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稻田播撒致富種子 夫妻同奏田園牧歌

2020年05月12日16:24  來源:瀘州新聞網
 
原標題:瀘州:稻田播撒致富種子 夫妻同奏田園牧歌

“前幾年老母親過世,都沒能陪在她身邊,現在父親90多歲了,我不想再留遺憾啊!”“我想家裡兩個娃娃了……我們干脆回敘永老家吧!”中秋佳節,貴州貴陽,敘永人楊清會與丈夫再次聊起返鄉的打算。

不知從哪年起,他們不約而同就有了返鄉的念頭。一直猶豫到2017年,一邊是經營了5年,年收入30多萬元的餐廳,放棄無疑是在剜“心頭肉”﹔另一邊是離鄉背井,老少牽挂的心結。這個決心不好下啊!

image.png

楊清會夫婦在稻田邊觀察秧苗生長情況

夫妻返鄉 幾番思量當“牛倌”

2017年,34歲的楊清會和丈夫宋華,最終還是忍痛轉出餐廳,揣著10多年在外打拼的成果——100多萬元存款從貴陽回到敘永縣后山鎮高樓村,總算是圓了二人的歸鄉夢。

回鄉的激動心情尚未平復,煩惱便生:沒有了收入來源,孩子讀書、老人看病、一大家人生活開支都要花錢,難道要坐吃山空?

“還是干老本行,反正做餐飲我們有經驗,不如去縣城買個鋪面開館子,剩下的錢還能再買套房子,以后娃娃讀書也方便。”

“家裡老人年紀大不願意去縣城,我記得在貴陽的時候,有個供貨商是養牛的,聽他說效益還不錯,何不辦個養牛場,還能帶動村裡人一起致富。”

……

幾番爭論之后,家中大事的最后拍板權,最終還是掌握在楊清會手裡:“在村裡辦養牛場。”

流轉土地、削山、填溝、種牧草、訂種牛,夫妻倆開始忙碌起來。萬萬沒想到的是,養牛致富的願望成為“鏡月水花”。 因為,兩夫妻沒有養牛的經驗,加上對國家環保政策也不了解,這個項目很快被高亮紅燈!用楊清會的話來說:”這就是沖動的代價,40多萬元資金打了水漂,一分一厘都是起早摸黑的辛苦錢啊!”。

 

第一次創業就遭受重挫,是留下來繼續搞農業項目,還是重操舊業?夫妻二人再次陷入迷茫、困惑、爭吵……恰逢此時,敘永縣農業農村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消息傳到高樓村,楊清會再次展示了家中權威:“參加專業培訓,從頭再來!”。

在農技站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夫妻二人終於“統一思想”。“農技服務中心主任馬文超老師,多次到高樓村考察調研,發現稻田養魚項目投資小見效快、技術易掌握、經濟效益高,建議我們搞這個項目。”

自從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起,夫妻二人又拿出了當年開餐廳創業時的那股拼勁。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外出考察和刻苦鑽研,漸漸掌握了稻田養魚的門道及痛點,羽翼漸豐,新的目標起航:2019年,再拿出50萬元積蓄,成立綠享農業專合社,並從農戶手裡流轉150畝稻田,第二次踏上返鄉創業之路。

image.png

楊清會上網查閱泥鰍養殖技術

稻魚共生 村民搭上致富“便車”

一直關注綠享農業專合社的農技工作者,並不隻有馬文超一位。

“注意保護水源哦,千萬不能被周圍農田的農藥、化肥、除草劑污染了!”

“等鰍苗、魚苗開始培育了,一定要注意預防病虫害喲!”

……

隻要一到后山鎮,敘永縣農業農村局高級畜牧師李大軍,農機化股股長海宇清就會跑到高樓村,對夫妻二人再三叮囑。

為何敘永縣農業部門專家總是緊盯綠享農業專合社?在他們看來,水稻生長過程不需使用化肥農藥,而泥鰍、淡水魚養殖也不用工業飼料,喂養泥鰍的米糠、昆虫、蚯蚓、微生物等能增加有機肥,有利於改良土壤,提高水稻品質,而養殖的泥鰍和淡水魚品質好,價格高。刨去成本,保守估計,平均下來每畝可增收3000元以上,這種模式對於帶動農村產業扶貧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稻魚共生項目符合國家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支持范疇,下一步,我們還會幫你申請農業示范專合社、省(市)級示范家庭農場、農村產業扶貧、科技示范園區等項目,到時候你們就可以爭取到更多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李大軍對這個項目格外“偏心眼”。

立夏時節,150畝連片稻田裡,10多位貧困戶正忙碌著翻泥、搭棚、除草。高樓村5社貧困戶肖朝祥就是其中一位,他將家中10多畝稻田全部流轉,安心當起了工人。“專合社每天開給我120元工資,再加上土地流轉的收入,一年算下來有兩萬多元,楊總(楊清會)還說,明年會把土地折算成股金,到時候收入還能再增加一兩萬元,跟著她干,大伙心裡踏實。”

image.png

帶領客人參觀專合社的魚苗、鰍苗孵化車間

楊清會夫婦心裡也有一筆賬:稻米每畝產量約500公斤,由於品質高、口感好,每公斤能賣8-10元。另外,每畝可產泥鰍100多公斤,泥鰍市場售價每公斤30-40元,淡水魚每畝可產200公斤,市場價格每公斤約15-20元,刨去成本投入,保守估計,平均下來每畝可增收3000元以上。到年底,帶動農戶致富的願望就會實現。

 

如今,高樓村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稻田養魚項目,對於不願流轉土地又想致富的農戶,楊清會夫婦總是歡迎他們免費“搭車”:專合社提供稻種、鰍苗、魚苗,以及種養殖技術,按合同價格回購。

image.png

楊清會夫婦與農技人員、鄉鎮干部等交流養殖經驗

揚帆起航 小“綠享”蘊藏大野心

目前,專合社正在忙著申請注冊“綠與享”商標,今后所產的稻米、泥鰍、淡水魚將有自己的品牌,“綠的寓意是綠色、健康、安全﹔享的寓意是分享,共享,今后對所有產品進行有機認証。”。楊清會認為,綠色健康的產品要大家分享,而致富項目更應該與村民們共享。

凡有客人前來參觀,夫妻二人會總會熱情的迎上去:“等到10月份秋高氣爽的時候,泥鰍肥美了,你們再來”。

“下一步,專合社會打造一個集研發、生產、產品深加工、電商、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有了政策的支持,我們打算將稻魚套養在全縣發展至上萬畝規模,帶動更多的人致富。”當初極力反對搞農業的丈夫宋華,此時卻蘊藏著更大的“野心”:

在一些人眼裡,楊清會夫婦很“傻”,放著年收入幾十萬的餐廳老板不當,跑回山溝溝當農民﹔在另一些人眼裡,楊清會夫婦很“精”,同樣是種田,她的田裡卻能長出“金娃娃”。而楊清會夫婦認為,無論是開餐廳還是搞農業,都要盡最大努力干好,既然選擇回鄉創業,這輩子就安安心心當一名田間地頭的“職業經理人”,讓更多貧困戶能鼓起腰包,挺起腰杆,就值得了。

在海宇清看來,敘永縣全縣稻田都比較適合“稻魚共生”,“ 稻鰍共生”的綜合種植養殖模式。計劃將綠享專合社打造成以“稻田養魚”、“農業全程機械化”為核心的敘永縣首個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這種模式必將為土地匱乏、勞動力短缺的高山農業發展蹚出一條路。

(川江都市報 陳猛 曹衛兵)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