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耳珰“亮相”成都崖墓 揭示古人商貿交流的秘密

2020年05月07日09:31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玻璃耳珰“亮相”成都崖墓 它們揭示古人商貿交流的秘密

成都崖墓中出土的兩件玻璃耳珰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稱,該院已經完成對位於成都市金堂縣趙鎮中興村的崖墓群的搶救性發掘,共清理東漢晚期至六朝時期崖墓219座,伴隨出土的600余件隨葬品文物中,有不少做工精美、歷史悠久的玻璃器物。為何如此多的崖墓會“神秘”而集中出現在該區域?出土文物中一些“長相”華麗的玻璃器物又是來自哪裡?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專家。

大量墓葬為何出現在丘陵地帶

這次搶救性發掘的崖墓群,位於金堂縣趙鎮中興村七組,墓葬自上而下共4層分布於淺丘東坡。墓葬按規格可以分為大中小三類,以中小型墓葬為主,尺寸長2米到10米、寬1米到3米、高0.8米到2.5米。

考古現場發掘領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龔揚民說,現場發掘的大墓葬為帶狹長露天墓道前后雙室墓,主室兩側多存棺室,部分墓葬四壁及頂部存精美雕刻,葬具多為陶棺。中型墓葬多為帶梯形墓道單室墓,部分主室兩側及后部存長方形龕,少數主室內存原岩石灶、井台等附屬設置,葬具多為陶棺,少量墓葬用磚砌長方形棺。小型墓葬多為帶短墓道單室墓,墓室狹小,部分墓葬一側存長方形原岩棺台,多數墓葬未見葬具。

“不同尺寸的墓葬出土時間也不一樣,比如大墓葬時代主要為東漢晚至蜀漢時期、中墓葬時代主要為兩晉時期、小型墓葬時代多為東晉南朝時期。”龔揚民說,墓葬在墓群中有序分布,且墓群中經常可見2—3座墓葬成組出現。“該墓地應為同時被多個家庭使用的區域公共墓地。”

為何古人“公共墓地”會集中選擇在這個丘陵地帶?以往研究給出兩種不同說法。龔揚民表示,一說古人在選擇崖墓墓址時通常選擇方便開鑿的地帶,丘陵的多山環境更提供了便利的選址條件﹔二說受到當時堪輿思想的影響,多選擇河水流經之地作為墓葬區域。據了解,在漢晉時期,成都金堂水運較為發達,此次崖墓發現的區域是毗河、中河與沱江的交匯之處,無論從軍事或經濟上看,均為要沖之地。此外,發達的水系也為人力和裝備的運輸提供了保証。

600余件出土文物來自哪裡

除了大大小小的崖墓,墓群還出土了銅、銀、鐵、玻璃、陶、瓷質器物600余件,其中以陶器為主,主要有罐、倉、缽、壺、陶俑等,銅器主要有釜、盆、耳杯、燈、鏡等,銀器主要為鐲和指環。“這批器物極大豐富了四川地區東漢晚至六朝時期墓葬考古材料,有助於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四川地區東漢晚至六朝時期器物發展序列。”龔揚民說。

在這“寶貴”的600余件隨葬品文物中,兩件玻璃耳珰顯得尤為精美。新的疑問隨之而來,四川到現在還沒有發現過本地生產的玻璃耳珰,這幾件神秘的玻璃器物究竟來自哪裡?

據考古資料顯示,中國最早的玻璃器皿出現在西周時期。龔揚民說:“玻璃器物最早源於埃及和中亞,戰國時期楚地已開始批量生產,所以很有可能來自於楚地。”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歷史上巴蜀與楚地之間的水運比較發達,如《華陽國志·巴志》中就提到“涪陵郡,巴之南鄙。從枳南入,折丹涪水,本與楚商於之地接。秦時司馬錯由之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也。”這說明巴蜀地區與楚地不僅交通便利,且可能存在密切的商業貿易交流和聯系。同時,也有專家認為,這批玻璃器物來自東南亞,可能與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等有關。

“總之,這些玻璃器物要麼來自楚地,要麼來自東南亞地區,所以它肯定是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產物。”龔揚民說,“耳珰在當時屬於女性佩戴飾物,就好比是現在女人戴的耳環、耳釘之類。通過這些古人生活所用的小飾品,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更多關於兩晉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証據和線索”。(陳振鵬 科技日報記者 盛 利)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