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畫裡 他們刻下了神秘信息

2020年04月17日07:35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岩畫裡 他們刻下了神秘信息

  石渠岩畫帶著濃郁的高原風。省考古院供圖

  3月底,瀘州古藺的深山溶洞中發現古生物化石和“岩畫”,引發公眾關注。“岩畫”是一幅“三魚共頭”的圖案。它是古老的岩畫,還是近現代穴居洞內的人們所作,還需專家研究証實。

  不過,岩畫已在四川甘孜、阿壩、涼山以及川南等地屢有發現。它們或刻於蒼莽高原的巨石,或繪於擱置懸棺的絕壁,風格粗獷古朴、內容豐富多彩,年代從兩三千年前綿延至數百年前。這些古人生存活動與文化習俗留下的神秘信息,也成為四川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

  一

  四川最早發現的岩畫是僰人所繪?

  宜賓珙縣、興文等地,壁立千仞的懸崖上,數百具棺木高高擱置在半腰位置,這便是神秘的“僰人懸棺”。在珙縣懸棺的核心區麻塘壩,站在絕壁之下仰望,會看到幾十米甚至百米之上的地方除了懸棺,還有許多紅色、白色顏料繪制的圖形,它們被稱為“僰人岩畫”。迄今為止,初步統計的僰人岩畫多達200余幅。

  “僰人岩畫在近百年前就已被發現。”中國岩畫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考古系原主任李永憲教授介紹。1935年,當時在華西協合大學供職的美國學者葛維漢曾赴珙縣調查。他在《川南的“白人墳”》裡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另一使作者感到極大驚奇的,是在非常接近白人墳的岩面上有許多岩畫。”他認為“它們似乎不是美術作品,可能是放棺的人所畫的。”自此,僰人岩畫開始進入學界視野。

  僰人岩畫都有哪些內容?上世紀70年代,四川考古工作者對懸棺及岩畫開展了一系列調查。他們攀上懸崖峭壁,對珙縣麻塘壩螃蟹溪兩側的20多處山崖反復搜尋,在“棺材鋪”“九盞燈”等山岩絕壁處發現了用顏料涂繪的大量岩畫。

  岩畫大多呈現出鮮艷的紅色,少數白色,有的色澤如新。珙縣文旅局副局長范玉洪說,岩畫大多畫在懸棺周圍的岩壁和岩框上,線條粗獷卻傳神,圖案極富變化和動感。“九盞燈”處的60多幅岩畫中,可以看到牽馬放牧、舞蹈球戲、踢毽娛樂的圖案。更多處的岩畫中,還有太陽徽、三角形、車輪、太極圖等圖像以及一些三角形堆壘和正方形堆壘組成的組合圖和奇形符號。它們看似線條稚拙,卻有一股簡潔的生命活力。

  僰人岩畫究竟為何人所繪?和懸棺共置一處又有何寓意?有學者認為,那些躍馬戰場的圖案,或許是張大死者威望﹔舞蹈釣魚等,則是墓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們反映的都是繪畫者的精神世界。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僰人的族屬問題至今在學術界尚無定論,岩畫的更多秘密還將隨著研究的深入才能最終揭開。

  二

  川西高原刻下游牧文化畫卷

  如果說僰人岩畫還只是中國南方古代農業部落的手筆,那麼在青藏高原東緣的四川甘孜、阿壩兩地發現的岩畫,就展現出高原游牧文化的氣息。專家推斷,這批岩畫的時代從公元前一千年延續到公元800年前后,大量牦牛、鹿、羊、鷹的形象,揭開了高原古代游牧民的生活畫卷。

  1999年,阿壩馬爾康的莫斯都村村民在搭建“看花節”帳篷時,發現了莫斯都岩畫。在一塊巨大的岩石上,古人琢刻出抽象的人以及狗、羊、牛等圖像,還刻畫出幾個像“眼睛”的日月符號。2012年,李永憲等專家前往莫斯都考察,他們推測岩畫的年代在距今3000年至2000年之間。

  此后,更多和游牧文化有關的岩畫在川西高原被發現。2019年夏天,李永憲等專家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石渠縣調查,記錄的岩畫多達十處。

  這裡的岩畫多琢刻於雅礱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兩側,岩面距離地面高1米至數米,既有成群的動物圖像,也有少數人形的“神靈”和符號,有的岩畫已被現代藏文文字覆蓋。

  李永憲說,中國境內的岩畫大致可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方岩畫多以色彩涂繪為主,主要是古代農業部族的遺存,川南的僰人岩畫就是其中一個類型。而北方岩畫主要以刻、琢、鑿的圖像為主,表現畜牧與狩獵的內容為多。在石渠阿日扎鄉加彥貢瑪曲河畔一片裸露的岩石上,就可以看到密集的琢點所刻畫的40余個岩畫圖像,有體形巨大的虎(或豹),有手持武器正在搏擊的武士,有體型肥碩的牦牛,也有奔跑的公鹿,還有策馬飛奔的騎者……

  雖然青藏高原岩畫屬於北方岩畫系統,但專家們也發現了個中的些許區別。“例如寧夏賀蘭山、新疆阿爾泰、內蒙古陰山等岩畫中的動物以羊、馬為多,但在青藏高原岩畫中則是牦牛佔絕大多數。”李永憲說,這就能看出兩地畜牧文化的不同,“因為青藏高原的牧業是以牦牛為生活的重要資源,那些鹿也可能作為馴養動物。有些岩畫和周圍發現的古墓葬、居住遺址共處一地,這就可能幫助我們從考古學的角度去認識川西高原古代游牧部族的生產、生活,以及早期宗教、神靈信仰等諸多歷史文化的區域性特點。”

  三

  如何讓古代岩畫走進當代?

  當賀蘭山岩畫已成為全國著名風景區,當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當選為“世界文化遺產”,吸引著源源不斷的游客,藏在深閨的四川岩畫,又能以何種方式走進公眾?

  李永憲說,四川除了僰人岩畫和甘孜、阿壩等地的高原岩畫,在大涼山的昭覺、美姑等地也有岩刻畫分布,它們大多地處偏僻的山溝,外界關注並不多。昭覺縣博什瓦黑石刻岩畫,就刻在高山密林中的16塊天然巨石上,畫面面積達到440平方米,是南詔大理時期一處重要的圖像遺存,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在與雲南一江之隔的甘孜亞丁的金沙江岸岩壁上,也發現了部分岩畫。曾有中外專家考察過雲南金沙江畔的崖壁岩畫,分析認為其年代早在距今2萬年前,它們很可能代表著迄今所知中國最古老的岩畫。

  岩畫風格神秘古朴,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如何將其轉化為公眾感興趣的旅游資源?

  為再現“石刻藝術王國”,石渠已對當地岩畫進行了大量野外調查和保護工作,希望它能與當地發現的唐蕃古道古代摩崖造像等一起,成為石渠的文化新名片。參與石渠岩畫調查的專家們則認為,針對岩畫的利用和闡釋,還應做更多研究工作。

  李永憲則認為,寧夏賀蘭山岩畫的“整體包裝”或許值得借鑒。在這裡,游人不僅能從這片蒼涼的岩石上追尋到古拙蒼勁的岩畫,還能欣賞到根據岩畫內容創作的實景演出,以及韓美林藝術館借由古代岩畫衍生的現代美術作品。此外,岩畫在這裡有專門的研究部門,也有相關的文創公司開發衍生產品。“四川岩畫的多樣性,是我們認知古代四川的歷史資料,當然也可以轉化為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讓公眾得以感知中華民族的多樣化歷史。”(四川日報記者 吳曉鈴)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