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四合院裡的光影聲色 在傳統空間對話現代藝術

2020年05月08日07:36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一場四合院裡的光影聲色

  4月28日下午,成都畫院裡響起一陣富有變化的電子器件聲。李琨、響、孫瑋三位藝術家通過聲道與各種軟硬件、振蕩器、壞掉的電子設備發聲,將簡單的振動化為無序、靜默、留白。新銳並具有試驗性意味的現場展覽《聲~院》,拉開了成都畫院“四合院美術館計劃:從媒介出發——空間·語言·轉化”展覽序幕。

  23位青年藝術家的50余件影像、裝置、架上等多形式的新穎作品集中亮相這座古朴四合院。新與舊的碰撞下,策展人孫曉偉試圖從多元的藝術媒介入手,探討在藝術本體、藝術形式、創作語境不斷變遷的當下,公眾如何去理解藝術在空間的“轉化”。本次展覽將免費對公眾開放至5月底。

  媒介和空間交織的藝術風情

  展廳轉角處,青年藝術家朱迪的植物吊裝作品《須臾》引人關注。柔軟、蓬鬆的植物霧中情人等,配合著曲線造型,生出一種“疊翠煙羅尋舊夢”的朦朧夢幻感。朱迪擅畫花鳥,觀察植物成為生活日常。她介紹,“須臾”作為一個時間刻度,指代瞬間之意。她認為人和植物有著天生的聯系,即使身處鋼筋水泥的城市,都市人仍對自然、對植物這類具有生命力的東西保持著天然的向往。她選用新鮮植物,希望觀者在進入畫院空間的“須臾”裡體驗當下生命的鮮活美好。蓬鬆植物營造出的虛幻空間感,和實體建筑生出一種“虛實”反差,而柔軟的植物又在某種意義上和木質建筑相契合,這種沖突和相融成為展覽的看點之一。

  從大學開始,孫曉偉就對媒介和空間的關系感興趣。油畫、雕塑、影像……都是不同媒介下的多元藝術表達形式,當它們被放置於一個特定空間,延伸出的藝術體驗卻有萬般風情。今年成都畫院即將迎來40周年,孫曉偉試圖用一場展覽來探討藝術的靈妙、傳統空間和多元媒介在當下的關系和可能。

  循著展廳走去,新銳、青春張力的作品充斥著眼球。透過窗戶,布面油畫《當我們愛著這世界》隱匿其中﹔黑白光影裡,影像作品《皮囊》懸挂一側﹔木質作品《以木為本》、多層亞克力材質作品《也許在天邊》、不鏽鋼材質的裝置作品《奇點》……依次亮相。還有3D打印雕塑、電腦編程影像作品、互動感應裝置作品,在光影聲色裡,和古朴四合院空間發生著微妙的互動。

  青年批評家崔付利認為,相較於傳統的圖文展覽,這次新展呈現了豐富的作品面貌。這樣具有新銳、實驗性意味的展覽或將持續性地推動傳統空間的當代性轉化,尋找到藝術更多的嬗變。

  傳統空間的現代審美體驗

  新媒體藝術已經成為時下美術館展覽中的熱門詞匯,近兩年,更是有不少傳統空間推出新媒體藝術展覽,來吸引觀眾,比如以傳統藝術為主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就曾推出“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在成都畫院的新展中,新媒體藝術展品也俯拾皆是,賦予傳統空間現代審美體驗。

  展覽側廳一角,張盛的影像作品《皮囊》也吸引不少人圍觀。作品裡,他運用電腦軟件臨摹古羅馬的名作《拉奧孔》和巴洛克時期的名作《冥王與冥后》兩件雕塑作品全過程。通過軟件算法,他將雕塑“抽空”,使得其像失去了“靈魂”一樣,剩下的軀殼瞬間垮掉,讓不少觀展人心頭一緊。

  作為CG藝術家(以現有的電腦科技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早從2000年開始,張盛就嘗試利用3D動畫技術進行藝術創作。最近7年裡,他又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出不少雕塑作品。這次展出的《皮囊》,以影像作品加3D打印雕塑來呈現生命的脆弱,警醒觀眾珍惜當下,反思人和環境的關系。

  張盛認為,對藝術家們而言,新媒體也成為其創作的重要工具和靈感。這次在傳統空間植入新媒體藝術,兩者的沖突性反而增加了藝術的感染力。(四川日報記者 邊鈺)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