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4月22日電 “實施易地搬遷,通過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經濟結構、拓展增收渠道,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是開發式扶貧的重要形式。”近年來,四川省古藺縣按照“五年攻堅、三年實施”總體思路,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聚居點108個,集中安置貧困戶4950戶20727人。由於聚居點群眾生活習慣和思想意識未徹底轉變,搬遷后自我管理能力不強、增收不穩定等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如何治理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問題,古藺縣通過近三年的實踐,逐步探索出了一條有效的治理新路子。
黨建引領,為聚居點管理搭平台
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古藺始終把為民服務作為黨的建設重要內容,通過在易地搬遷聚居點搭建管理服務平台,切實為搬遷群眾謀實事、解民事、化民憂,讓搬遷群眾找到歸屬感。
二郎鎮復陶村聚居點,搬遷戶來自盧山村、玉林村等13個村,共144戶,為了讓搬遷群眾更快適應新環境、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復陶村直接將黨群服務中心搬遷到聚居點。“老百姓有事情,第一個想到就是村上,這裡居住的都是來自全鎮各個村的搬遷戶,回村辦事花錢又花時間,我們搬到這裡來,就是為了群眾出門就能找到組織,減少不必要成本。”在說起聚居點的管理時,復陶村支部書記李俊平說。
雙沙鎮河屯村大榜上聚居點自治管委會主任馬國強退休后沒有選擇退隱的生活,而選擇了忙碌,“我們三個是老百姓投票選起來的,信任既是責任,作為退休干部,我義不容辭。”在談及為何擔任管委會主任時,馬國強老師說:“我們主要通過自籌資金來管理聚居點的環境衛生、路燈照明、維修維護等公益事業,定期組織文化體育、志願服務等公益活動﹔而村“兩委”負責道路建設、綠化管理等重大涉資項目。”
目前,全縣108個聚居點中,30個依據靠近場鎮和產業帶建設的聚居點已全部納入了社區管理﹔78個依據中心村建設的聚居點納入村級管理。
創新機制,為聚居群眾“安居”立矩
貧有千樣,窮有萬種。安置到聚居點的貧困戶曾經大多以散居為主,風俗習慣各異、思想意識不同,古藺堅持將管理制度化、辦事規范化、幫扶常態化,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
古藺鎮王堂村聚居點通過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開設“法德講堂”和“報告質詢會”,圍繞身邊事“以案說法”,揭露身邊不贍養老人、阻工阻路、纏訪鬧訪等亂人、亂事、亂相線索,充分發動村民自治,對其教育、訓誡,並且將“亂象”治理典型案例作為對村民實施法治教育的素材,公開曝光,形成了向善向好的社會風氣。
茅溪鎮醬香苑聚居點通過搭建多元化治理體系,形成“社區主管、公司協管、樓長直管、成員自管”的多元化立體管理體系。社區統籌全面指導居民管理工作,長欣公司開發崗位協助管理交通、環衛等基礎設施,無職黨員認領擔任樓長聯系樓棟,負責按期開展檢查發現、梳理上報、政策宣傳。居民推舉產生小區管理委員會,並參與制定《居民公約》,堅持政府主導、居民主體、民主管理、自我服務的原則,實施小區居民積分管理制度。先天殘疾的肖紅是茅溪鎮醬香苑聚居點的一名貧困戶,以前因身體原因沒有學到安身立命技術,經濟來源全靠政府兜底。2017年搬遷到聚居點后,根據無職黨員幫帶貧困戶制度,作為黨員的摩托車店主王鑫選擇了作他的“幫扶責任人”,手把手教他學修車,每天無償提供午飯,每月還發給他800元,每當提及此事,肖紅總是熱淚盈眶。
古藺縣創新基層治理制度機制,切實把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建設成為凝聚群眾的主心骨,引導群眾自治,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公共服務,為聚居群眾“樂業”賦能
易地搬遷改變的不僅是生活條件更是生活質量。古藺通過摸清群眾底數、了解群眾需求,點對點制定“保姆式”服務清單,讓易地搬遷群眾實現了安居樂業、脫貧致富。
居住在太平鎮潭酒小鎮聚居點的吳磊,一家3口原來擠在破舊房屋裡面,依靠農業生產和就近務工勉強度日。搬遷到聚居點后,管委會通過勞動力信息和就業資源匹配,介紹吳磊就近學開挖掘機,每月能掙4000多元,介紹其妻子到仙潭酒廠車間務工,每月能掙3000元左右,吳磊內心充滿感激的說:“我現在有了新房子、有了穩定工作,每天都能回家照顧孩子,真是太感謝黨委和政府了。”
依托旅游產業建設的黃荊鎮金魚溪聚居點安置貧困戶88戶293人,按住房分區,把貧困戶分成了五個組團,由各組團貧困戶推選出既信得過、又能干的鄰居擔任團長。團長就是村“兩委”與居民間的橋梁,一方面上傳下達,另一方面及時協調處理搬遷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團長楊勇說:“盡管團長沒工資,但大家也樂意干,我們沒花一分錢就從大山裡的木房子搬到現在的樓房,我們更應該用感恩之心回報社會。”
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住房舊貌換新居,群眾脫貧致富展新顏,古藺縣在聚居點管理過程中的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提升,切實解決了貧困戶“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的問題,提升了群眾生活質量,使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冉德君 周潭)
此頁面預覽技術由永中DC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