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城內文江祠得名背后有故事

2020年04月27日09:03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達州城內文江祠得名背后有故事

達州城北、鳳凰山下、通川北路以西有處院落、小巷和社區均以“文江祠”命名。

文江祠為四合院,磚木結構,達城文姓家族的祠堂,據傳為南宋政治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公元1236年-1283年)的后裔所建。

文天祥的先世本居四川成都,唐朝時的第五代由成都遷往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文天祥誕生廬陵,20歲那年中狀元,官至宰相,留下忠孝節義的高尚品格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清朝年間,文天祥后裔中,有兩兄弟持紡紗織布技能,來到綏定府(即達州)開辦紡織作坊,從事紡棉、織布、漂染。他們憑借精湛技藝、誠信經營和辛勤勞動,獲得豐厚的收益,並選擇在離城不遠、鳳凰山下、地勢開闊的大地壩,修建起一座四合大院,作為崇宗祀祖、聯絡宗親、安居樂業的地方。因宗族文姓,先祖在江西,加之院落地處通川江(今州河)畔,得名文江祠。其深層意思:文貫古今,江達四海。

文江祠建成后,綏定府的文氏后裔在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紛紛前來這裡認祖歸宗、祭祀祖先。文氏兩兄弟還誠邀四方名人,相聚文江祠,談詩論賦,並借文氏祖訓和文天祥《過零丁洋》的詩韻,著詩一首:“文知禮義技安身,江湖處處可覓春。祠無廟空何惶恐,丹心映日不零丁。”

清末,出現了現代紡織工業,文氏兩兄弟后人不安於作坊式的紡織生產,帶著技術,到江南開辦紡織廠,文江祠也出售給了他人。

時序更替,城市發展,文江祠成為城中的院落,寓意深遠的“文江”還保留在現在的地名中。

鄭景瑞 記者 袁城霖 整理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