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協委員張軍:
共同努力,一定會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2020年05月15日20:13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採訪現場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採訪現場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人民網成都5月15日電 (朱虹)2019年,成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7天,優良率78.6%,刷新2013年以來空氣質量最佳紀錄,首次消除重污染天氣,高質量完成年度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回顧過去的一年,成都收獲了“藍天禮包”“碧水驚喜”“土壤印記”。展望2020年,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今年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又將如何干、有哪些重點?在成都市“兩會”召開期間,記者採訪了成都市政協委員、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軍。

記者: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社會對“環境健康”“健康中國”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實現“健康中國”這一遠大目標,離不開優良的環境體系建設。為促進環境健康,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將採取哪些有效舉措?

張軍:2019年成都市GDP已達1.7萬億,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隨著“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提出,人民健康提到新的高度,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生態環境與健康建設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幾年前,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就已開始探索生態環境與健康相關工作,2018年依托院士工作站成立了環境健康專業委員會,2019年舉辦首屆成都生態環境與健康大會,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侯立安、中國科學院院士顧東風,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郭新彪,生態環境部政研中心環境健康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建生等知名專家共同圍繞“共建、共治、共享”進行了主旨演講。授予天府新區、溫江區、都江堰市、蒲江縣4個區(市)縣,市疾控中心與市第三人民醫院2個醫療機構,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成都醫學院與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3所學校作為成都市環境健康研究基地稱號。匯聚全國環保、衛生科技資源,成立了賀克斌院士為理事長的環境與健康研究處進會。同時積極爭取生態環境部支持,2019年9月獲批國家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試點第一個副省級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們結合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會同市衛健委、市公園城市局、等市級部門編制了《開展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試點,助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實施意見》,以環境健康風險防控、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建立全民共建共享公治體系、強化科技支撐為重點,確定了未來五年的工作目標和主要工作任務。通過探索實踐,成都要建立一個體系(公園城市環境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兩個轉型(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型,污染治向風險防控轉型),建立三個機制(生態價值轉換機制,共建共享機制,跨界合作機制),從而提升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水平,豐富完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轉換路徑,為后污染攻堅戰做好環境政策儲備,為全國開展環境與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成都經驗。

記者: 2019年成都全年287個優良天、首次消除重污染天,環境治理成效顯著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這樣的成績背后,成都抓住了哪些關鍵工作?

張軍:簡單來說,就是“主動修煉‘治污’招法,干好‘技術活’,突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其背后離不開近年來成都對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的探索。首先,我們立足全局結合實際,形成了一套體系打法。我們大力實施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堵、全域增綠“三治一增”,全面打響污染防治“十大攻堅戰”。每年制定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650”“626”“620”工程和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保衛錦城藍天、蓉城碧水、天府淨土,一整套成都打法固化成型、逐年迭代、落細落實、成效顯著。

其次,我們堅持問題導向攻堅克難,突破一批治理難點。瞄准群眾關切的突出環境問題,堅持把藍天保衛戰作為重中之重。全力突破技術難點,通過建立大氣復合污染研究與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等方式,深入推進精准溯源、精准預測、精准干預,推廣應用“走航”監測、“多尺度噴淋噴霧除霾技術”、移動源尾氣淨化裝置等技術。創新推進工作重點,在全國首創非道路移動機械標志管理和排放監管制度,被生態環境部全國推廣,科學運用“智慧工地”監管平台和在線監測平台攻堅揚塵治理。解決市民最關心的生態環境問題,持之以恆深化油煙、噪聲污染治理,餐飲門店清潔能源改造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案例。

再次,我們著眼長遠整合資源,筑牢一批環保基礎。針對環境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環保基礎設施處置能力缺口較大、部分區域污水管網建設滯后、環境監測能力不足等問題,我們加快構建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3.5%,人均綠地面積增加到13.8平方米,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9.9%﹔以環保基礎設施為抓手提升處置能力,建成危廢處置中心二期項目、年新增處置能力6.3萬噸,金堂環保發電廠帶料調試,龍泉驛150萬噸/年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加快推進,全市239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總設計規模376.7萬噸/日,配套污水管網6055公裡,其中新改建污水管網1166公裡﹔以全方位、立體化、全要素的天空地一體環境監測網絡體系為基礎支撐生態環保“大監測”,布點建成1191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和210個水質水量自動監測站,整合全市企業工商、用電、稅務、二污普等數據,結合固定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工作的開展,形成了涵蓋706個行業7.8萬余戶的固定污染源動態清單,繪制了污染源電子地圖,開發了成都市固定污染源數據管理平台。打造成都數智環境系統,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選為全國六個優秀案例之一。

最后,這份“成績單”也離不開成都市民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減排,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地鐵、公交等綠色出行方式。綠色中元、文明祭祀,以絲帶、鮮花寄托哀思成為成都市民祭祀的一種新風尚﹔電子煙花、綠色春節,以科技產品替代傳統鞭炮為新春佳節增添氣氛已逐漸被成都市民所接受,大家都在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我相信,有了我們共同的努力,一定會打贏這場污染防治攻堅戰,助推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記者:請介紹一下,生態環境部門在助力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特別是助力企業健康發展上,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將有哪些舉措?

張軍:疫情發生以來,成都市生態環境局認真落實國家、省、市“促防控,保民生,穩企業”總體要求,創新執行生態環境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指導意見》《進一步改進環評審批和監督執行服務高質量發展》等系列部署。局黨組主動作為、創新求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細化落實全市重大項目推進會議精神,制定統籌做好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保工作實施方案,為扎實做好“六保”工作夯實生態環境基礎。環保審批系統主動發力,靠前服務,出台《優化環評服務工作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十條措施》《環評審批承諾制正面清單》,積極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穩產滿產。比如:沉產業園區一線,指導企業復工復產﹔簡化環評審批程序,加快企業投產生產﹔積極對接發改、投促、經信等部門,提前介入重點項目招引﹔進行“不見面”審批,防控監管兩不誤等等。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