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恐龍博物館鎮館之寶曾骨折

2020年04月17日07:32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自貢恐龍博物館 鎮館之寶曾骨折

  和平永川龍。自貢恐龍博物館供圖

  自貢恐龍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珍貴恐龍化石而位列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和平永川龍”“四川巨棘龍”“太白華陽龍”等恐龍化石,讓人恍如穿越侏羅紀。

  近日,以郝寶鞘為首的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課題小組在英國SCI期刊《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恐龍化石骨折的不同類型》科研論文,分析了“和平永川龍”“四川巨棘龍”兩種化石的不同骨折類型,還診斷出這兩個龐然大物骨折的原因。

  網紅恐龍化石 本尊曾遭遇骨折

  在自貢恐龍博物館,“和平永川龍”“四川巨棘龍”都屬於網紅級的恐龍化石。1985年,自貢和平鄉村民修建房屋時發現了幾塊恐龍的尾椎化石,上報自貢恐龍博物館。此后,自貢恐龍博物館採集修理,獲得一具完整的肉食龍骨架。1992年,這件化石研究命名為“和平永川龍”。這件標本骨架保存完整度高,其中的頭骨保存情況是世界級的。尖銳呈匕首狀的牙齒,讓人清晰感受到這種大型食肉類恐龍的威風。

  同一年,自貢市沿灘區仲權鄉銀河村四隊村民甘學良、彭久禮在修建水塘時也發現化石,自貢恐龍博物館此后採得一具較完整的劍龍骨架化石——四川巨棘龍。它保存有世界首例劍龍類的皮膚印痕化石和原位保存的“副肩棘”結構。

  在此后多年的研究中,博物館工作人員發現:這兩件恐龍標本的本尊,可能出現過骨科疾病問題。

  郝寶鞘說,“和平永川龍”的標本中,兩個肩胛骨保存完好,但左肩胛骨出現了明顯的骨質增生現象。“四川巨棘龍”左右股骨保存完整,但左股骨在形態上也存在明顯的病理特征。

  “有病”的化石標本是動物受傷后繼續生存、骨骼發生病變現象,骨瘤、骨疽、骨痂、骨髓炎、寄生病、脊椎變形等,都可能造成骨骼的病變。這種古病理狀態主要見於恐龍、哺乳動物化石這樣大型的脊椎動物中。

  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和平永川龍”和“四川巨棘龍”,在研究人員看來,應該是骨折過。

  高科技助力 揭開恐龍“難掩的痛”

  兩個侏羅紀時代的龐然大物,究竟受到過怎樣的傷害呢?

  郝寶鞘說,針對化石骨病的研究,最初都局限於形態學描述,或者採用骨組織學的方式進行研究,這種研究說服力不足且破壞化石結構。隨著科技的發展,有學者利用CT掃描來解釋恐龍的病理現象。CT掃描主要特點是可以對化石內部的結構進行觀察,且對化石本身沒有任何損傷。但傳統CT存在精度不高,對研究材料的大小有限制,尤其是對於應用在恐龍股骨、肩胛骨等這類大型的化石標本上存在困難,且相關研究主要依據斷層掃描圖像的觀察,缺乏數據上的証據支持。

  此后,課題小組同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馮浩副主任醫師、趙志強主治醫師等合作,利用不會破壞化石的能譜CT掃描化石標本,獲得病理圖像和數據。利用圖像和數據更客觀科學地解釋了恐龍骨骼的病理現象。

  郝寶鞘說,課題小組從外部形態、CT圖像和能譜數據三個方面討論了兩者骨病的不同。研究証實:“和平永川龍”外部具有明顯的蜂窩狀骨痂,符合外傷骨折后愈合時的狀態。“四川巨棘龍”骨干表面光滑,沒有骨痂結構﹔能譜圖像顯示病變區有很多的陰影囊腔結構,而且能譜數據顯示病變區數值不同於正常的骨髓質和骨皮質。學者推測,動脈瘤樣骨囊腫或者骨巨細胞瘤可能是它所得的骨病。

  課題小組認為,“和平永川龍”屬於外傷性骨折,而“四川巨棘龍”為病理性骨折。

  郝寶鞘說,利用先進儀器進行病理的研究是一個學科融合的方向。下一步,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團隊將與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與交流,以促進對恐龍化石更好地研究與保護。(四川日報記者吳曉鈴)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