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層馬路
▲嘉陵新路44號建筑
▲軌道列車從步道頂上穿過
位於李子壩正街附近三層馬路起點
2018年入選重慶新10景的渝中三層馬路,既濃縮了重慶的精華與靈氣,又兼具人間煙火和魔幻氣質,更連接了城市的記憶和創新。渝中區政府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現三層馬路老街區首開區開街運營。“三層馬路”在哪?建設進度如何?它有什麼打卡點?近日,記者特意到“三層馬路”進行打探,為讀者解開這些疑問。
軌道列車從步道上穿過
“三層馬路”面對嘉陵江,背靠鵝嶺,泛指李子壩岔路口到鵝嶺正街貳廠文創公園。由於山城地形地勢,層層而上的盤山公路從山底蜿蜒到山頂鵝嶺正街,加上這一帶背山望江,軌道列車從山腰穿過,近年來,這裡成了李子壩一帶比較受追捧的旅游線路。
近日,記者走進“三層馬路”,層層馬路之間打造的步道已基本完工,步道沿線還增加了不少導視牌和文化景觀、休閑平台。步道蜿蜒曲折,尤其在春天,漫步於步道之間,欣賞著沿途盛開的山花,讓你心曠神怡。值得一提的是,新改造提升的步道位於軌道交通2號線李子壩站和佛圖關站之間,通過步道,不僅可以和位於“三層馬路”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的軌道列車近距離接觸,也可以進入“三層馬路”中間的咖啡館、茶水點俯瞰嘉陵江江景。
記者看到,這一段步道最近處離軌道線不到2米,每隔幾分鐘就有一列軌道列車從頭上疾馳而過。在步道上一個與軌道線平行的休閑平台上,正在拍照的李穎女士告訴記者,這裡不僅可以近距離拍攝軌道列車,還可以拍攝身后的嘉陵江景。
老建筑是步道沿線亮點
“三層馬路”除了地形地勢“很重慶”,這一片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能讓你感受到“很重慶”的文化和內涵。比如近百年的名人故居公館,除了“三層馬路”起點位置李子壩公園內的高公館、李根固舊居、劉湘公館、交通銀行舊址建筑群,“三層馬路”還散落著孫科的圓廬、史迪威將軍故
居、吳鐵城公館舊址、徐遠舉舊居等。
記者看到,在李子壩正街路邊,位於“三層馬路”起點附近的覺園、覺廬建筑改造工程項目已接近尾聲。這兩棟看上去“坑坑窪窪”的老建筑外牆是採用了燕窩泥拉毛,體現了20世紀30年代的建筑技術、規劃手法和建筑風格。而在“三層馬路”山腰處,緊鄰軌道交通2號線的嘉陵新路44號建筑已撤掉施工圍擋,青磚灰瓦的老建筑顯得古朴大方,別有一番風味。據渝中區文管所資料顯示,嘉陵新路44號建筑是結合坡降度依山而建的磚木結構老建筑,室內原為木質地板及梯道,還有壁爐,抗戰時期,一位德國銀行家曾在此居住。此建筑雖無詳細的歷史資料可考,但是建筑為典型的民國時期折中主義建筑,結合山坡地形依山而建,對研究重慶山城老建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建筑周邊還有孔祥熙公館、孫科公館、徐遠舉公館、史迪威將軍故居等,對研究當地歷史背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外,在第二層和第三層馬路之間,很多居民區之間的石梯坎也進行了提檔升級,游客可以根據導視牌,漫步於步道之間登上鵝嶺正街抵達貳廠、鵝嶺公園等。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改造現有步道和新建步道,實現了三層馬路區域內有效串聯,也實現了人車分流。
首開區將打造一流的智能街區
記者從渝中區了解到,今年1月,三層馬路首開區項目運營方和有關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將合作把“三層馬路首開區”打造成國內一流智能街區。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整個三層馬路首開區項目建筑規模約5000平方米,包括特色美食以及文化產品、文創產品集合展示區、文化集合空間+獨立書店、互聯網大數據+智慧網紅餐飲、體感互動娛樂、全息光影智能體驗街區等,著力打造“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間”。未來,商業運營方可以體驗到智能商業管理的便捷,實現街區管理的智能化、數據化外,用戶也能獲得國內先進的智能服務體驗。(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何浩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