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雕刻栩栩如生
梁灘河上的福星橋
▲福星橋上龍頭保存完好
梁灘河,全長88公裡,河流發源於九龍坡區走馬鎮廖家溝水庫,游走於縉雲山脈和中梁山脈之間,流經九龍坡、沙坪壩、北碚三區的走馬、白市驛、含谷、西永、土主、歇馬、北溫泉等15個集鎮,最后在北碚毛背坨匯入嘉陵江。沿著梁灘河流域,有不少的老石橋橫跨。僅在西永境內的流域,至今還保留著多座古橋,靜靜地訴說著光陰往事。日前,梁灘河綜合整治工程啟動,河上的古橋引來關注。
老石橋至今可見龍頭龍尾
在梁灘河西永段,還保留著3座建於清代的古橋,自上而下分別為童善橋、福星橋和茶店橋,成為梁灘河流域古道交通與商貿繁榮的見証。
童善橋所在的地方,即為西永街道童善橋村。史料記載,童善橋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為三孔石拱橋,長20余米。福星橋位於童善橋下游約1公裡處,地屬中柱村。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81年),光緒十四年(1888年)修補,三孔石橋,長約17米。記者看到,石橋上游端有石刻的一對龍頭高昂,氣勢雄渾,至今保存完好﹔在下游端,石刻的龍尾栩栩如生,其中有處龍尾已損壞。“這個石橋有些年代了,以前旁邊這裡就有個菜市場,是很多人來來往往過河買菜的必經之路。現在菜市場沒有了,石橋人氣也少了很多。”附近居民張軍輝告訴記者,小時候,石橋是他兒時的樂園。他回憶,那時大人們常常會在河邊洗衣,小孩們夏天在河邊洗澡玩耍。
一座因茶鋪而成名的石橋
茶店橋位於西永街道辦事處附近,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為三孔石橋,是成渝古道西北路(民間稱東小路)跨越梁灘河的重要交通設施。“茶店橋得名源於當年橋頭有一家專門為行人提供茶水的店鋪。”重慶文史專家曾傳宜介紹,如今,茶店橋早已沒有了茶鋪,但這個地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記者了解到,茶店橋靠中梁山一側的橋頭,沿河而建的石堡坎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形制,幾棵枝繁葉茂的黃葛樹扎根在堡坎的石縫間,頑強地生長,用濃密的綠蔭,為過往的行人投下一片清涼。
趙爽是個愛拍古橋的重慶90后,至今拍過的重慶古橋已有幾百座,他也曾多次拍攝茶店橋。“古時以重慶老城區(通遠門到朝天門之間)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有多條古道。其中最知名的是往西到成都的成渝古道,包括東大路和東小路。”趙爽介紹,“東大路”和“東小路”都是從通遠門出發到佛圖關,然后從佛圖關分道。這兩條路在今天四川簡陽又合為一處,經過龍泉驛,終點在成都迎暉門。兩條道在明清時期十分繁盛。
“東大路”知名度要高一些,被譽為最早的“成渝高速”。相對於“東大路”,“東小路”就像民間小道,這條路在佛圖關和“東大路”分道后,經六店子、小龍坎、歌樂山三百梯、高店子、西永、虎溪、璧山、銅梁后進入四川境內。
11公裡人文景觀生態廊道
據了解,梁灘河曾因周邊缺乏污水收集管網,生產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水體受到破壞。為改善水質,重慶高新區今年啟動開展城市內河綜合整治。綜合整治示范段起於龍華路,止於白含污水處理廠,長約3.2公裡,主要從截污控源、行洪能力提升、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修復四個方面綜合規劃建設,預計明年8月建成。
據了解,梁灘河不僅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基礎,還有古鎮、古寨、古橋、古木、革命遺址及水利渡槽等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資源,通過保護性開發建設,將打造一條集人文、自然為一體的11公裡的人文景觀生態廊道。“梁灘河沿線的童善橋、復興橋、茶店橋,大多修建於清朝時期,對這些古石橋適當修復開發,即可形成‘橋下流水、橋上行人’的人文風景線。”重慶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周小平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