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

——記第六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趙家驥

吳詩玉

2020年04月03日10:36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18年的冬天較往年寒冷,不時的陰雨更添幾分冬日的寒意。12月中旬的一個星期天,終於放晴了,一輪暖陽照射下來,舒坦又愜意,峨眉山市第三中學(簡稱“峨眉三中”)校長孫碧英覺得這冬日晴天難得,便給學校的張志軍老師打了個電話,叫她安排一輛車,並通知學校科創電教研究室的主任張建鑫,“趁著今天天氣好,我們開車去沙灣區軫溪鄉的二峨山尋找‘輪鐘花’。”這是他們學校的“種植園”科創活動科教團隊在近期的探討研究中,搜尋到的一種富含花青素的植物。她也曾帶隊去峨眉山中尋找了兩個季節,沒有找到,卻在尋找的過程得到知情者提供的訊息:二峨山上有這種植物,“今天不正好是個時機嗎?”

孫碧英安排妥當車輛與探險隊員后,在整理行包時一下子就想到了她敬愛的導師——趙家驥。她記得趙老師在深度參與峨眉三中的科技創新教育實踐指導工作時,曾講過:理論付諸實踐的關鍵在於探索,取得第一手資料是開始科學研究的根本。她立即拿出手機撥通了趙老師的電話:“老師,我們今天去沙灣軫溪的山上尋找‘輪鐘花’,您上次說找到線索通知您,您今天有沒有時間去?”正在書桌前讀書寫筆記的趙家驥接到孫碧英的電話后說:“你們不簡單呢!這麼快就找到‘輪鐘花’的線索了。好的,我也想去‘輪鐘花’生長的環境實地考察一下。”趙家驥想了一下說:“你們從峨眉山出發,我從樂山這邊出發,看在什麼地方會合?”孫碧英聽見趙老師要一同去尋花探險,特別高興,可以又一次聆聽到老師的實踐教學了:“老師,我們到軫溪山上的譚壩鄉會合吧!不見不出發。”

此刻的孫碧英完全忘記了趙家驥已是一位年過八十的耄耋老人,他們心中隻有學校的科技創新課題,兩位都是教育戰線的拼命三郎!

在孫碧英的帶領下,他們在泥濘的山區公路上時走時停,看見類似“輪鐘花”科普圖樣的植物即停下車來,鑽進樹叢之中,濕漉漉的樹葉,早已浸濕他們的外衣。在二峨山深處搜尋了大半天,終於在一處茂密的灌木叢中,按圖索驥地尋找到了“輪鐘花”的野生樣株,並成功地將其移植到了峨眉三中的“種植園”裡。(我去採訪孫校長當天,她引著我去觀摩了這株“輪鐘花”。)趙家驥在認真觀察花株后,拍了很多照片,並感慨地說:“天公不負有心人。我就喜歡你們這樣的態度,面對難題,堅韌不拔地鑽研。唯有這樣的精神,才有可能創出成果。今天不虛此行,等你們回校將‘輪鐘花’培育成活了,我再到學校與同學們一道探討其中科創的亮點。”

看著趙家驥稀泥裹滿的鞋幫,賣力地挪步的身影,孫碧英才驚覺:“老師,今天真辛苦您了!其實我不應該驚動您老人家的!現在要下山了,我反倒有些擔心起來。”“哈哈哈哈”,趙老師一陣爽朗的笑聲后說:“小孫呀!你有科技課題就通知我,是真的了解老師了,我來參加這樣的田野調研,感到很充實和開心。這就是我一直以來做事的風格,認真精研,決不馬虎,今天不就是一堂生動的科學實踐的探索課嗎?”“是的,是的,有您的參與和指導,我們做什麼事都感到有堅強的后盾,有方向感!”

當兩輛車在豐都廟分開時,孫碧英的眼中,早已噙滿了淚水。她感激有這樣的好老師手把手地指導和面對面地幫助,既學到許多現實而有用的教育知識,也對趙老師的無私奉獻銘感於心。

孫碧英是一位女校長,但她做事風風火火,工作上干練潑辣,是一位“女漢子”。她曾在大山深處的龍池中學任教,擔任校長期間將一所鄉鎮學校治理成為峨眉山的優秀學校,並因此於2009年秋季被市教育局調到了“天下名山”腳下的峨眉山市峨山鎮初級中學(下稱“峨山中學”)擔任校長。當時的峨山中學因生源不足,教學質量不佳,瀕臨撤並。去了以后,孫碧英努力了兩年,起色也不大。在峨眉山市的一次中學教學研討會上,孫碧英了解到峨眉三中開展青少年科研創新實踐活動,帶領一批又一批的中學生走進科普研究的領域,取得教學與科研成果雙豐收的喜人成績。孫碧英與峨眉三中負責開展該項工作的教師張曉容是眉山老鄉,彼此較為熟悉。利用一個周末的時間,孫碧英主動請張曉容老師到峨山中學指導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活動。當張曉容認真考察了峨山中學的現狀后,開誠布公地對孫校長說:“峨山中學的窘狀,不是我的個人能力能改變的,我的導師趙家驥先生應該有可行的辦法,不如我們一起去樂山拜訪趙老師,請他給你們學校把脈開方如何?”當孫碧英聽張曉容介紹到趙家驥老師時,心中一動,她早已聽聞趙家驥的“大名”,他不僅是樂山教育界的老領導,而且在國內教育界聞名遐邇,是一位貨真價實的教育專家。

趙家驥在家中熱情接待了帶著問題上門的峨山中學校長孫碧英,在聽完孫碧英的介紹后,就對孫碧英講:“峨眉山可是一座寶山喲!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你校的科技創新可以從這裡著手。”孫碧英回到峨山中學后,立即遴選出一塊可以種植的土地,開辟建設了“太空種植園”,利用周末或科技創新課時,組織學生走進峨眉山的大山深處,尋找當下亟待研究的植物品種,並將其移栽在學校的種植園內,讓學生深耕淺培,裁枝剪葉,澆水施肥。每一次的觀察與實踐,都做好詳盡的筆記,讓孩子們與植物共同生長,都在陽光雨露下結出碩果。這其中有一位叫王夢玲的女學生,家住在二峨半山中的惠鄰村,那裡海拔較高,植被茂盛。她自小隨打工的父母在外漂泊,直到讀初中時才被送回家鄉入讀峨山中學。剛剛回到家鄉的小女生,怯生生的,因跟同鄉同村的小伙伴不熟,變得內向、寡言,學習成績也一度跟不上。但王夢玲是個內心篤定、意志堅強的女孩子,在孫碧英的關注下,她被點名進入科技創新小組參加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但融入集體的狀態並不好。當趙家驥到學校開講座時,孫碧英將這個學生的情況向趙家驥做了重點介紹,趙家驥問王夢玲進入科技創新小組后,有沒有在做什麼科創項目,孫碧英回答說:“現在參加小組集體活動,沒有個人項目。我去叫她來辦公室,您啟發啟發她?”趙家驥微微一笑地說:“不用,我自己下去找她。”在孫碧英的引領下,趙家驥在科創活動室看到了王夢玲,孫碧英對王夢玲說:“這位是從樂山來的老專家趙爺爺。”王夢玲禮貌地叫了一聲:“趙爺爺好!”趙家驥笑容滿面道:“王夢玲同學好!”然后從一些簡單的問題開始,與王夢玲交談起來,並告訴王夢玲她家鄉的大山深處中可能會有一種叫“密毛蒿”的植物,是攻克癌症的一種原料藥,很珍稀,值得研究,還鼓勵王夢玲利用周末的時間嘗試自己尋找。后來他還很細心地幫王夢玲查找有關“密毛蒿”的資料,讓她邊學習邊研究。

一株隱於大山深處的野生植物,觸發了一位少女渴求知識的欲望。從初二開始,王夢玲在趙爺爺的悉心輔導之下,逐漸找到了正確的做科研的方法,漸漸地恢復了人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而她的“密毛蒿”研究也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科研成果。經過峨眉、樂山、四川層層上報到中國科協,這項成果被認定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科技創新成果”。王夢玲因這項成果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生物類二等獎。因此,在2014年8月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會”,受到劉延東同志的接見並合影留念。趙家驥的努力成就了一個孩子收獲成長的果實,趙家驥的奉獻照亮了一個孩子成才的路。在趙家驥會心的微笑裡,王夢玲的學習成績一路提高,初中畢業考進了國家級重點中學——峨眉二中,並在高中三年后超過一本線,被洛陽科技大學錄取,她至今仍在喜愛的科學海洋裡遨游。

孫碧英校長在趙家驥的指導下,躬親實踐,經過幾年的努力帶領師生創建了“課內自主學習、課外自主創新發展”的雙自主育人模式,讓峨山中學發生了巨大變化。2012年以后學生中考成績明顯提升,考上峨眉二中、樂山一中這樣重點中學的學生數量也有大幅增加。當校風校貌得到改善以后,峨山中學的教學和科技創新成果獲得了多方面的認可。2012年11月,中科院的一位院士親切接見了峨山中學牟宇、林佳怡、李佳琪、丁夢麗、李文玉等五位同學﹔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成都師范學院教授姚文忠,在趙家驥的陪同下,來到峨山中學現場指導同學們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2013年7月,省科協有關領導也來到峨山中學,在考察並贊揚了學校的科技創新項目后,在簡陋的“太空種植園”前與參加實踐活動的師生合影留念﹔2014年,原四川省副省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韓邦彥走進峨山中學校園,參觀考察后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校園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堅持科創與學習兩不誤,成長成為有用人才。峨山中學還曾有五名學生被評聘為“中國少年科學院”預備小院士、小研究員。

峨山中學如今聲名遠播,誰還記得2011年以前的峨山中學,曾是一所問題學校?甚至一度傳聞隻要學校外發生了治安案件,當地派出所會徑直奔向學校尋找嫌疑人,社會上還流傳著“想讀書的都走了,混日子的來了”等不良傳言。當孫碧英來到這所學校任校長后,強烈的責任感燒灼著她的內心,她努力尋求改變峨山中學現狀的辦法,終於在趙家驥的教學指導下,通過開展校園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拯救了一所瀕於撤並的初級中學,讓它鳳凰涅槃一樣綻放出嶄新的生命力,讓當年喊出的“名山腳下建名校”的口號成為現實。

《教育導報》於2014年8月以整版宣傳了峨山中學改革經驗﹔《中國教育報》於2014年11月24日以頭版頭條宣傳報道孫碧英校長的先進辦學理念和辦學實踐。而這背后更離不開趙家驥對青年教師的悉心指導和對青少年的關愛幫扶。

2014年秋季,孫碧英從峨山中學調進縣城,擔任峨眉山市第三中學的校長。這也是一所初級中學,孫碧英將在峨山中學開展科技創新教育實踐的經驗帶到了峨眉三中,並在學校的一個偏僻圍牆下開辟出了一個80多平方米的“科技創新實踐基地”,本文開篇講的“輪鐘花”,就是在這個小小的實驗種植園裡培植成功的。

趙家驥退休后,就一直在幫助峨眉的幾所中學,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的實踐活動。峨眉二中有個叫羅清藍的學生,是一個專注力和個性都很強的學生,平時喜歡研究計算機知識,上課期間也會突然沉浸到他的計算機編程式中,表現出一種忘我狀態,給人桀驁不馴的感覺。在“一考定終身”的大背景下,考試成績不穩定的小羅,在部分老師的眼中,是一個自由散漫、沒有出息的學生。

在一次申報青少年科技創新項目時,小羅的項目未被選中,而他的科創輔導老師總覺得這項研究具有科技應用意義,便將小羅的個人情況及研究項目向趙家驥老師做了匯報。趙家驥了解之后,堅定地說:“成績好的不一定最好,學習偏科的未必一無是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先把這孩子的材料交給我看看吧。”

羅清藍科創項目研究的主題是“VHT抗原體軟件”(進程級木馬病毒攔截技術)。趙家驥拿到研究材料后,因自己對該領域知之甚少,便隻身乘坐長途客車到省會成都,交給了有計算機專業知識基礎的女兒,讓她先評判一下。趙家驥的女兒看后認為項目構建具有一定合理性,便遞交到電信總工程師張杰手上做研判,經認定小羅設計的軟件確有殺毒功能。趙家驥得知后,馬上建議學校以科技創新項目申報,終使羅清藍同學的這項成果,在2005年7月榮獲“第二十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計算機類作品全國一等獎。正因為有了這個成果獎,羅清藍於2006年作為樂山市唯一保送生被提前錄取,進入上海東華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后在學院導師的指導下進步很快。畢業后,因創辦“漏洞銀行”在黑客圈名氣很大,羅清藍這一項目獲得“中國網絡信息安全最佳服務平台獎”,成為一名信息安全專家。2018年,他還作為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人物之一,走上了萬眾矚目的領獎台。

當初,若不是趙家驥擁有著殷殷關愛之心,且不辭辛勞地反復論証,送至成都檢驗,並呈交省科協核定,這一成果及其建構人羅清藍的今天又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大愛無垠!在趙家驥直接介入指導的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中,像羅清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浙江大學病理學學士王宇江,現在美國深造,當初在峨眉三中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項目“非負數開平方的簡便算法”,便在趙家驥的指導下獲得全國二等獎。還有在美國得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休斯敦健康中心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張旭等。他們都是在趙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取得了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獎,之后邁向了更高階科學的平台。他們的成功,浸潤著趙家驥老師的心血和關愛。現在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的石小雨同學,她在回憶趙家驥對她的關愛一文《夜空中最明亮的星》中這樣寫道:有一天,趙老師前來我們學校義務指導我們制作水火箭,發現我無精打採,就關切地詢問我是不是生病了。我望著他充滿慈愛和睿智的眼睛,就把心裡的困惑和迷茫告訴了他。趙老師沒有解答我的疑惑,而是指著我們小組做的水火箭問:“小雨,你這個水火箭是用什麼材料做的?”“是用撿來的礦泉水瓶做的。”趙老師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看,一個廢舊的礦泉水瓶,隻要利用得當,都可以華麗變身成為一個小型火箭,擺脫地心引力沖向空中。你現在正處於學習成長的黃金時期,未來在科技的世界有無限的發展可能,你對自己這樣沒信心,難道你認為自己還比不上這個舊瓶子嗎?”趙老師的話像一道光,猛地洞穿了我心裡久久籠罩著的陰霾。我感覺自己斗志百倍,渾身充滿了力量。

后來,在趙老師的激勵和指導下,石小雨與小伙伴創作《禁塑令執行情況的調查、分析及對策建議》,獲得了第二十四屆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競賽環境科學類二等獎。

趙家驥忘我地投入到中學校園的科技創新教育實踐活動中,為其引導項目設立無償提供實習資料,與項目參與者交朋友,進而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潤物細無聲地引導積極人生觀的樹立,達到培育科技英才的目的。如峨眉山市的中學生陳龍騰、文尚元、伍玉梅、小崔及小景洪等,在他20多年的關愛工作中,受惠者可謂無以數計。

孫碧英在她的《於無聲處獻關愛,科技創新育少年》一文中,這樣介紹趙家驥對青少年科創教育的真情奉獻:“在他的親自指導和幫助下,十幾年來多所學校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從起初的零星課外活動,發展為多個科創社團乃至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培養了大批科技創新的優秀學子和優秀輔導教師。比如曾經瀕臨倒閉的農村薄弱初中峨山中學,在趙家驥的親自指導和幫助下,堅持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堅持將自然生活和社會生活融入學校生活之中,在‘雙自主育人’的探索實踐中,培養了學生探究的意識,創新的意識,萌發了下一代熱愛科學的種子,學校通過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取得了超乎人們想象,甚至是令人驚嘆的成績,得到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專家的好評。我慶幸成為教育專家趙家驥老師的‘關門弟子’,是他的教育理論指導著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項目的優異成果!”

前兩天,趙家驥打電話告訴我,孫碧英領銜完成的《搶救峨眉山中華枯葉蝶實驗研究活動》,獲得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全國青聯、全國婦聯等九部委在澳門舉辦的“第三十四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當我給孫碧英道賀時,她說:“這是兩年多以來,在趙家驥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學校取得的又一項科創成果。我們仍將一如既往地把校園科創教育工作開展下去,在教育實踐中深入學好趙老師的教育理論,為國家培育出更多更優秀的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

我通過孫碧英聯系上她的同鄉張曉容時,她約定央視面對面採訪的時間剛好是2019年的兒童節。華陽中學現在是國家級重點中學、四川省一級中學、校園科技創新示范學校。當我來到華陽中學圖書館的四樓時,張曉容已在樓道裡等著我。我看見她辦公室門外的牆上挂著一塊銘牌,上書:成都市名師工作室、張曉容工作室。落款單位:成都市教育局。她自2011年調進華陽中學已有8年了,現在擔任“科技創新教育中心”副主任(主任由校長兼任),在學校的“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擔任副班主任,專門負責科技創新項目設計、輔導與創新能力培養,讓學生熱愛科技創新實踐活動,開動大腦,創出成果。現在文、理各一個班的學生來自全省各市州,都具有一定的科技創新意識,在華陽中學的專業指導下,已經取得良好的成效,華陽中學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達到全省第一,在全國也排在前列。

張曉容現在是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級特級教師、四川省科技教育專家(四川省科協頒發)、成都市科技創新名師工作室領銜人、高級教師。在現行體制下的高級中學,做到張曉容老師這一身的頭銜,真可謂“功德圓滿”。但當我提到趙家驥老專家時,張曉容完全拋掉了加諸她身的榮譽和光環,向我講述了趙家驥這位恩師對她的培養與教育。

以下是張曉容老師的自述:

1996年,我在峨眉六中主持教務工作。時任樂山市教委主任的趙家驥一行人到學校檢查工作,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樂山教育界的“最高長官”,心中充斥著忐忑。在進行學校教育工作匯報時,我當時手足無措,無法系統地向領導作教學匯報,趙老師並沒有以領導身份批評我,而是根據當時六中的情況,叫我做一個班級管理方案,同時指導了我具體的方式方法。同時建議我在學校抓學生管理的同時,也抓教師隊伍的建設。實踐証明,在認真實施他的建議以后,六中的教學質量大為提高。后來我調到了峨眉一中任教,2003年的某個時間被安排去市教育局參加培訓班學習。當時的市教育培訓中心在樂山城區的張公橋,我第一次去不識路,耽誤了一點時間,貿然走進了市科協辦的一個“除四害”培訓班的教室裡,坐了好一陣子,環顧左右沒有一個認識的教育界人士,於是重新去找教育系統的培訓班。上至三樓的一間會議室,才看見趙家驥老師在裡面,當我坐進去不久,培訓課程就結束了,我便上去向趙老師打招呼,問他今天講的啥子內容,趙老師說:“你怎麼才來哦?”我說:“不是,是走錯了教室。”趙老師笑了一聲:“你這樣子回去咋個匯報呢?你先坐下,這裡有一套材料,我重新給你講一下,你回去后好傳達。”因為我的一個失誤,卻上了人生中最無法忘懷的一堂小課。這堂課讓我對趙家驥老師的教育理論佩服得五體投地,心中認定,他就是我的導師,后來便經常請他到峨眉一中來做教學指導。

自2004年開始,趙老師多次到峨眉一中指導我們開展校園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在這過程中,每有課題研究,我都將自己寫好的文章請趙老師批改,凡是自己在課題上解決不了的問題,隻要交給趙老師,都會迎刃而解。他在教育理論上的精研早已不是學富五車可以形容的了,當我堅持要拜趙家驥為師,以求學到更多的教育知識時,趙老師欣然接受了我這個笨鳥先飛的學生,讓我感覺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不斷地鞭策著我在青少年科創教育上不懈地努力。我開始將培育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作為我奮斗的事業來鑽研、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后來才有機會以校園科技創新項目輔導老師的身份,進入了成都市的華陽中學。

我慶幸在人生事業的道路上遇到了我的老師——趙家驥。他心系祖國教育事業,關心青少年學習成長,高屋建瓴著書立說,躬身課題,務實操作,虛懷若谷,坦誠待人,這些都是我要以一生來學習的高尚品德。我現在到甘(孜)阿(壩)涼(山)貧困地區講課,也像我的老師一樣從不收取報酬,即便是現在,每逢重大科技創新課題,我都要呈報材料給老師批閱,總覺得聽取了他的意見,這課題才做得更踏實,更具應用轉化功能。我今天所有的成績與榮譽,都源於老師的教導!

據介紹,張曉容在峨眉一中擔任科技創新輔導老師的2004年至2011年期間,共帶領學生獲得國家級與省級獎項14個。而自2005年至2018年,峨眉山市師生獲得各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共達137項。這都與趙家驥在其中不斷推動、悉心指導和不懈地堅持分不開。正如趙老自己所說,現在中國教育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科創就是很好的抓手。他用一輩子在素質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踐行著他的教育夢想。

2019年5月24日上午,我按約去眉山市青神竹藝城採訪又一位受益於趙家驥、如今發展勢頭很好的企業家——陳雲華。他既是一名企業家,也是一位竹編大師。

陳雲華見到我后,請我在茶園入座,泡了兩杯茶說:“我先帶你參觀一下,再坐下談可能會更好些。”我立即應允,並隨著他的帶領,開始了對竹藝城的參觀。在竹編工藝品陳列館裡,陳大師向我介紹金絲竹編觀音像,一幅一米多長的立幅,市場價為十幾萬元。他又介紹另外一幅:“這幅竹編精品清明上河圖,花費上十年時間創作研究,2006年曾在台灣以106萬元售出一幅。”“哇!”我很吃驚,真不敢相信,這小小的竹編工藝品,竟能創造出這麼高的經濟價值。陳雲華於1984年創建“青神縣南城成人教育學校”,現在已發展成為“川南農村社區學院”,院長就是趙家驥。2014年6月7日的《人民日報》,曾以“竹子編出美好生活”為題,對青神竹藝城做過報道。

現在的竹藝城為四川省青神雲華竹旅有限公司所在地,陳雲華為該公司董事長,常年開工的竹編工藝廠,年產值達到16億元人民幣。青神全縣從事竹編工作的有兩三千人,每年的竹產業綜合經濟效益可達二三十個億。“川南農村社區學院”每年開班培訓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讓他們學成一門技藝,回到各自的家鄉,開創出一片生機,讓竹編工藝技術改變他們的生活。從1984年到2019年,35年的創業歷程,陳雲華以傳統工藝創新鑽研而使一竿普通的空竹發生千變萬化的藝術演變,成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帶領著一方百姓富裕起來,可謂功德圓滿。

當我粗略地參觀了一遍竹藝城后,陳雲華向我講述了他從事竹編職業教育到發展竹編事業的故事。

從六七歲我就開始跟爺爺學編竹器,並愛上這門技藝,到十幾歲就可以上山選竹,回家開篾,隨意編織各種竹制用具到集鎮上售賣。因為竹器實用美觀而得到鄉親的交口稱贊,也促使我在編制技藝上不斷地鑽研。我讀了兩年初中,因為在農村算有點文化,便在農村當了幾年老師。在1984年7、8月的暑假期間,我在南城中學開辦了第一期“竹編工藝培訓班”。當時土地剛下戶,農忙過后都沒多少農活,農民也想學門手藝好掙些現錢花。第一期招收120名學員,三天就報滿了。當第一期培訓班學員畢業時,“竹編工藝培訓班”已經傳遍十裡八鄉的了,引起了縣教育局的重視,就下文件設立“青神縣南城成人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我就開始當校長,學校就設在南城鄉小學內。

有一天,時任樂山市教委主任的趙家驥,率隊來南城鄉考察“南城竹藝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以下簡稱南城竹藝職教)。對其富民思想給予高度評價,隨即又在這裡進行“短平快”的教學改革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又提出“寬實活”教改思路,使南城竹藝職教之路越走越寬。“趙老師又為我們制定了‘教育與經濟結合﹔學習與產業結合﹔辦一方教育,致富一方人民’的辦學理念,以此踐行陶行知平民辦學思想的青神竹藝模式。”

南城竹藝職教的改革,在當年非常超前,始終在不被理解中前行。在南城竹藝職教最困難的階段,趙家驥委派市教委的一名科長到南城職教駐校,幫助健全教學大綱、教材編修,在學校管理方面給予指導。在趙家驥職教理念的堅定貫徹下,南城竹藝職教逐步蛻變成長為一所體制完善的職業教育學校。

正當南城竹藝職教逐步走上教學正軌時,就有社會人士來游說陳雲華去辦私營的職業學校。當趙家驥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特批了一個公辦教師指標到青神縣教育局,將陳雲華稍有游離的心安定了下來。正因為有了這所學校的穩定辦學,才有了“青神竹編”這張非物質文化名片,更讓人欣慰的是,有更多來自農村的青少年受惠於這一職教成果,其善莫大矣。

陳雲華補充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現在的三十幾年裡,趙家驥一直關注著我們南城竹藝職業教育學校的健康發展,經常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不僅在理論上教導我,在實際工作上也指導我。昔日的南城竹藝職業教育學校,今日的川南農村社區學院,趙主任見証著我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足跡,趙家驥是我們學院的終身院長,是青神竹編的奠基人!”陳雲華遞給我一冊16開本的彩印書籍——《我們的三十年——紀念南城竹編培訓學校三十周年》,是2014年7月印制的,打開封面后的扉頁上有這樣一段話:“以我們最真誠的敬意,獻給最真誠地幫助我們走向成功的朋友——趙家驥和汪貴章等同志!”

這應是毋庸諱言的口碑!

2018年度第六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趙家驥,作為81歲高齡的知名教育老專家,排在2018年度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獲獎名單首位。當這項長篇寫作任務交給我時,我不由得心生惶恐,到底怎樣去寫這位在教育系統深耕多年,又在教育理論研究上有豐碩成果的老領導、老專家?

從簡陽三岔湖回來不久,我便與樂山市關工委取得聯系,希望他們聯系趙老,安排時間採訪。成都市關工委的小鄭告訴我,趙老將於5月7日到成都,5月8日有一個講座,初次採訪的時間定在了5月11日的下午兩點半。在採訪中得知趙老在成都的講座,是由四川省關工委舉辦的宣講員培訓班,作為四川省關工委宣講團成員的趙家驥,主講內容是怎樣做好基層的關心下一代工作。當趙家驥講授完畢后,來自全省各市州的輔導員,紛紛搶著上講台要將他的講義拷貝回去學習。一時之間,蜂擁而上的人群已將趙老擠離了他講課的座椅,場面有些混亂。幸好,有一位在場的老師見狀上前說:“大家不要擁擠,這樣拷的時間也很長,我有辦法幫大家都拷貝好,你們到台下去吧,散會后直接領U盤就可以了。”這才化解了培訓會場擁擠的場面。由此可見,趙家驥的演講主題,得到了與會者的充分認可。

趙家驥在任樂山市教委主任時期的1993年,就開始參加樂山市關工委的一些工作了。樂山全市的學生近百萬,關心下一代的工作沒有教育系統的領導參加怎麼行呢?2001年退休后,趙家驥又在關愛事業中堅守了18年,其間一直擔任著樂山市關工委宣講團團長一職,不僅在各中、小學校推廣開展科創教育活動,還在機關、企業等進行關於科創教育的講座。他以其在教育系統的理論研究成果,務實應用於關心下一代事業,這樣1+1大於2的有效經驗,在我一次又一次的採訪中,漸漸顯現出來。由他主編的《短平快實用技術叢書》16冊,成為青神縣南城成人職教中心學校的教學大綱與辦學指南,終於造就出一代國際竹藝大師——陳雲華,以及由此而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小康村庄。緊密結合關心下一代的工作精神,趙家驥的“構建綠色家園”展開對留守兒童探索研究的“六個一”模式,被國務院婦兒工委發文推廣到全國學習。在趙家驥的一系列教育理論叢書中,對素質教育的看重是十分明顯的,他在任職樂山市教委主任、教育局長期間,就很重視各級學校開辦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從而達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他的教育理念是:“書本知識是陳舊的,唯實踐知識才是鮮活的。”這十多年來,趙家驥在關愛事業的講壇上,為中學、小學開課授講百余次,每一次都得到學生們熱烈的響應。因人施教,是趙家驥運用到爐火純青的法寶,我也有幸走進了趙老師的課堂,去聽了他講的一節課。

2019年6月21日下午一點,樂山師范附小的圓形教室裡坐滿了該校三年級六個班二百多個學生,講台的熒屏上打出的內容是:樂山市關工委報告團進校園——追夢,插上科學的翅膀。主講:趙家驥。下面列出他的身份介紹: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聘請的專家、科技創新教育會會長、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當81歲高齡的趙家驥老師坐上講台后,樂山師范附小的一位女教師向同學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同學們猜一猜趙老師有多大年紀了?”教室霎時像炸開鍋一樣,當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報出“70歲”“60多歲”時,這位女老師才給出答案:“尊敬的老專家趙家驥老師今年已經有81歲了!”全場學生都齊聲“啊”了起來,這年紀,遠遠大於他們的爺爺奶奶了吧?趙家驥向同學們打招呼:“樂師附小的同學們,下午好!”下面發出整齊的回聲:“老師好!”十來歲孩子的童聲,環繞在圓形教室裡,久久沒有散去。趙家驥當日講的題目是:怎樣學會觀察。他編寫在電腦裡的一套幻燈片集式的教材,以廢品制作的各種圖案開始,展現樹葉、石子拼接或鑲嵌的各種圖案,讓學生們回答圖案表現的是什麼物體。由淺入深的圖案引發了二百多位學生濃厚的興趣,並以他們視覺下的不同答案,交叉影響著同學們的思考。

在一個個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得到趙老師的表揚與肯定后,踴躍回答問題的同學就越來越多了,偌大教室內的同學都將注意力集中在趙老師的講台上。每當一位同學回答正確一個問題后,趙老師便叫同學們給予他鼓勵的掌聲,讓答對題的學生倍感光榮,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也是這樣的課堂需要達到的效果之一吧!

在簡單的圖案識讀后,熒屏上閃現出一道題:一根棍子插在水中,一隻鳥飛在空中發出“喳喳”的叫聲,一隻青蛙趴在水下發出“呱呱”的咕叫。趙老師問“這根棍子究竟是彎的還是直的”時,台下舉手的同學回答說:“棍子是直的,水下彎曲的原因是光影折射的效果。”趙老師立即鼓勵他:“這位同學回答得太好了,大家給他掌聲。”並告訴同學們,眼見未必是實的科學道理。下一個問題也是一幅圖,圖上有一個小女孩和她的媽媽站在一起,她們的手上拿著三根絲瓜,絲瓜都比那媽媽還高。趙老師問同學們:“這根絲瓜有多長?”十幾個同學舉手回答,他們答案的長度是二米多。趙老師問他們怎麼得到二米多的答案,一位同學回答說:“她媽媽和我媽媽差不多,有一米六的身高,那根絲瓜比那媽媽的頭頂還高出一截,因此我目測絲瓜有二米多高。”趙老師讓同學們給他鼓掌后說:“這就是學會觀察中的‘參照法’,因此學會觀察是我們吸收知識的基本方法,五彩繽紛的世界,變化萬千的神奇現象都是在觀察中的。”

趙家驥是一位教師,是一位從事教育幾十年乃至一生的老專家,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中承擔的,不僅僅只是對困境青少年伸出援手的幫扶,而是高屋建瓴,開愚啟智,春風化雨,潤澤心靈的德與智的啟迪與開化,隻有真正沉得下心來做學問的人,才有可能達到如此至高的境界。

近日他送給我一本書《新世紀教育研究——趙家驥文集(2000-2010)》,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皇皇五十余萬言,分為六個章節,較為全面地闡釋了中國教育體制的各個方面。原四川省副省長韓邦彥在其序中這樣寫道:“我認識家驥已多年,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時任教育廳長的任貴祿同志就向我介紹家驥對普教、職教、成教的貢獻,贊譽有加,引起我對他的敬重。以后我在四川省政府分管教育,與他接觸更多,了解也更深。他創造的成人教育‘短平快’模式在亞太地區得到高度評價﹔他撰寫的構建農村教育新體系的《三環論》專著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這些都使我感到振奮,也為他高興。此后,我經常到他抓農村教育的點上去學習新鮮經驗,汲取‘營養’。……多年的相識相知,我對家驥的印象是:‘他是一位有抱負、有夢想、有水平、勇於實踐、善於思考、長於創造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位一直遵循著正確思想路線,即“實踐、認識、改造、再實踐、再認識、再創造”,從而不斷取得新成就,做出新貢獻的教育工作者。’”

韓邦彥對趙家驥教育理論總結的三條是:第一,他的成果從實踐中來﹔第二,他的研究很多具有超前性﹔第三,他的研究與實踐活動處處為“三農”著想,時時為“三農”服務。在這篇序后面,他以一首打油詩作結:“久仰家驥志,執著桃李情。實踐出真知,精心有典型。首創‘三環論’,中華播聲名。興學復求索,立意多穎新。利鈍何加焉,貴在為人民。”

時任國家教委主任寫信說:“像趙家驥這樣從事實踐研究與探索的人還是太少,或者我們發現太少。”

中國教育學會領導評價《三環論》(趙家驥個人專著):“是國內最先進的理論,是超群的成果,是思考的教育學,實踐的教育學,改革的教育學。”

四川省內的專家評價《三環論》是:“農村教育的傳世之作。”

趙家驥在1994年發表個人專著《三環論——構建農村教育體系》以來的20多年間,共出版發行個人專著5部,領銜承擔的學術著作及主編的教育類作品共達26部之多,字數在700萬以上。由此可見,一位扎根農村基礎教育研究的學者,其關切國民教育的拳拳之心躍然紙上。就在2019年的5月份,他領銜執筆完成了“關於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這是一份為樂山市教育局關工委作的報告,他多番深入基層調研,舉范撿例,提出建言,至今工作在教育與關工委事業的第一線上。趙家驥老人已經八十有一的年紀了,這種“小車不倒隻管推”的實干家精神,在他身上得以充分展現。這種情懷,令我肅然起敬!

趙家驥是一位教育專家,卻不僅僅是浮在理論塔尖上的著書人,幾十年來堅持下沉到學校,與學生交朋友,尤其走進許多的中學、小學,去指導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他為《春天,在路上》一書中作序的題目是“伴隨青少年創新大賽十一載”,道出了過程的艱辛與獲得成果的喜悅﹔他在為《帶著你去創新》一書作序中說,為有了專為校園開展科技創新這樣的一本專業書籍感到由衷的高興。趙家驥是樂山校園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創始者、促進者與參與者,一直不遺余力地走進中小學校推動這項活動的開展。

一位81歲高齡的老專家,樂山市關工委的五老志願者,參加關工委工作已有26年。在旁人對他“育人重育心”,把深奧科學講得“有益更有趣”隻言片語的點評中,就能一一列出他為深入研究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問題做出的成果,如總結出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六個一”模式﹔他接受市關工委的安排,到五通橋區結合幾所小學,建成學校聯盟,與他們保持熱線聯系,及時幫助學校解決問題,並到西壩小學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連續八年,悉心指導市青少年創新教育活動,編寫教材,進校園作科技創新專題報告。趙家驥雖已耄耋之年,但依然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為樂山市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開辟出更加廣闊的舞台,受到了社會各界和青少年學生的愛戴和稱贊!

所謂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難。而趙家驥卻用一輩子從事著他畢生熱愛的事業——用科技創新改變教育的未來!這種執著就是一種精神,也正是我們這個新時代弘揚的精神,利他主義者的精神境界。

 

作者簡介:

吳詩玉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會員、樂山沫若書院研究員、樂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散文集《瀘沽湖,我的戀人》,獲得樂山市政府2017第七屆“郭沫若文藝獎”’。

(責編:羅昱、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