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4月10日電 (王軍)今日,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獲悉,日前《成都高新區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2020-2021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出爐,其中一項成都高新首創的改革舉措引發關注。
為進一步幫助企業紓解難題,《行動方案》提出:完善聯合甄審機制,探索設立營商環境甄審室,暢通建議、咨詢、投訴渠道,創新政企互動機制。
“長期以來,企業反映的跨部門跨領域難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使得企業獲得感大打折扣。同時,一些涉及優化營商環境的跨部門改革舉措執行落地也存在‘空檔’。”成都高新區網絡理政辦工作人員介紹,探索建立優化營商環境甄審機制,就是要打通體制機制壁壘,搭建政企平等溝通對話平台,以更優的營商環境護航高質量發展。
從1.0到如今的2.0版《行動方案》,成都高新區營商環境改革力度越來越大、步子越邁越深,而以優化營商環境甄審機制為代表的系列創新舉措,正勾勒出一條立足地方實踐的高新特色改革路徑。
解痛點治“頑疾” 跨部門會商解決企業難題
制度的生命力就在於落地執行。在成都高新區此次出台的《行動方案》中,以構建優化營商環境甄審機制為突破,探索架構起訴求解決、紓困企業、優化營商環境的體制機制,成為改革創新一大亮點。
根據《行動方案》要求,在探索建立優化營商環境甄審機制方面,成都高新區要設立營商環境甄審室,以部門會商共審的形式協調解決市場主體反映的復雜疑難問題。
一方面聚焦企業關切,及時協調解決市場主體訴求﹔另一方面,堅持“刀刃向內”,主動革新政府部門的工作機制和服務質效。在前期實踐過程中,這項高新首創的改革舉措已經初顯成效。
此前,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權屬証明文件缺失,一家企業在成都高新區辦理報規報建流程中受阻。
了解情況后,成都高新區立即組織規劃、建設、社會事業等相關部門聯合召開甄審會議,讓多個部門負責人與企業面對面溝通,共商解決方案。最終,在跨部門會商共審的甄審機制下,企業訴求得到了及時解決。
又比如,在辦理建筑施工許可環節,涉及部門多、專業性強、報批周期長等特點,導致體制機制性問題十分突出。
為此,成都高新區聯合經濟運行、生態環城以及市政公服企業等多方,組建指標提升工作專班,聯合甄審、逐項梳理工作全流程,將一般社會投資項目壓縮至60個工作日、小型低風險項目壓縮至25個工作日,進一步縮短了成都高新區辦理建筑施工許可的審批時限。
“究其原因,這些問題是各職能部門之間缺乏連貫性和交融整合所致。”成都高新區網絡理政辦相關負責人分析,“‘放管服’改革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同部門或政策之間銜接的‘真空’地帶。‘甄審室’的設立,就有利於打破這種體制機制壁壘,打造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的營商環境。”
全流程保障政策落實 切實提升企業獲得感
改革目標與路徑已定,如何保障政策落地的高效、精准?
首先,成都高新區明確了甄審機制的工作流程。從甄別問題研究解決方案到召集聯合甄審會議、出具甄別審查意見書,再到領導小組會議確認行政效力、后續監督執行……每一個環節均有明晰的目標和任務分工。
為了更加有力地解決“疑難雜症”、壓實責任分工,成都高新區還建立了高位甄審調度機制。在這一機制下,企業反映的一般性問題由成都高新區營商環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持甄別審查,重大疑難雜症事項則由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分管委領導主持甄別審查。針對專業性問題,還可邀請律師、智庫專家等提供專業建議。
記者了解到,為提升政策執行力度,甄審機制要求,在聯合甄審會議結束后2個工作日內,應當出具甄別審查意見書,並寫明甄審結果和作出甄審的理由。同時,加強對甄別審查意見書確定事項的目標督查,以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據了解,成都高新區優化營商環境甄審機制目前已協調解決28項“疑難雜症”,涉及企業開辦“准入不准營”、優惠政策申報兌現難、企業融資難、環保執法“一刀切”、企業信用修復等領域,企業滿意率達100%,改革成果獲得高度認可。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以具體問題和案例為切入點舉一反三,從單個案例帶動一類問題的解決,從而形成制度化解決方案,推動新一輪營商環境改革下深水、顯實效,切實提升企業獲得感。”成都高新區網絡理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