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瓷涅槃

2020年05月09日09:05  來源:重慶晚報網
 
原標題:殘瓷涅槃

▲頭發上刻有《琵琶行》

▲殘破的杯盞上,潘啟慧刻上詩詞

▲瓷片上,雕刻的蟬栩栩如生

▲將《桃花庵歌》刻在成化年款的殘碗上

▲殘片上,不僅微刻詩詞,還刻上富有意境的圖案

▲從古玩市場淘到宋朝殘破的罐子,潘啟慧視若珍寶

▲微刻作品《江山如此多嬌》,刻畫面積為原作面積的百萬分之一,指甲大小

殘缺的瓷片,如何賦予它們新生命?

71歲的潘啟慧有妙招。左手扶殘瓷,右手握刻刀。刻刀飛舞,大雁白鷺、詩詞歌賦……在他雕刻下,每塊殘缺的瓷片最后都涅槃重生,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大美殘缺

從喜歡寫字到畫畫,從拿上刻刀雕刻印章,再到把《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等雕刻到不足1平方分米的象牙上,潘啟慧的作品驚艷了無數人。如今,他再度挑戰殘瓷碎片,通過藝術再造,賦予其新生命。

璧山秀湖公園水街,潘啟慧的工作室很好尋找。白天,他在這裡寫字作畫、創作會友。他最高興的是完成一件藝術品,分享至朋友圈,與好友共賞。

一塊藍色殘瓷片,潘啟慧小心翼翼捧在手上,無數首詩詞在腦海閃過,此時此刻,他在創作,在構思,哪一首詩詞才和眼前的瓷片氣質相符呢?“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潘啟慧敲定了,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他拿出刻刀,在方寸之地,一氣呵成刻完這首詞。美詞還需配美景,他用刻刀在瓷片上滑動,海面煙波浩渺,一輪圓月從海上升起。眼前的殘片,格外清新脫俗。

潘啟慧感嘆:這是大美殘缺。這些年,潘啟慧從各個古玩市場上淘來幾十斤陶瓷殘片,經他配詩造景再創作,每塊殘片都有了新生命。

苦練絕活

1949年出生的潘啟慧,是璧山青山機械廠子弟校的體育老師,從小酷愛寫毛筆字和畫畫。盡管工作與愛好相去甚遠,但他卻一直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夢想。

“那時候寫字和畫畫沒老師,完全是照著字帖來模仿,然后靠悟性一點一點悟出來。”悟的次數多了,潘啟慧寫的字也多了,對照著寫的字體也越來越多,感覺越來越好,一撇一捺總有很多心得。與此同時,他還很喜歡收藏郵票、古錢幣,可以說興趣愛好廣泛。

“那時候我在想,我喜歡收藏,能不能有一天也讓別人收藏我的作品呢?”一次偶然機會,單位組織內部展覽,其中有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讓他很受啟發。“作品要達到別人來收藏的階段,肯定首先自己要苦練絕活。”潘啟慧於是決定學習微刻。隨后,他分別給藏友們寫信,告知以后不再交換郵票、古錢幣,要用10年時間學微刻,並承諾學成后,將贈送每人一件作品。

“那時,因為沒人教,工作之余,就自己用刻刀在牙刷手柄上學雕刻。”潘啟慧回憶,那些年,每天晚上吃過晚飯,他就開始刻,一直刻到11時甚至更晚。白天,他也是刻刀和牙刷不離身。“隻要有空就練。”

袖珍琵琶

一個偶然機會,朋友送給潘啟慧一把袖珍琵琶,不過成年人中指大小,色澤光亮。因為袖珍,所以連弦都沒有。這時的潘啟慧,在微刻上已有一定造詣。看到琵琶,突然想起

白居易的《琵琶行》。

“我何不在這把袖珍琵琶上雕刻一首《琵琶行》呢?”想到這裡,他開始四處給琵琶尋找弦,白頭發是最好的選擇。終於安上弦后,潘啟慧又開始自己創造微型刻刀,“外面根本沒有這麼細的刻刀賣,隻能靠自己打磨。”

在頭發上刻字?這在外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力度輕了,刻不起,重了頭發絲得斷。”如何拿捏掌握,潘啟慧稱,自己從事微雕近40年,也是到了30年后才挑戰在頭發上微刻。頭發絲的直徑大約是6絲,刻刀刀刃隻有1絲,就這樣在刀尖上拼眼力的游戲,把他的耐性給磨了出來,最終4根頭發上刻了630個字的袖珍琵琶問世了。回憶當時創作的感覺,潘啟慧稱:“忘我到沒感覺。”

有了第一把琵琶,潘啟慧開始謀劃把《琵琶行》這部作品做得更精美。通過多次與同行交流與學習,一把長約12厘米,以金絲和象牙為材料的微型琵琶,成為潘啟慧迄今最深愛的作品:4根頭發絲粗細的琴弦上,微刻有《琵琶行》,以及9位國家級大師為他以“燕京八絕”打造的琵琶女、坐凳等。

微中見藝

2017年,在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承辦的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評選活動中,潘啟慧的名字榮耀上榜。

從事微雕40年來,潘啟慧的徒弟其實並不多,總共算下來也就16人。原來,想拜潘啟慧為師,不只是喜歡微雕就可以。他選擇徒弟有門檻,首先是人品關,其次是基礎關。

“學微雕,人品首先很重要,人要老實,能沉下心來,不要為了賺錢而學,學習是因為自己真正熱愛這個才行。”潘啟慧稱,除了人品,他的徒弟還要有基本功,至少是中國書協會員,在書法和繪畫上有基礎,他才肯收。在他看來,藝術品和工藝品不同,微刻藝術“小中見大,微中見藝”,藝術造詣要經得起放大欣賞。

“如果僅僅是能把字刻上去,沒有書法藝術功底,隻能稱之為工藝品,談不上藝術品。”

微刻是細致的技術活兒,就連脈搏的細微跳動,也會影響到雕刻的效果。自從迷上微刻,潘啟慧不抽煙也不喝酒。練微刻前,他的酒量約有半斤。“好幾次飲酒后練習微刻,發現手不聽使喚,抖得厲害,就戒了。過年過節大家一起吃飯,隻給我喝5錢。”

據了解,潘啟慧在長5.29厘米、寬0.24厘米的象牙上刻制的《清明上河圖》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因微刻100幅中國歷代名家書畫,被聯合國教科文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以3.5厘米長的4根細如發絲的金絲琴弦微刻630字的《琵琶行》,獲第14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覽會百花杯金獎。(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周小平 攝影報道)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