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超“去泡沫化”元年?

2020年05月11日09:03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2020,中超“去泡沫化”元年?

過去多年,中超因為各俱樂部的瘋狂投入,被外界打上“金元化”的標簽。然而,中國男足成績持續低迷導致輿論對那些拿著天價年薪的國內球員非議甚大。為此,中國足協從2018年開始啟動了一系列限制中超俱樂部投資的政策。

2020年,受“限薪令”的影響,中超罕見地在轉會市場上無所作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足協最近又向各中超俱樂部下達了《減薪倡議書》。2020這個充滿了諸多不可預估因素的賽季,能否成為中超“去泡沫化”的元年?

“金元中超”難以為繼

中國職業足球肇始於1994年的甲A聯賽,當時12家甲A俱樂部在一線隊的平均年投入不到1000萬元。甲A十年,即使是最能燒錢的幾家俱樂部,年均投入都沒有超過5000萬元。2004年進入中超時代后,大連、國安、魯能、申花等傳統強隊不斷加大投入,但整體年度支出也沒有超過1億元。

恆大的出現徹底打破了此前中超的經濟格局。2011年首次進入中超,恆大就投入了7億元人民幣。從孔卡成為首個身價突破1000萬美元的外援開始,恆大一路在外援、內援、外教、年薪、獎金等方面不斷刷新紀錄。通過這一系列的投入,恆大在過去10年締造了自己的“王朝”,先后獲得了17座冠軍獎杯。

中超各家俱樂部逐年提高自己的投入。2015年以來,中超俱樂部每年在球員轉會市場上的投入均穩居世界前列。而隨著上港、蘇寧、河北華夏幸福、天津權健等多家俱樂部的大肆燒錢,中超相繼出現了突破5000萬歐元轉會費的超級外援和突破1億元轉會費的超級國腳。

如今,中超俱樂部每年至少投入5億元才能保級,中游俱樂部的年投入也要七八億元,進入爭冠集團的球隊的年投入則高至10億元到20億元。比如恆大俱樂部,過去10年來總投入超過150億元,平均每年至少15億元。而在“金元中超”狀態下,任何一家中超俱樂部目前都不可能盈利。2019年,廣州恆大全年共投入29億元,虧損超過19億元。俱樂部除了靠母公司注資之外,在自主招商、中超公司分紅、比賽獎金收入、門票、周邊產品銷售等方面的經營收入合計隻有2.8億元。恆大的“吸金”能力已是全中超最強,但他們的收入與支出相比差距甚大。也就是說,沒有母公司強大的造血功能,中超俱樂部運營都成問題。

目前,天津天海與萬通集團未能達成合作,俱樂部隨時可能破產解散。萬通集團去年的年內淨利潤高達6.5億元,但他們依然打退堂鼓,顯然對投資中超的“無底洞”看不透。可見,“去泡沫化”是中超所有投資人的共同利益。

“去泡沫化”必須“降薪”

在目前中超俱樂部的龐大年度支出中,內外援的轉會費和球員、教練的薪酬是主要部分,其中薪酬支出甚至超過全部支出的70%。在歐洲成熟體系下的職業聯賽,一家俱樂部的薪酬支出如果佔總支出的60%,將被視為瀕臨破產的高危對象。

根據國際專業機構評估,目前中超球員的平均年薪為1000萬元左右,是中國國民平均收入的160倍。當然,這裡面極大程度上是由超級外援拉動。最近幾年,全球年收入前20名的職業足球員中,有一半是中超外援,他們的平均年薪+獎金都在2000萬歐元以上。

平心而論,中超國內球員在2015年之前的平均年薪並不高,即使在“金元中超”的拉動下,大多數國內一線球員的年收入也沒有突破稅后500萬元。所以,要想中超“降溫”最有效的就是減少超級外援的引進或對超級外援減薪。但中超目前所謂“世界第六聯賽”的商業價值全靠超級外援支撐,不可能對他們進行大幅減薪。而由於中國男足國家隊成績持續低迷,外界對那些拿著高薪的中超國內球員不滿,強烈要求他們降薪。

2019年,中國足協再次明確了中超“限薪令”,即國內球員新簽合同的稅前年薪不能超過1000萬元,國腳可以上浮20%,新簽入的外援則年薪不能超過稅后300萬歐元。這個措施直接壓制了國內轉會市場的盲動,但像奧斯卡、胡爾克、塔利斯卡、保利尼奧等超級外援今后就不可能再來中超了。事實上,2011年之前,中超還沒有外援年薪超過300萬歐元。能拿到300萬歐元稅后年薪的外援在亞洲實屬頂級,甚至在歐洲五大聯賽都是一流,完全可以在中超有用武之地,不會影響中超的觀賞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足協最近發布了《減薪倡議書》,建議各中超俱樂部從3月1日到新賽季聯賽開始前一周,把包括外援在內的球員薪水減少30%-50%。雖然,中國足協的這一指導意見完全符合國際足聯的要求,但目前還沒有一家中超俱樂部響應並完成操作。從數額來看,中超這幾個月的降薪幅度並不大,對各家俱樂部的年度投入並沒有太大影響。

據悉,目前各中超俱樂部的投資人對足協的“減薪”倡議是贊成的,但具體怎麼操作他們希望中國足協能真正以“職業聯盟”的模式來達成共識,而不是以內部“行政命令”來指揮。當然,如果中超所有俱樂部能完成這次中國足協建議下的“階段減薪”,將為今后中超“降薪令”常態化的執行掃清很多障礙。

“四大帽”今年能否完成指標?

事實上除了對球員的“限薪”,對俱樂部的整體運營的投入限制才是“去泡沫化”的長遠做法。歐足聯10年前開始啟動《財政公平法案》,規定所有在歐足聯注冊的俱樂部,薪水支出不能超過俱樂部收入的70%。

參考歐足聯的做法,中國足協從2018年開始也制定了針對各中超俱樂部良性運營的“四大帽”。具體要求為:

1.俱樂部的支出限額:2019賽季中超為12億元、2020賽季減至11億元、2021賽季減至9億元。

2.投資人注資限額:2019賽季中超為6.5億元、2020賽季減至5.6億元、2021賽季減至3億元。

3.俱樂部虧損限額:2019賽季中超為3.2億元、2020賽季減至2.9億元、2021賽季減至2.7億元。

4.球員薪酬限額:2019賽季佔全部投入的65%、2020賽季降至60%、2021賽季降至55%。

如果參照2019年很多中超俱樂部的財務報告,他們其實並未達到足協“四大帽”指標的。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近日接受採訪時提出“要壯士斷臂,必須控制泡沫”。在這樣特殊的2020年,如果“四大帽”能真正落實,那麼中超“去泡沫化”才不至於淪為空話一句。

一家南方中超俱樂部負責人表示,如果每年投入可以回歸不超過5億元,母公司注資和市場經營能各佔一半,那麼中超一定可以吸引更多投資人的加入,未來各中超俱樂部也肯定可以逐步從單一股權變為多元股權,也為未來中超球隊“中性冠名”打下基礎。

同時,隻有中超俱樂部願意把更多的投入放到非一線隊的青訓梯隊建設、學校足球和社區足球、足球文化和球迷文化打造等方面,中超俱樂部才可能有長遠發展。(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喆 白志標)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