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記第六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楊虎

鄧子強

2020年04月01日12:04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7根光滑锃亮的鏨子,1把錘頭缺損的手錘,13支有些禿頭的排筆,57個盛裝顏料的空瓶子……

數過一遍,再數一遍,數字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怎麼也不能把這些川北農村常見的打石匠、油漆工的家什,與眼前這位退休畜牧獸醫醫師、79歲高齡的楊虎聯系在一起。

第一次見到楊虎時,他站在蘭渝高速蒼溪段永寧鎮喬子壩出口等著我們。潔白的襯衣套著藍色的夾克,略微寬肥的西褲,一雙灰色的運動鞋,印象深刻的是,隨風揚起的縷縷白發下,滿臉皺紋正隨著微笑徐徐舒展,剎那之間,時光溫暖,歲月靜美。我們喊,楊主任。他笑容滿面朝我們走過來,跟著,熱情的問候、爽朗的笑聲、滿腔的誠摯淌成一片,指引著我們走進他在蘭池壩的家——蒼溪縣永寧鎮蘭池村九組。

正是在楊虎自信又謙遜的笑容和爽朗的笑聲裡,我們感受到了這位老人的向善和堅韌,樂觀和豁達,就如微風拂面,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樣真實,那樣可感可觸。

這就是楊虎,一位身材單薄卻精神矍鑠的老人,用這些鏨子手錘,一鏨一鏨打,一錘一錘敲,豎起了十多噸重、三米九高的紅軍塔。

這就是楊虎,一位年近八旬仍追夢不止的老人,用這些顏料排筆,一塊一塊涂,一筆一筆描,復原了500米長、130余塊紅軍標語碑林。

這就是楊虎,一位被紅色故事浸潤、心懷紅色夢想的老人,用熾熱紅心建設紅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一處一處尋,一次一次講,主導開展各類活動上百場,受教育學生和村民達兩萬多人次。

從2013年擔任永寧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開始,楊虎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當地紅色資源的發掘和保護上,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打石匠常用的鏨子和手錘,成了他的隨身日常,無論走到哪裡,他都要拿出來錘幾鏨子,看看有沒有合適的石板,或者看看這塊石板是不是當年遺留下來的紅軍標語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風雨無阻,雷打不動。7根鏨子、1把手錘、13支排筆、57瓶顏料見証著蘭池壩紅色資源從沉寂深山到驚艷鄉鄰,歷盡艱辛挖掘利用的歷程凝聚著楊虎的一顆赤子丹心,飽含著他對紅色夢想、關愛夢想無限的追逐和忠貞。

在深入的採訪和傾聽中,我們一次又一次感動。陪同我們的蒼溪縣關工委執行主任黃元龍滿懷深情地說,在初夏的季節,我們迎來了累累碩果的秋天。我們真想說聲感謝,感謝“十佳五老”給我們創造和留下的精神財富。在迎接秋天的時候,我們相信,楊虎給我們創造的這些精神財富,會讓我們的村庄、我們生活的土地,煥發出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1940年8月,楊虎出生在蒼溪縣永寧鎮蘭池壩一個貧窮的農家。

對於童年,楊虎常用八個字概括——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但童年的兩件事,楊虎永遠難以忘記,還時常講給人聽。一件事,楊虎母親常常挂在嘴邊一直說到了離世。楊虎曾在破席卷裡“死裡復生”。

1943年的冬天來得有點早,有點猛,可能是太冷了,年幼的楊虎突然“死”了。按照鄉俗,很快就被破席子卷起來放到堂屋外面的階沿上。楊虎的父母悲痛欲絕,親戚鄰裡紛紛前來幫忙料理,因為是大悲事,有的送一碗米,有的送二兩肉,有的送一把菜,有的送一捆柴。就在大伙兒忙裡忙外的時候,傍晚時分,有人看見裹尸的席卷兒有了動靜,趕緊打開抱起來,看見楊虎眼睛睜開了,眼珠子轉了一圈,然后停在了旁邊柱頭上挂著的那二兩肉上。大家喜出望外,趕緊去煮了碗肉湯喂下去,楊虎活了過來。

每次講起這件事,楊虎總把最精彩的部分從自己的生死轉移到這二兩肉上。我們的採訪,也是從楊虎講述這件事開始的,我們沒有笑,沒有出聲,任由他聲情並茂、急切地講給我們聽。最后,楊虎說,第一次在紅軍塔下給孩子們講這件事的時候,他更願意說成“這件事”,而不是“這個故事”,孩子們說他“編”得不精彩不好聽,為什麼不是某個動畫片的精彩打斗,或者某款游戲的刺激音樂讓他活了過來?我們笑了,楊虎也笑了。

另一件事,是在蘭池壩施店驛讀初小的紅色印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蘭池壩文廟山上,一座叫施店驛的老文昌廟改造成了學校,學校裡那間大教室是最令楊虎神往的地方。這間大教室可容納百十名學生上課,它的四面牆上挂滿了色彩鮮艷、滿是故事的畫報。楊虎不止一次地跟隨幾個班級的同學們到這裡上過課。課程內容基本一致,每次老師都用教棍指著畫報,一張畫報接著一張畫報講,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說,畫報上畫的是當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殘殺、燒搶、踐踏中國人,美英等帝國主義怎樣瘋狂掠奪和欺壓中國人……老師講得聲淚俱下,同學們聽得義憤填膺,楊虎每次都是淚眼婆娑。

除了這間大教室,楊虎在施店驛讀初小,老師還常常領著他們到當年紅軍戰斗過的地方,講述紅軍在這裡浴血奮戰、英勇抗敵的革命故事,瞻仰朗誦紅軍遺留在石壁上、石柱上、牆壁上的紅色標語。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紅軍的流血犧牲,就沒有今天的舒適家園。

紅色的種子,就這樣在楊虎心裡著床生根、發芽生長。

這兩件本沒有多少相關性的事,卻讓楊虎從此把根牢牢地扎在了蘭池壩。在那個識文斷字的人特別少的年代,他從施店驛初小讀到城關完小,保送蒼溪中學再考入南充農校,而后回到蘭池壩當赤腳醫生、民辦教師,最后在永寧鎮畜牧站做畜牧獸醫醫師直至退休,他的工作生活軌跡基本上都在蘭池壩方圓百公裡之內。剛回到蘭池壩的那會兒,他心裡也有過短暫的不甘和后悔,但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年輕人特有的激情,將所學的知識傾心化作服務家鄉的行動,把感恩和夢想播撒在蘭池壩這片紅色的土地上。

楊虎是個聰明人,更是個有心人。對於摯愛著的蘭池壩,他虛心向書本學習,向老一輩文化人學習,很快就成了蘭池壩歷史文化的“活字典”。

“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三千宮女皆花貌,妾最嬋娟。此去朝天,隻恐君王寵愛偏。”

蘭池壩是大有來頭的。楊虎說完這話,就自顧自地吟誦起來。看著驚訝的我們,楊虎接著說,這是花蕊夫人當年路過蘭池壩時寫下的著名詩詞《採桑子·題葭萌驛壁》。

蘭池壩以前叫葭萌驛,明清時期秦蜀官道經過這裡,設立驛站,叫作施店驛。施店驛古稱葭萌驛,就在楊虎屋后的吹筒山上。這條秦蜀官道本身就是千年古道,最遠可追溯到秦。楊虎說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據挖掘出土的文物考古表明,這裡曾是古巴蜀國北分界遺址,也是苴王投巴王(巴王當時都今閬中城)后為抵抗蜀王(為苴王兄)所設的前線指揮部所在地,重建苴侯王新國制三年多,秦滅巴蜀后,在此歷設分縣和驛站。

站在施店驛舊址旁,當年紅四方面軍師團部駐址四合院已拆,楊虎讀過書的學校已不見蹤影,眼前已是一座農家院落。三層小樓,青瓦白牆,瓷磚貼面,時尚雅致,儼然深山別墅。小樓旁的幾間青瓦房,典型的川北民居式樣,已成主人堆放農資農具的倉庫。院落的四周是條石砌成的圍牆。楊虎告訴我們,砌圍牆的材料,可能有古時候漢代城牆用過的石塊和磚頭。據當地老人講,最鼎盛時期的施店驛是三裡長、百多米寬的一條大街,傳說這條街是明末八大王剿四川時燒了的。大集體生產那時,號召深翻土地種早苞谷,農民從這一帶長達兩華裡多的路上挖出很多瓦子、條石,其中有一匹瓦被稱為漢瓦,至今收藏在蒼溪縣文化館。

作為讀書人的楊虎,對有文化底蘊的蘭池壩是痴迷的,也是衷情的。難怪幾年前,他兒子在蒼溪縣城給他買了房子,他也堅決不肯搬過去住。

在農家小樓對面,施店驛遺址最顯眼的地方,楊虎豎起了八張石碑。最右邊的石碑上刻著他考証一生而撰寫的《古遺城》:“葭萌苴國古驛城,親巴抗蜀幾十春﹔聯秦張儀共滅蜀,張滅苴巴統歸秦。”

緊挨著的石碑,刻寫的是詩人陸游的《鷓鴣天·葭萌驛》。陸游一生曾三次到過蒼溪,其中兩次路過施店驛,只是有次心情不太好,寫下了異常沉重的《清商怨·葭萌驛作》。但楊虎仍是很引以為豪的,凡是蘭池壩人,不管走到哪裡,沒有不會吟誦這些詩詞的,沒有不會講蘭池壩歷史文脈的。

指著石碑,楊虎又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我們跟著吟和——

“看盡巴山看蜀山,子規江上過春殘。慣眠古驛常安枕,熟聽陽關不慘顏。慵服氣,懶煉丹,不妨青鬢戲人間。秘傳一字神仙訣,說與君知只是頑。”

楊虎長於吟詞,也能作詩,還能鏨刻詩詞。這八張石碑,取材天然,形制粗獷,沒有一點兒雕琢之感。說鏨刻也是這個意思,就是楊虎用打石匠的手錘鏨子鏨出字來,石質不好,字跡也是深淺粗細不一,但清晰可見,本真質朴。再細看鏨刻時間,從“二〇一三年春立”,“二〇一三年立”到“二〇一三年冬立”均有。

2013年,正是楊虎擔綱永寧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的那一年。

收集考証研究地方文脈,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的關心下一代事業,肩負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與責任。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的楊虎,深深知曉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更加明白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應有的擔當與作為。

“從歷史文化入手,挖掘、收集、整理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追夢育新人!”楊虎深切地認識到,紅色文化更是蘭池壩地方文化的重要部分。退休13年后,沒想到還有機會再次投身蘭池壩建設的第一線。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楊虎毅然接下紅色傳承的接力棒。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死裡復生揀回來的命,紅色文化熏陶創造出的新生活,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歷,楊虎最知道苦日子的滋味,最懂得新時代青少年啥最缺、啥最難,最知道基層關工委該做啥、該怎樣做。

蒼溪縣是一方紅色的熱土、革命的聖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蒼溪是川陝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18萬人口就有3萬多優秀兒女參加紅軍。紅軍在蒼溪建立根據地的兩年多時間裡,取得了“三路圍攻”“六路圍攻”戰斗的勝利,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紅色資源,烈士墓、標語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紅軍戰斗過的地方……遍布全縣各個鄉鎮。紅四方面軍10萬大軍在蒼溪塔山灣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走上了壯懷激烈的漫漫長征之路,孕育了6位中共中央委員和18位共和國將軍。

2013年,蒼溪縣關工委向全縣各級關工委發出“大力利用紅色資源、讓孩子們能就地就近接受紅色教育”的號召,並將該項工作納入蒼溪縣關工委的重要議事日程和考評內容。

這個號召對於楊虎來說,可謂天大的好消息。拿到文件,接到任務,楊虎深藏多年的心願一下就敞亮開了,如沐春風,更正當其時。

施店驛是1933年紅四方面軍31軍91師師部所在地,蘭池壩一帶留下了大量紅色資源。可是,在20世紀90年代前,由於各種原因,施店驛紅軍駐房院子被拆,眾多紅軍標語被毀,紅軍駐地設施設備等消失殆盡。

從小就聽著蘭池壩紅軍故事長大的楊虎,每回一次老家,他就著急一回:這麼珍貴的好教材,難道就這麼消失掉了?但也隻能干著急,那時的楊虎正從事畜牧獸醫工作,工作量大面寬,任務繁重,好在經常在永寧鎮、五龍鎮、鴛溪鎮、白鶴鄉一帶走村入戶,他就多了個心眼,每每遇到高齡老人或者紅軍烈士后代,就打聽一些紅軍遺物去向,了解一些紅軍戰斗經過,收集一些紅軍革命故事……幾十年下來,楊虎竟慢慢匯集到了五萬多字的口述走訪資料。

人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楊虎說,我就隻燒了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做“紅色資源永遠的記錄者”。

這是一場特殊的探訪與調查,這是一次溯源的尋錄與考証。楊虎擎著紅色夢想,挨個走進當年紅四方面軍在蘭池壩和施店驛工作生活過的幾個大院子,了解當年及后來的情況,實地查看牆壁和石柱上鐫刻的“紅軍施政綱領”等標語,收集考証相關事跡和線索。

他懷著滿腔激情,鑽進老家背后的吹筒山上,攀梁越嶺,無數次穿梭於山洞和荊棘之間,終於在叢林深處找到了當年紅軍戰略轉移后留下的紅軍井、練兵場、兵工廠、紅軍洞醫院、紅軍戰壕等幾十處戰斗遺址和上百件紅軍遺物。

他憑著一股子韌勁,翻出五萬多字的資料和多年來收集到的有關書籍,17次走進蒼溪縣、旺蒼縣、劍閣縣、廣元市的檔案館、黨史研究室等部門,甚至致信甘肅省張掖市委黨史研究室追蹤了解情況,先后查閱書籍上千冊,悉心整理記錄資料滿滿十八本。

絕不能讓歷史輕易抹去!楊虎時刻對自己說。

也正是因了這種執著與信念,楊虎克服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冒酷暑,戰嚴冬,風餐露宿,輾轉多地調查發掘,曾經滄桑變化、慘遭毀損、眼看即被時光湮沒的大量紅色資源慢慢復活了過來……

第二把火,楊虎要做“紅色基地堅定的建設者”。

這是一場從零開始的建設。建設的起點,是關於蘭池壩紅軍戰斗故事的口頭傳說或者文字記載,是漫山遍野掩埋在荊棘或草叢裡的紅軍遺跡遺址,甚至是吹筒山上業已飛揚開來的風言風語……

楊虎沒有氣餒,沒有后退。他堅定地說,蘭池壩這麼好的紅色資源,本應建立教育基地,讓子孫后代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源頭和根脈所在。

從挖掘和修復紅色遺址遺跡開始,楊虎說干就干。蘭池壩的紅色遺址遺跡,大多處於吹筒山的深山密林裡,尋找已是不易,維修保護更要費上不少工夫。

那些日子裡,不論是艷陽高照,還是風雪飄霜,吹筒山間,經常可以看見一個精瘦的白發老人,扛著鋤頭,背著手錘鏨子和水壺,攀爬在崎嶇山路上,穿梭在荊棘叢林裡,一鋤一鋤清理、挖掘和翻找,一鏨一錘敲打、辨識和修復,日出而作,日落仍未歸。

汗水澆出夢想花開,一個個紅色遺址、遺跡、遺物慢慢地重見天日,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眼前。楊虎先后搶救維修紅軍師部駐地房屋曾用過的石柱四根,復原了《中華蘇維埃十大政綱》《參加紅軍十大好處》等130多塊紅軍標語石碑,修建了一座紅軍塔,形成五百米長的紅軍碑林走廊。發掘出一棵紅軍樹、三口紅軍水井、兩個紅軍岩洞醫院、一所徐向前學校、一處紅軍兵工廠、五處紅軍戰壕以及紅軍練兵場、哨洞、暗堡、烈士洞、烈士坡、鄉村蘇維埃遺址,等等。

從楊虎家裡出發,步行到紅軍塔,需要多少時間?我們好奇地問。15分鐘,楊虎答。才怪,至少半個小時。楊虎老伴終於忍不住了,接上話趕著說。原來,這些年來,楊虎隻要去吹筒山上干活,等他回家吃飯就一直是老伴繞不開的惱火事。楊虎應著,來了,來了,可總是不見人影。再打電話喊,來了,來了,仍然不見人影。每頓飯菜都是涼了熱,熱了再涼,涼了再熱,反反復復是常態。

我們執意要走走楊虎曾經天天往返走過的毛狗子路,去丈量楊虎丈量了70多年的這截羊腸山路,也為了去考証徒步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楊虎拗不過,就在前面帶路,手裡捏根細長的木棍,遠遠地撥開傾伏路中央的雜草、樹枝和藤蔓,我們小心翼翼地踩實,氣喘吁吁地跟上。楊虎說,2013年以前,這些地方根本沒有路。為了抄個近道上山,他揮著鐮刀和斧頭,邊砍邊找,花了三天時間,才恢復出了這條山道。

眼前的山道,一看就知道荒蕪了多年,也常被稱作毛狗子路。路是黃泥巴土路,根本沒有平整過,有石頭的地方還是石頭,坑是坑,包是包,梁是梁,溝是溝,彎就隨彎順彎,坡就隨坡上坡。不一樣的是,現在的路已經走出了些生氣,活泛著人踩腳踏的光亮。

剛走到一半的時候,楊虎老伴送完人從山上走下來,說今天家裡還請了匠人做活路,得回家去准備晚飯,就不陪我們了。她招呼我們一定要留下吃晚飯,我們再三謝絕。望著她匆匆下山的背影,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楊虎身后這強大的力量支撐。

一路上,我們走走停停,也走得戰戰兢兢,生怕哪一腳踩下去就人仰馬翻。楊虎卻走得如履平地,洒脫自如,只是偶爾在一些稍微平坦的台地邊上停下來,歇口氣。足足35分鐘,隨行的蒼溪縣文聯主席黃庭壽掐著時間,也立馬掐算出個大概,僅這段兩公裡的羊腸山道,這6年,楊虎就相當於走完了半個二萬五千裡長征。

紅色文化是教育青少年的好教材,紅色基地是青少年立德鑄魂的根本。建一座蘭池壩的紅軍塔,是楊虎建設紅色教育基地的一個夢想。夢想始於何時,楊虎已經說不清楚,少年、青年或者老年?去翻找資料筆記,紙張已經發黃,字跡也變得暗淡,幾十年陸陸續續地添記,那時沒有標注時間的習慣。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的職責與使命,又一次激活了他的這個夢想。

為建一座紅軍塔,楊虎費盡周折。他去一些單位部門尋求幫助,沒有結果﹔去一些企業尋求支持,沒有結果﹔去找一些熱心人士共同建設,沒有結果。有不少人勸他,你年紀這麼大了,身體又不好,也沒有多少錢,何必費那麼大的勁做這些?楊虎至今也掩藏不住那時的悲痛、孤零和無助,還有些人說他是瘋老頭子!

走一步算一步,這是楊虎尋求幫助無果時最真實的想法。但都已經為這個夢想努力了70多年,在離實現它最近的地方偃旗息鼓?心不甘啊!楊虎扔下話,我又沒有私心,也不圖名利,一心就想傳承蘭池壩的紅色基因,憑啥就不能建紅軍塔?

這“走一步”,卻沒有成為“算一步”,楊虎就這麼一直走了下去。

楊虎的堅守與執拗,在村民中逐漸傳開了。有等著看笑話的,有真心祝願的,有默默支持的。紅軍塔的塔址,楊虎心中早就有了塊好地方,紅31軍91師原師部舊址施店驛那塊50平方米的自留地。從不求人的楊虎找到自留地的主人,不料主人很爽快地答應了,你這是好事,支持支持。開了個好頭,楊虎的委屈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楊虎是真的要建紅軍塔。村民們坐不住了,紛紛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建塔的材料都是硬通貨,楊虎漫山遍野找尋紅色遺跡的時候,就相中了幾件寶貝,紅軍當年用來舂米的大碓窩、碾米的石槽輪和新中國成立后修堰塘碾土壩的大石磙。說是硬通貨,是因為這些石材,最輕的1噸多,重的超過5噸,都是在山溝溝裡躺了四五十年至八九十年的文物,能找到它們不容易,要把它們搬上來、壘起來、豎成塔更不容易。

人心齊,泰山移。那是2013年的春天,楊虎發動蘭池村二組數十村民,把這些大石頭用繩索套牢實,大伙兒一寸一寸地從溝底拉到山坡通公路的地方,再用裝載機轉運到施店驛。然后盡量保持遺物原形原狀,用吊車從大到小依次疊起來、豎起來,塔頂再插上花崗岩石做成的紅色五星,近四米高的紅軍塔雛形初現。

塔身建成了,可楊虎家境並不寬裕,沒有錢請人刻字,他思來想去,隻好帶著手錘鏨子親自上陣。塔身高,石材堅硬,對從未刻過字的楊虎來說,挑戰性極大。手錘鏨子不通人性,也不懂楊虎的心思,每次刻起字來,不是鏨頭滑跑,就是手錘砸在手背上,鮮血直流,痛得楊虎隻有把牙齒咬得咯咯響。時間一天天過去,楊虎漸漸掌握了些技巧,鏨子手錘聽話些了,可是雙腿又開始搗亂。站在高架上刻字時間一長,腳腿就發麻顫抖,隻得下架休息一陣子,才能再爬上高架繼續刻。但楊虎又覺得太浪費時間,一天刻不了幾個字,他索性找來一根繩子,一頭拴在腰杆上,另一頭拴在石塔上,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下架休息。

一個老人、一座塔,一根繩子、一架梯,一頭白發、一串鏨,成為2013年至2015年間施店驛的經典畫面。每每有人經過,無不驚嘆。知道情況的,是贊嘆,“以身作則傳承紅軍精神”﹔不知道情況的,是感嘆,“真是個傻子”“耍得沒事了”。

而楊虎想得很簡單,紅軍離鄉背井跑到施店驛鬧革命打江山,不怕流血犧牲,我在家門口為紀念他們做點事,這點困難又算啥!

想是這樣想,說也是這樣說,但楊虎畢竟已是70多歲的老人。2014年臘月的吹筒山上,寒風凜冽,楊虎像往常一樣,手裡握著冰冷的手錘和鏨子,一錘一鑿艱難在塔上刻字,腿腳突然麻木得鑽心疼。他從高架上艱難地爬下來,雙腳剛著地就無法動彈。他不停地用手摩挲著腳踝,許久之后稍稍能動,才一點一點拐回家,再也無法下床走路。到蒼溪縣醫院透視檢查,說是骨質退化,又傷了風寒,年齡大了,很難痊愈,得慢慢養著。

一句“慢慢養著”,讓楊虎瞬間崩潰,糟了!紅色基地建不起來了!望著窗外的藍天,楊虎問老伴,怎麼辦?老伴開玩笑地勸他,你是做好事,老天爺會保佑你好的。那年的春節,楊虎是躺在床上度過的。楊虎靜下心來,尋找中草藥方子進行調理,奇跡在三個多月后出現了。

那天早上,楊虎試著翻身下床,能站穩,再走一步,能行,再多走幾步,還是行。楊虎高興得像個小孩。那天,他說了很多話,在院壩裡走了很多步,仿佛把三個多月欠下的話一股腦兒都說了,把三個多月欠下的路一下子都走了。最后,全家人隻記得他說過一句話,明天我繼續上山刻字!

蘭池村成了蒼溪縣的“明星村”,蘭池壩人洋溢著自豪幸福的笑臉。但楊虎心裡還裝著一件大事,怎樣把蘭池壩的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紅軍塔就在我們眼前。紅彤彤的驕陽斜照塔身上,紅色的塔頂五角星光芒四射,紅色的“鴛溪口紅軍渡江指揮部”“紅二七六團團部遺址”等分外耀眼,紅色的紅軍塔碑記、紅軍烈士名單和英雄史績等字字珠璣,鑲嵌在粗獷的塔身上,無聲地訴說著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

2015年11月,紅軍塔落成的時候,楊虎立碑記述了三年建塔的目的和經過,並刻寫了一個醒目的標題“紅軍精神代代相傳”,碑文的最后,還表明了他的心跡,願恩結紅軍塔,警示后代,把紅軍精神,代代相傳!

對於楊虎而言,建塔立碑,包括建設紅色教育基地,除了建設過程本身就是在言傳身教進行紅色基因傳承外,這些載體平台都只是硬件建設,真正的紅色基因傳承是需要深入持久往人心裡走的。

那就燒第三把火,楊虎決心要做“紅色基因忠誠的傳承者”。其實,楊虎一直都在這麼做,一直都在這麼忠誠地做。

在中國老區建設促進網的網頁上,我們看到這樣一張照片。2017年4月3日,清明節前夕,楊虎帶領永寧鎮小學百余名小學生,來到紅軍塔為革命烈士掃墓,祭奠革命英烈。照片定格的是,陰沉沉的天幕下,兩名小學生庄嚴地向紅軍塔敬獻花籃,其余的肅立兩旁舉起右手,跟著楊虎誦讀誓詞:“重走紅軍路,緬懷革命先烈!發揚紅軍精神,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

照片上的紅軍塔矗立在廣場的正中央,紅軍塔西南邊的紅旗就像眼前的一樣,迎風招展,獵獵生威﹔東北邊的坡地一片荒涼,而如今已是滿坡箭竹,嫩枝綠節,生機盎然﹔戴著帽子,指揮著學生的楊虎,仍然和今天一樣,精神抖擻,氣宇軒昂。

楊虎告訴我們,自從建起了紅軍塔和紅軍標語碑林走廊,這裡每年都要舉辦幾次類似的活動,有的是村民自發的,有的是學校或其他單位組織的。每次他都是主講,為了講得生動鮮活感染人,楊虎時常是白天忙著紅色教育基地的事,晚上熬更守夜編寫修改講稿。雖然沒有一分報酬,但看到自己的付出能讓基地發揮作用,能讓紅色基因傳承,這比啥子都強!

楊虎就是這樣,一直都在努力把蘭池壩的紅色資源開發、紅色基地建設和紅色基因傳承發揮到極致。他堅持每年開展兩到三次主題教育活動,制作挂圖舉辦展覽,深入學校社區宣講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還從外地請來教育專家、知名人士作專題講座,近年先后開展了“黨史國史教育,放飛夢想”“發揚紅軍精神,爭做時代新人”“孝親敬老禮儀文化”和法制宣講等各類活動上百場次,受教育學生和村民達到兩萬多人次。

婆娑挺拔的紅軍樹下,楊虎望著眼前這些熟悉得已經不能夠再熟悉的壩子和群山。這些山的脈絡就像他現在臉上的皺紋,已經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裡。他知道從哪個山埡口進去可以抵達哪處紅色遺址,或者哪個歷史典故,或者哪家哪戶﹔他知道哪裡有多少小孩,這些小孩在哪裡讀書,哪些小孩已經走出了蘭池壩。

這些年來,楊虎多方奔走,籌集關愛資金,讓永寧鎮失學的孩子重返課堂﹔他主動聯系相關部門,讓十多名大學新生圓了求學夢﹔他堅持每年從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數千元救助困境青少年。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蘭池壩的變化讓他感慨不已,為了教導青少年珍惜今天社會主義新農村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他考証撰寫、自費印制了15萬字的《方志點跡》,挨家挨戶免費贈送到每個青少年手中。

我們說,楊主任,現在知道你為什麼一直這麼瘦了。你這樣沒日沒夜地操勞,能不一直瘦嗎?楊虎樂了,他咧嘴笑笑。楊虎樂的時候,總是愛咧嘴笑笑。這是孩子和村民們總結出來的。每次演講,聽到台下發自心底的熱烈掌聲,他就咧嘴笑笑﹔看到孩子們發自肺腑的學習心得,他就咧嘴笑笑﹔得知某個孩子取得了進步,他就咧嘴笑笑。

夢想花開,咧嘴笑笑,大美蘭池壩。

2012年,“一片火紅”的蒼溪大地,各級關工委打響了建設紅色教育基地的“大會戰”,目前全縣39個鄉鎮建起了68個紅色教育基地。楊虎和永寧鎮關工委傾力建成的蘭池壩施店驛以紅軍塔為中心的紅色教育基地,就是這場不勝不休“大會戰”的一個縮影。

蒼溪紅色資源開發,像楊虎這樣的五老無私傾情奉獻,功不可沒。蒼溪縣委書記張壽於高度評價楊虎,紅色教育基地建設不僅滿足了全縣青少年長期、常態接受紅色教育的需要,而且為世世代代蒼溪人高揚紅軍精神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隻要說起紅色教育基地,隻要來到紅色教育基地,剎那之間,楊虎身板就挺括了起來,臉龐就剛毅了起來,話語就格外活泛了起來。我們沿著吹筒山上歷經滄桑的古蜀道,走在紅軍石刻碑林間。楊虎眼神灼灼,腳步輕輕,透過他不再矯健的步伐,我們能夠想象得到,那一串腳印一定是擲地有聲、抓鐵留痕的。正是這一串腳印,讓他的一生與蘭池壩結下善緣,也正是這一串腳印,他將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了蘭池這片紅色熱土裡,將紅色基因融進血液中,傳承給每一個孩子、每一個蘭池人。

“仲書記,仲書記。”楊虎喊。“哎,哎。”戴著草帽,拿著鐮刀,蘭池村原黨支部書記仲秋山一邊應著,一邊朝我們走過來。

這裡建成今天這樣真是不容易,村裡人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那段時間,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鎮上還出資硬化了這段公路。

這裡現在可熱鬧了,節假日有許多學生來,甚至還有成都的大學生來做社會調查。每年春節,這裡更熱鬧,村裡在外打工的回來了,都要帶一家人來這兒照張全家福。不過這也忙壞了楊虎,他是義務講解員嘛。

說到這裡,仲書記看了看楊虎,不過這老頭子,現在也閑不下來,也沒有人再勸他好好休息,注意身體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沒有用的。

從蘭池壩走進蒼溪中學的高三學生仲贏,在一次課堂作文裡,以《從紅色故事中,我汲取了前行的力量》為題目這樣寫道,記得在永寧小學、初中上學時,每年開學總能看到楊虎爺爺給我們講述黨史國事、勵志成才的故事……每年清明時節,總看到滿頭銀發的爺爺站在紅軍塔、烈士碑前,庄嚴地給我們講述當年紅軍在這裡的戰斗經歷……每當我們去施店驛研學旅行時,爺爺組織人在前方為我們斬荊開路。危險路段,總看到爺爺先在那裡守候,我們個個安全走過,他才離開……

楊虎傳承紅色基因的夢想,不僅僅是讓失學的孩子回到課堂,不僅僅是讓孩子們知曉優秀的傳統文化,他還想讓孩子們汲取前行的力量,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楊虎久久地坐在電視機前,不肯離開。作為一名基層五老,他再一次領會到了責任與重托。就在這一年,楊虎被評為“第六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

紅色基因代代傳承,楊虎沒有懈怠,也從不懈怠,他將再一次前行。蘭池壩的天很藍,雲很輕,萬物競長,我們知道,累累碩果的秋天就要來了。

 

作者簡介:

鄧子強,男,漢族,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副秘書長,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四川文學》等報刊發表非虛構文學作品50余萬字,曾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次、三等獎2次。

(責編:羅昱、高紅霞)