路李婆婆涼糕店裡的冰粉賣了30多年。

  店裡75歲的老食客陳大爺說,冰粉是怎麼在瀘州興起的,他也不知道,但當時的漏子糖就是紅糖廠制作紅糖后剩下的糖水。這種糖水被稀釋得比較淡,也是紅色的,買一碗冰粉老板還隻給一點點。

  說完紅糖,那麼冰粉從何溯源?冰粉店老伙計們七嘴八舌。陳大爺說,上世紀50年代末,瀘州就有冰粉賣了,冰籽應該是本地有人種的。也有人說冰籽是從宜賓傳到瀘州的,還有人說本地批發市場裡就有賣。不過基本可以確定的是,上世紀50年代末,冰籽就在瀘州出現了。關於制作,老字號冰粉店老板眾口一詞:做冰粉沒跟人學過,都是靠自己摸索研究。

  小朋友也喜歡吃冰粉

  “下崗前,我在一航司做採購工作,家裡經濟不景氣,就跟外婆學做涼糕。40多年前,在廣營路銀行旁一條巷子的居民樓下挑著擔子賣,當時擔子比較小,賣得少,后來發現街坊鄰居都愛吃,生意就越做越大,過了幾年又開始賣冰粉。”李婆婆原名李治友,年近75歲還在店裡忙碌著,一家店盤活了一家7口人的生計。

  當年,李治友決意要在店裡賣冰粉,冰籽選擇在瀘州本地買,也托朋友從西昌帶回來過。一次半夜想起來就立馬起床動手搓,為了制作成功,曾倒掉過幾百斤的冰粉。

  張順榮也說過,她的父親就是挑著冰粉擔子起家的,賣冰粉之前賣的是涼水,一分錢一杯,用糖精兌出來的涼水用玻璃杯裝,玻璃片蓋瓶口。有人要喝,就用竹簽粘一點薄荷攪拌一下遞出去。后來,食客逐漸講究起來,涼水沒人願意喝了,父親就自己摸索研究制作冰粉賣。從挑擔子到平房老店,再到現在的新店,幾十年如一,口味不變。

  冰粉種類:多數食客喜歡紅糖味的 年輕人更喜歡配料多的

  愛吃冰粉的瀘州人,是沒有年齡限制的,食客中有3歲孩童,也有80歲老人,火鍋、擼串、飯后甜點……配一碗冰粉,甜而不膩,冰卻溫和,也可謂圓滿。

  毋庸置疑的是,瀘州傳統冰粉就是隻加一味紅糖的冰粉,但愛好美味的瀘州人並不滿足。多年來,單一紅糖味的冰粉開始變化,桂花糖、果醬糖的冰粉逐漸在市場中出現,直到3年前,糍粑冰粉、水果冰粉“殺”出江湖,改變了冰粉市場的格局。

  糍粑、醪糟、銀耳、紅豆、葡萄干、芝麻、山楂碎、花生碎、小湯圓、菠蘿、西瓜、火龍果……滿滿當當一整碗的料,翻都翻不動,完全不知如何下手,吃一口冰粉,口感豐富的配料滿口鑽。

  “到店的基本都是老顧客,80%的人愛傳統紅糖味的,近年來流行的糍粑、水果冰粉,喜歡的人的相對少些。”李治友說,傳統味道的冰粉用料朴實,絕大部分人都能接受,配料多了的冰粉,因新鮮度和口感,年輕人更喜歡。

  如今的冰粉有很多配料

  一年前,李婆婆涼糕店裡曾嘗試賣了一次咸味冰粉,冰粉加鹽還有大頭菜,可結果不如預期。李治友說,吃過的人都表示接受不了這種口味。直到現在,店裡牆上的一張價目表上還能看到麻辣涼糕,涼糕佐料中有辣椒,但幾乎沒人點,她本人也不太願意賣。

  瀘州冰粉愛好者拒絕一些花裡胡哨的“跨界”。從甜味跨界到咸味、麻辣味,也就是個噱頭,大多數人難以接受,甚至不願意嘗試。比如江陽區珠子街有家小湯圓裹了黃豆粉偽裝成糍粑,城西有個挑擔子賣的冰粉有些過期,一舀就散……諸如此類,食客們真的很嚴格。

  然而,有些“跨界”的確別出心裁,佳樂金街“橘貓花式冰粉小吃店”主打一款“愛馬仕冰粉”,因配料齊全,價格在傳統冰粉的基礎上翻了一倍。該店所賣冰粉是手工搓冰籽而來,“會呼吸”,冰粉中含有均勻的氣泡,口感有些Q彈。此外,這家店去年冬天還賣起了“熱冰粉”,這在瀘州屬於首創。據老板阿杜介紹,其實就是冰粉上桌前過一次開水,冰粉是溫熱的,蓋上的水果是冷的,雖然賣得不多,但偶爾還是有人點。

  冰粉也很“溫暖” 傳承隻此一店

  如果想要偷個懶,超市買包速成的冰粉粉,再熬上一碗紅糖水,就能做出冰粉,這對很多人來說不算難。可很多人心裡的NO.1,還是某條街上的那家店。

  賣了這麼多年冰粉,怎麼不像其他餐飲一樣開分店呢?“做很多事,不如專心做好一件事。”李治友說,店裡幾十年的生意並非只是做法傳統、味道好就能撐起來的,每一碗冰粉都有溫暖的人情。

  在李治友的店裡,遇到感冒流鼻涕的人來吃冰粉,她不賣﹔體弱的老人來吃,她會推薦別的﹔80歲以上的人來吃,她不收錢。如今,店裡的生意主要由兒子打理,她希望兒子能用心、用情好好看顧這家店。

  張順榮說,自家店賣的冰粉從1分錢一碗到現在4元一碗,價格隨著市場規律而上漲,但食客們都知道,冰粉本身制作成本不高,耗費的是店主制作的時間、耐心與堅守。冰粉每年隻能賣半年,10月后瀘州天氣漸涼,生意就會淡下來。一家店薄利多銷的原則可以將小日子過著走,但如果開分店,人工、租店費用、電水費會增加很多開銷,這對小本生意來說沒有必要。

  “冰粉店也要傳承下去,等我老了做不動了,孩子們可以補上。”張順榮說,瀘州味道還在,迎接一代又一代的食客,傳承隻此一店。(川江都市報記者 楊理 攝影報道)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