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吃春” 進補正當時

2020年04月24日09:24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谷雨“吃春” 進補正當時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之第6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降水明顯增加,春雨綿綿,有利於谷物生長。天人相應,春季肝木旺盛,脾氣衰弱,而谷雨前后,脾胃逐漸旺盛起來,消化吸收處於良好狀態,正是補養身體的大好時機。谷雨進補可有食補和藥補,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彭康教授為大家推薦了一系列適合春天的食物和藥膳,快來看看哪些適合你。

食補:

春天宜吃香椿野菜飲春茶

彭康介紹說,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降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香椿、春茶、野菜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禮物。

吃春: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吃香椿也被說成“吃春”。香椿一般分為紫椿芽、綠椿芽,紫椿芽最宜食用。鮮椿芽中含豐富的糖、蛋白質、脂肪、胡蘿卜素和大量的維生素C,營養及藥用價值十分可觀,其葉、芽、根、皮和果實均可入藥,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虫之功效。

吃野菜:谷雨前后,植物新芽吐放,鮮嫩的野菜採回家,泡去苦味,煮后加調味可為小菜。這裡介紹兩種常見的野菜。

榆錢——是榆樹的種子,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每100克榆錢含碳水化合物8.5克、蛋白質3.8克、脂肪1克、膳食纖維1.3克,還有鈣、磷、鐵、維生素B1、B2、煙酸等。榆錢的含鐵量是菠菜的11倍,是西紅柿的50倍。有健脾和胃,安神助眠和止咳化痰的作用。

嫩黃採回摘洗干淨,可以生吃,也可配各種輔料搭配吃。常將榆錢拌上面粉,並加少量輔料,蒸熟后吃,滑潤噴香,味美無窮。

地皮菜——又名地木耳,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其蛋白質含量高於雞蛋、木耳、銀耳等,總氨基酸含量與發菜、香菇相近,因此,地皮菜是人體蛋白質的很好來源。具有補虛益氣,滋養肝腎,清肝明目等作用。地皮菜最適於做湯,別有風味,也可涼拌或燉燒。

飲茶: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時節採制的春茶。谷雨茶受氣溫影響,發育充分,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泡出的茶滋味鮮活,香氣怡人。其中的維生素、氨基酸及茶多酚是極多的,能夠很好地提神抗疲勞,對增強思維、記憶能力,促進身體代謝,維持心臟、血管、腸胃的正常功能等都有一定作用。

藥補:

谷雨前后注意健脾化濕

彭康介紹,谷雨前后藥補,以健脾益氣養血為主﹔同時由於谷雨節氣后降雨增多,濕度大,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通暢,會出現肩頸痛、關節疼痛等,補益可用幾味常見中藥入膳來祛濕、健脾化濕。

1.蒼術

能內化脾胃濕濁,外散風寒濕氣,並有發表、明目、辟穢作用。蒼術還能調理腸胃功能,治療胃潰瘍,抑制胃酸分泌。

蒼術冬瓜祛濕湯

蒼術10克,玄參10克,冬瓜250克,豬瘦肉500克,生姜片、鹽各適量。藥材洗淨,冬瓜、豬瘦肉洗淨,切塊。加水大火煲沸后,用小火煲1小時,調味即可。

2.薏苡仁

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的作用。因炮制方法不同分為生薏仁、炒薏仁和麩炒薏仁,功效各有側重。“生瀉熟補”,生薏仁藥性偏涼長於利水滲濕,除痺止痛﹔炒薏仁藥性偏於平和,健脾利濕均可,特別是脾虛濕盛,出現頭昏、四肢酸重等症狀者選用﹔麩炒薏仁健脾止瀉作用較強,可用於經常腹脹、腹瀉,食欲不振者。

薏苡仁已有很多加工的食品,如薏苡乳精、薏米粉、薏米糕點、薏米酒等。本品質地硬,吸水難,熟化難,可熬粥食用,與赤小豆、紅豆、白扁豆、山楂、茯苓等配合使用。

薏苡仁紅豆茯苓粥

薏苡仁100克、紅豆100克、茯苓50克,洗淨后浸泡4小時,加水煮沸后,小火煮至熟透即可。

3.蓮子

可補脾止瀉,養心安神。蓮子補脾的效果特別好,稱為“脾之果”。

蓮子百合桂圓粥

蓮子30克、百合60克、桂圓20克,粳米100克。先將蓮子浸泡2小時,百合、桂圓、粳米洗淨后,與蓮子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沸后,小火熬制成粥。

4.白術

可健脾胃而止吐瀉﹔能化脾胃之寒濕,降泄利水而退水腫。多用於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泄瀉,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白術有生白術和炒白術之分,生白術重在健脾益氣,炒白術則重健脾燥濕、振奮脾陽。

白術茯苓粥

炒白術15克、茯苓15克、粳米150克。將炒白術、茯苓煎汁去渣,再加入粳米同煮為稀粥。

5.茯苓

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安神。用於脾虛、心脾不足的心悸失眠等証。

茯苓鯽魚豆腐湯

茯苓30g、鯽魚一條、豆腐150g。茯苓大火煲20分鐘。鯽魚煎至兩面稍黃后放入煮沸的茯苓水中煲10分鐘。將豆腐切小塊,放入湯中燜煮10分鐘,加精鹽調味即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李凱欣)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