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折扇:跨越300年的京津之約

2020年04月10日09:2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楊柳青折扇:跨越300年的京津之約

  徐廣華的扇庄在天津古文化街。他在扇庄制扇,工作台旁有時一坐就是大半天。北京日報記者 鄧偉攝

  “折扇有風,韻從東來。”一把折扇將古今工藝的美學盡藏其中。開之則用,合之則藏,折扇可以用來扇風納涼,還是文人墨客把玩之物。天津楊柳青折扇成為北派制扇工藝的代表。2016年,楊柳青折扇制作工藝被列入天津市西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小小的折扇背后還包含著京津兩座城跨越300年的一段傳承佳話。

  西青區楊柳青鎮歷史沉積久遠,文化底蘊深厚。明清時期,這裡是運河漕運重要樞紐,成為中國北方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商業繁榮,被譽為北國小江南、沽上小揚州,坊間也流傳著“先有楊柳青,后有天津衛”之說。楊柳青鎮有豐富民間藝術,以“楊柳青年畫”馳名。楊柳青剪紙、風箏、磚雕、石刻和民間花會也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瑰寶。

  楊柳青折扇也由年畫派生出來。楊柳青折扇第六代傳承人徐廣華告訴記者,楊柳青折扇的創始人便是楊柳青年畫的畫師戴廉增。乾隆二十六年,戴廉增在北京東打磨廠建立了扇畫庄。他用高檔湘妃竹做扇骨、楊柳青年畫做扇面,制作成扇,很受歡迎,當時的制作經銷人員就有上百人。

  進入現代以后,這項技藝接近失傳。徐廣華以前是天津市的國企工人,閑暇之余經常到天津沈陽道古玩市場選購自己喜愛的物件。一次,他無意間被一把精美的竹扇所吸引,不覺駐足觀看,這一看便開啟了他與折扇間的不解之緣。他買來相關書籍,一有時間便投入其中研究學習。

  2008年,徐廣華前往北京拜師,他開始向北派制扇藝人鄭高學藝。辭掉工作、背井離鄉,讓徐廣華的生活非常艱難,但靠著堅持和勤奮,在師傅的指點下,徐廣華的制扇技藝不斷提高,三年后,他學有所成,回到家鄉,在天津開辦了扇緣居扇庄。2016年,楊柳青折扇技藝入列天津市西青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徐廣華成了該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他對記者說,“300年前,天津人在北京創設了這項技藝。如今我把它又帶回天津了。”

  每年白露前后,徐廣華便要去南方選竹,浙江安吉、安徽六安的竹農會特意留出生長了四五年的毛竹。選竹子的標准也十分苛刻,單節要大於40厘米,直徑應超過20厘米。選100來根竹子,截成1.2米至1.4米的竹段再放水煮,達到防虫效果。等到拿回來后,還要在通風陰涼的地方放置三四年。

  楊柳青折扇做工精良而講究,光是一把扇骨的完成就需要經過選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步的操作無不考究。折扇講究扇骨之美,而折扇制作尤以扇骨制作工藝難度最高。扇骨是精華,扇骨由兩根大骨和十幾根小骨組成,小骨必須做到完全一樣。每根小骨都要磨上萬次,一不小心就會劃傷手指。“這制扇考驗的不僅是手藝人的手藝,更多的還有耐心。”徐廣華講道。

  楊柳青折扇制作技藝精巧,作品盡顯古雅之風,大氣疏朗。徐廣華制作的折扇正是如此。扇庄中所售折扇大都是徐廣華親手所制。店內陳列著大小上百把折扇,各式各樣的扇骨琳琅滿目,扇頭的造型也是多種多樣。有的似梅花,有的似馬蹄,有的鑲嵌玳瑁,有的鑲嵌貝殼,有的鑲嵌烏木,有的鑲嵌象牙,每一款都精美絕倫、妙不可言。多年來,徐廣華多次參加在北京和上海舉行的文房四寶展,並與南派制扇名家交流技藝,不斷將南派工藝的細膩融入楊柳青折扇制作工藝中,把楊柳青折扇制作工藝推向了新的藝術高峰。

  做扇時,年過不惑的徐廣華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工作台前,有時一坐就是大半天。每一把扇子的完成,都是一次與時間的對話,沉靜而專注,使得每一把扇子都盡善盡美,彌足珍貴。(北京日報記者 李如意)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