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午,記者路過成都華興正街的錦江劇場,發現位於劇場西側的悅來茶館已堆滿土石和雜物,橙色的挖掘機正在施工,依稀能在廢墟上分辨出悅來茶館的八字青瓦屋頂。“疫期劇場一直關閉,悅來茶館目前正在重新打造。”施工現場的工作人員說道。
隨后,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院長雷音証實:“悅來茶館在3月23日已開始拆除重建工作,隨后錦江劇場、成都川劇藝術博物館也將進行改擴建,預計2022年底完工,它們將組成煥然一新的擁有‘雙劇場’的成都川劇藝術中心。”
設計
中國紅外觀+雙劇場
打造﹃有戲有茶﹄的潮人聚集地
“悅來,近者悅,遠者來”。悅來茶館始建於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早這裡有梨園祖師李隆基的廟宇,近代川劇史上最重要的演出團體“三慶會”曾在此萌芽,新中國成立后悅來茶館多次修繕、改道開門。幾乎每一代著名的川劇藝術家、不少戲曲界梅花獎獲得者、民間戲曲藝人都曾在此演出,被西南票友們親切地稱為“戲窩子”“根據地”“文化地標”。
雷音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包括悅來茶館在內的川劇演出場地設施已較為陳舊、功能也比較單一、場地相對狹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川劇表演的效果,限制了川劇藝術發展,因此在今年啟動“川劇藝術中心改擴建”項目。
項目的設計方為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二院(下面簡稱“中建西南院二院”),該團隊部分成員也曾參與設計“四川大劇院”項目。
“建筑設計在最大限度保留川劇原有文化和建筑特色的同時,讓川劇與時尚跨界,以更時髦、年輕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中建西南院二院總建筑師郭穎透露核心設計理念。
成都川劇藝術中心建筑總面積為20500平方米。據設計團隊成員介紹,悅來茶館將從錦江劇場西側搬往東側。同時,增建一個小劇場,與悅來茶館分別位於錦江劇場東西兩側。小劇場預計約有360個座位,和大劇場錦江劇場形成差別化定位。
外觀上,擴建后的成都川劇藝術中心兼具官式建筑的端正與川西民居特色,整體外觀採用濃烈的中國紅,與川劇火熱的藝術風格契合。建筑屋頂起翹的飛檐式,靈感源自於川劇服飾中的翹盔帽、翹坎肩,彰顯成都韻味。
成都川劇藝術中心升級以后,川劇的演出不再局限於廳堂之內。室內、室外、挑台、廣場,一同成為一座面向城市的戲台。“這裡不光有最正宗的川劇藝術表演,也有記憶中老成都的茶戲生活,更有以川劇為主題的酒吧、婚宴、時裝秀、時尚音樂與動漫主題聚會。這裡將成為與太古裡遙相呼應的文化網紅新地標與潮人聚集地。”設計團隊成員表示。
追憶
藍光臨等名家曾在此演出
李伯清﹃散打﹄在此走紅
拆除前,約2300平方米的悅來茶館,各廳由有關專家制作楹聯、匾對及川劇曲牌命名,保持著古朴的庭院式風格,建有仿古式萬年台。每周定期演出川劇精品折子戲,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優秀的老、中、青演員以及梅花獎獲得者等輪流演出。
“我十多歲初來成都就到這裡看戲,那時候,觀眾邊喝茶邊看戲,好不熱鬧。”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陳巧茹說,后來她登上悅來茶館表演,也帶著一批批川劇人在此演出,“在茶館表演離現場觀眾更近,也督促自己每一個細節都要嚴格要求自己。”
有一張老照片,記錄了悅來茶館的黑板上寫著已故川劇名角藍光臨的川劇活動節目單。“這是一個非常親切、非常接地氣的地方。”藍光臨的弟子、國家一級演員肖德美回憶,他在這裡看了師傅的很多演出,如今他自己也帶著王裕仁、王子豪等“95后”川劇人在此演出。當他置身於悅來茶館的觀眾席中,看到不少老戲迷對孩子們演出歡呼、鼓掌和稱贊,覺得非常欣慰。
悅來茶館也是不少戲曲界人士的起航之地。上世紀90年代,著名巴蜀評書藝術家李伯清也曾在悅來茶館表演。他擅長講《水滸傳》,但並不是完全講歷史,而是將歷史與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結合,並用幽默的方式進行拆解,常常讓觀眾聽得哈哈大笑。幽默辛辣的“散打”風格在茶客中一傳十、十傳百,“茶客們爭相搬著板凳排隊觀看,過道上都是人。”老戲迷們回憶,悅來茶館裝不下愛聽評書的觀眾,隻能讓李伯清到旁邊的錦江劇場演出,一票難求。
“我和師傅第一次見面就在悅來茶館,哈哈曲藝社早期演出也是在悅來茶館。”師從相聲表演藝術家丁寶祥的哈哈曲藝社社長田海龍說,2010年4月,還沒有成為專業曲藝演員的他,中午抽空從公司來到悅來茶館,見到老曲藝人丁寶祥。“師傅愛笑,非常慈祥,常常穿著朴素的黑色中山裝。”后來,丁寶祥收田海龍為徒。75歲的他每周為哈哈曲藝社上課,風雨無阻,直到去世。
2011年10月30日,田海龍至今都記得這個日子,丁寶祥等老藝術家和熱愛相聲的小伙兒們一起登上悅來茶館的舞台進行表演,300多個觀眾席坐得滿滿當當。后來,哈哈曲藝社在茶館進行了較長時間的駐場演出,從青澀表演不斷歷練成長。
回應
邊喝茶邊看小戲
品味梨園百年風尚
韓立在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工作了大半輩子,他先是從事舞台管理工作,5年前轉崗到悅來茶館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初,悅來茶館一進門就像是公園一樣敞亮,庭中一口天井直望藍天。”韓立回憶,茶倌們提著長嘴銅壺疾步穿梭在長長的走廊上。茶客們坐在竹椅上翹個二郎腿,要一碗現沖的蓋碗茶,然后邊喝茶邊擺龍門陣。早期的茶客,有蹬三輪車的、做零工的、挑扁擔的,他們愛聽接地氣的川劇,愛聽與他們生活有共鳴的相聲。如今,茶客群體來自各行各業,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
韓立記得,有位80歲的老人,常常和幾個女兒一起來喝茶﹔有位老人患了腦梗,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坐著輪椅來茶館坐坐﹔還有一對中年夫妻,每次10點左右來茶館,看看報紙聊聊天,中午再在華興街附近吃點兒小吃,度過悠閑半日……
“聽說悅來茶館拆了,新建是為了要給廣大戲迷一個良好的觀戲場所。”成都七旬戲迷江國強說,他經常來悅來茶館、錦江劇場看戲,幾十年來對川劇一如既往地支持,常常背個相機,在台下給喜歡的川劇演員拍演出照。
這次改擴建自然也引來不少戲迷的關注。他們不知擴建升級2年時間內,應該去往何處看川劇?修好后的劇院和茶館,是否還有原來的川劇活態傳承的神韻?還有沒有以前的市井味兒?
對此,雷音、陳巧茹回應,目前受疫期影響,所有劇場暫停營業。若以后恢復川劇演出,將會積極聯系城市音樂廳、成都市京劇研究院等場地。
陳巧茹說,新建的悅來茶館內,將保留原有的萬年台等川劇特色演出地,設有包廂、八仙桌,想看折子戲的朋友可在此邊喝茶邊看小戲,品梨園百年風尚。茶館到晚上變臉主題酒吧,博物館與咖啡吧、書吧、主題餐飲共生。“希望戲迷們放下這顆心。”
今年,成都依托歷史格局和風貌保留較好的文化本底,傳承裡坊古巷、三國遺跡、名人故居等歷史文化元素,構建融歷史與時尚於一體的“八街九坊十景”,其中,由皇城壩—華興街—四聖祠街構成的民俗文化展示線,可以探尋老城多元文化歸於煙火生活的民俗體驗場景。升級后的成都川劇藝術中心,將在這條展示線上迎接更多新老戲迷,煥發光彩。
□四川日報記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